APP下载

浅论大同地区元宵节习俗

2022-12-07王志芳杨宏伟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灯会古都彩灯

王志芳 王 雨 杨宏伟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又称灯节、元夕节、上元节,等等,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开年系列节日的尾声。笔者选取大同地区为研究地域对元宵节进行深入分析。大同,古称云中、平城,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胡汉交融之地,自古以来就是边陲军事重镇,全晋屏障,拱卫京师,有“北方锁钥”之称,被誉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

一、元宵节渊源

元宵节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主要与人的生产生活需求和宗教信仰有关,亦与自古以来我国重视农业生产活动有很大关系,反映了人们在生产力低下时对火的崇拜和向往光明的理想追求。

(一)佛教起源说

佛教与元宵节的关联,与东汉明帝的一次梦境有关。相传有一日,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出现了不明身份来历的金光闪闪之人,为了弄清梦中缘由,他就派了官员一路西行求教,后官员从印度带回许多经书,他就下令修建了一座寺庙来拜佛并收藏这些经书;也有说法是明帝派了大臣去印度寻找佛法归国后,就仿照印度的做法,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礼佛,瞻仰舍利,起初只在宫中,后来流传至民间,每年的这一天,无论是皇宫、普通人家和佛寺都会家家点灯,各处灯火辉煌,形成了灯节。

(二)道教起源说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上元”是我国古代历法名称,这一天也是道教天神“天官大帝”的生日,传说中这位德高望重的天神于农历正月十五出生,掌管着拜祭神鬼,研究历法等职务,还专门管理人间祥运喜乐,所以拥簇者们就准备了许多的庆祝活动,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祈求“天官大帝”赐福。元宵节也与太一神有关,“太一”也称“泰一”,同为道教天神,古人认为太一神能决定人类是否遭受旱涝水灾之祸和颠沛流离之苦,所以每年举行仪式祈求太一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西汉初年笃信黄老,汉武帝时尤为重视对太一神的祭祀,“因李唐王朝统治者自认为是李姓老子后人,唐朝在崇道思想的政治附会下出现了对汉朝拜“太一”的尊崇,故此由来”[1]。

(三)元日祈谷

元日祈谷是说元宵节来自于上古时候的农业祭祀活动。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春天是一年农业活动的开始,《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2],其后是“王命布农事”,这一天正是农历的正月望日,“在晚上燎祭烧火时,火光冲天四散,漫天的火光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给人希望,人们由自己的爱好映射至天神,推己及人地认为天神也爱光亮,于是在幻想燎烟被天神所接受的基础上, 又希望天神能喜欢夜晚烧火,夜空明亮,以此来取悦天神”[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众对于幸福生活最朴实无华的认识就是吃穿不愁,衣食无忧,而要完成这一个愿望的必要途径就是五谷丰收,因此,人们向神所祈求的首先就是农业的收成。

大同地区元宵节受佛教影响最深,“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佛教渐渐摆脱印度佛教,独立发展并兴盛的重要时期,许多君王尊崇佛教。”[4]北魏立国后,通过宣扬佛教教义来巩固政权,当时僧人法果提出了皇帝就是当今如来活佛的新理论,解决了佛教和世俗政权统一的问题。文成帝在都城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该地崇佛之风日盛。大同现存的佛寺和佛塔众多,以法华寺、善化寺和华严寺为代表,且释迦牟尼崇火,佛教也崇火,垒旺火这一节俗自传承开始就是垒成塔的形状,燃烧起来的旺火像一个个小浮屠,联系元宵垒旺火这一习俗,可以看出这二者关系颇深。

二、元宵习俗

元宵节习俗众多,胡汉交界之地的大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节俗也充满了民族特色,现今大同又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开发出在城墙上举办的古都灯会。

(一)食俗

汤圆又名元宵,早在宋代时就已出现了,也被叫作“浮元子”“元宝”等。做法是用糯米粉包上黑芝麻、豆沙、玫瑰、花生等馅,包成大小各异的圆形,可煮、可炸、可蒸,吃起来香甜软糯,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火热吉祥的寓意,故有“汤圆节”之称。《大同市志》记载“节前三日府县张灯结彩,垒旺火,全城鼓乐喧天,花炮齐放,旺火彤红,满城沸腾,达到节日的高潮,人们尽兴而归,煮元宵以消夜”[5]。

(二)节俗

1.垒旺火

旺火是用煤炭块垒成一个塔状物,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原始崇拜,“垒旺火这一传统习俗分布广泛,但晋北同朔是最重旺火的地区,这和这里冬季寒冷漫长,煤炭资源丰富有关”[6]。垒旺火,有公共旺火和家庭旺火之分,在春节和元宵节时多会垒,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旺火点燃,无数个小火苗汇聚为一个大火苗,熊熊焰火,照亮大地,人们会绕着旺火转圈,以求心想事成、平安吉利、顺心顺意。清末《大同县志》中就有记载:“夕前三日起城市张灯结彩垒旺火郡城四大街尤胜”的景象[7]。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垒旺火,垒制过程讲究很多,如只能家里男性垒,女性不能。“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这一活动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公共旺火技术和原材料都逐渐优化,家庭旺火就没有那么普遍了,受制于住房条件,许多人没有了垒旺火的地方。从2003年开始,因为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原因,大同市环保局、公安局、公用局、消防局就下发了旺火禁燃令,在市区内大规模的旺火自此就很少见到,后发明了一些环保型旺火,采用塑料制品垒成旺火形状,或利用光电技术制做电旺火,既有旺火的形状又有旺火燃烧的景象,是传统节俗适应现代社会的做法。

2.插秧歌

大同秧歌历史悠久,是晋北秧歌的一支,是随着民间的社火活动和迎神赛社发展起来的。“关于它的来源有许多,民间最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小旋风柴进身陷囹圄,其余梁山好汉赶来搭救,这些好汉们搭救时就易容变装为各种身份的人耍秧歌,成功救出柴进,故大同秧歌的角色服饰大多数都与水浒人物有关”[8]。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大同府志》记载:“立春前二日,乐户各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演春于东郊”[9]。“唱插秧歌”就是进行秧歌表演,在清朝末年,大同秧歌形式已经趋于成熟稳定,又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吸收了一些北方游牧民族歌舞表演中爽朗豪迈的特点,胡汉融合,在表演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大同秧歌,也叫踢鼓秧歌。“踢”是表演时的踢腿动作,脚上动作要求很高,“鼓”就是表演时所用的道具鼓。“到民国时,秧歌表演呈现逐渐没落的趋势,仅是拜年时清唱几句,农闲时节组织一两场民俗性演出外,其他类型的演出就比较少了”[10]。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响应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改革方针,秧歌又重新兴盛起来。“2006年,碓臼沟秧歌作为晋北秧歌的代表被山西省文化厅列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然而现在的秧歌表演同过去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踢鼓秧歌表演时已经不再配备鼓,仅留下了踢的动作”,随着社会发展已经不太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而唱插秧歌中传统的一些祈福祈育祈求丰收的内容逐渐式微,唱秧歌变成了单纯的节日表演。

3.赏花灯

元宵节赏灯习俗已经成为了大同人庆祝元宵节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一项,在大同古城墙修建好之前,元宵灯节主要是市内一些企业自己举办,如大同山橡集团早前就举办了一些小有规模的灯会,但因靠近矿区,多是职工以及家属去看,吸引力有限。大同城墙修缮之后,2013年就开始在城墙上展灯,灯会规模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很多,灯的数量、质量以及灯会的开放时间都在增加,近年来每年都能吸引到近百万人次参观,也是现在大同及其周边地区看灯的不二之选。因为有了中国大同古都灯会,也让看灯这一习俗有了更多的节日仪式感。

在灯品内容上,主要来自于对大同历史传说的深度挖掘,以2019年古都灯会为例,大主题为世家小镇,各种彩灯元素均是就地取材。如大同阳高是许家窑人的发源地,故有“许家窑人元素的彩灯”;战国时赵武灵王借助地理位置接近胡人这一优势,学习胡人进行胡服骑射改革,故有“胡服骑射元素的彩灯”;汉高祖在大同白登山有过“平城之围”,使其对胡政策发生改变,采取了娄敬和亲之策,故有“白登之围”和“昭君出塞”元素的彩灯;南北朝时大同为北魏都城,冯太后及孝文帝推行改革,在我国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期佛教传播,修筑了云冈石窟,固有“太后改制和佛教元素的彩灯”;大同九龙壁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九龙壁,故有“九龙壁元素的彩灯”。此外还有“凤凰元素的彩灯”(相传大同是个凤凰城,古代曾有凤凰降落在大同)“煤都大同元素的彩灯”“黄花产品元素的彩灯”等等。多元的灯展内容不仅让游客对大同了解更加深入,而且可以增强本地人的地域认同和自豪感。

在彩灯制作上,应用了许多新技术,科技感创意十足,2020年首次应用了远程控光雕技术,让许多彩灯都“动”了起来,由静态变动态,视觉效果更加惊艳。新技术与传统彩灯结合的同时,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引入了表演,无论是从壮观还是璀璨程度都不逊于烟花,且更绿色环保。还把灯光投影大赛融入其中,由国际顶级大师来制作参赛作品,保证了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文创推广上,推出了古都灯会及周边产品的文创,2019年成立大同礼物馆,由当地大学生组成创业团队来设计大同灯会主题的文创系列产品,同年推出了灯会纪念邮册和纪念吉祥物,颇受欢迎。对依托古城墙为代表的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今后大同首当其冲的是建设一支综合实力强劲的创意团队,利用专业队伍来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大同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力。

在宣传手段上,充分迎合现在的潮流,利用新媒体,从事文旅宣传活动,在依赖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加强互联网+自媒体的应用,通过公众号宣传,提升大同古都灯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又有了“灯会抖音挑战赛”和“今日头条话题”,这都是流量大、受众广、知名度高的社交软件,吸引大家在游玩之时自发去拍视频、拍照片,极大的提高了灯会的知名度。

“元宵灯节习俗除包含祈年、祈育、辟邪等主要意义外,还兼含祈求其他多种吉祥意之义,诸如祈求健康、长寿、发财、升迁等,而且多种祈求意义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渴望丰收、追求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以此为基础,通过灯会,加强开发与引导,必将成为大同发展旅游文化城市的巨大推力。

三、元宵节的传承与发展

元宵节作为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传承困境与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曾经在元宵节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一些民俗活动逐渐没落,如垒旺火,既不能满足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受制于现在的住房条件和安全需求,规模远远不能同过去相比;踢鼓秧歌由于节目形式老旧,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同时推广和经费都存在问题,使得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青黄不接。大同元宵节俗的传承要同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同古都灯会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要在传承大同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利用好灯会,以古都灯会推进、带动大同古都项目建设”。因此,大同元宵节的传承发展,要依托优质的民俗旅游资源,把节俗与民俗游结合起来,构建多元化的传承模式,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

(二)传承意义

元宵节是我国民俗节日中受众面很广的一个节庆,大同已经持续几年成功举办的古都灯会让大同的节日氛围非常热烈,在周边300公里区域内甚至整个华北地区颇具规模,美轮美奂光彩夺目的彩灯对市民吸引力极大,同时也能吸引到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这是由于春节期间,“周边其他城市几乎都没有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唯有大同年味浓厚,而更重要的是灯会和古城墙的完美融合也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大家有新鲜感,这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也能推动大同由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化城市的转型过渡。

猜你喜欢

灯会古都彩灯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彩灯
灯会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有多少盏彩灯
植根于西安古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