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身份建构研究
2022-12-07李雪晴刘佳奇
李雪晴 刘佳奇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因此产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也逐渐兴起,变成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人思想和生活态度的标志。在过去的两年里,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与以往有些差异,例如,工作和学习都需要采取居家的形式完成,而这毫无疑问大大增加了人们在互联网和电子设备上耗费的时间。由此,通过快捷高速的网络平台,大量令人印象深刻且含义丰富的网络流行语相继出现。根据《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分别发布的2020年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可以发现,近一年的网络流行语有很大一部分与突发事件息息相关,例如“逆行者”“脱欧”和“驰援武汉”等。袁春波(2020)指出网络流行语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对象,而现有研究尚未过多关注其语用身份建构问题[1]。因而本文尝试在评价理论的基础上,以收集到的网络流行语语料为例,对其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探究部分网络流行语中的身份建构问题,以及背后所呈现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渡过难关的正能量。
一、理论框架
1991年,J.R. Martin在《积极话语分析:团结与变革》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这一全新的命题(Martin,2004),用以补足批评话语分析的不足,因而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2]。胡壮麟(2012)认为Martin发展积极话语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要取代批评话语分析,继而探讨了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的互补性[3]。朱永生(2006)从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联系切入,探讨了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反拨和补充及创新和欠缺之处[4]。因此,相较于批评话语分析偏向针对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以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因素和意识形态。本文选用了与其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积极话语分析的角度,意图探究代表着现代人思想观点和生活态度的网络流行语背后隐含的积极、美好的含义。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积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学者们也称其为评价系统[5-6]。评价理论由Martin和White在20世纪末提出并经过不断地完善和系统化,逐步发展为现在的评价理论。Martin等认为,评价理论对话语中所传递的各种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也关注话语所起到的联盟读者等的作用以及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寓意(Martin & Rose,2003)[7]。评价系统是指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即是语言分析不仅停留在表层,而是通过表层意义看深层意义取向。评价系统可分成三个部分: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级差(Graduation)。态度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成三个次级类别,即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情感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判断是评价别人的性格,鉴赏是评价事物(张德禄,2004)[8]。评价理论是积极话语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因此,笔者将从态度系统的三个次类别来分别探析网络流行语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构建的不同语用身份。
二、网络流行语的积极话语分析
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方方面面,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日益丰富。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块组成部分,本章主要基于态度系统,对2020年间产生的与部分突发事件有关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一)情感系统
正如在理论框架中提到的,评价系统包含三个次级系统,即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系统指从话语、文本或行为中所体现的各种情感态度,其中包括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
2020年年底,《咬文嚼字》编辑部和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分别发布了当年的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本文主要从中选取了与部分突发事件有关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通常来说,具有正面情感的词汇体现了人们话语中积极向上的态度;反之,具有负面情感的词汇则蕴含着消极或不满的情绪态度。然而,一部分表面传达了消极情感倾向的流行语也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下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首先,本文将对表现了积极的正面情感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如“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驰援武汉”等词,都直观地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情感倾向。“飒”字原用于描写风声,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飒”字特指帅气利落、潇洒清爽,且多用来描述女性。在过去的一年中,肩负重任的医护人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人们便使用“又美又飒”来称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负面情感通常被认为是使人感到不适、沮丧等消极的情绪,但在积极话语分析中,看似贬义的词语也可能传达着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群体被人们热切地称为最美“逆行者”,这一词汇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使用,甚至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与网络平台对其的报道中。逆行,即是朝着与众人相反的方向走去,原本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逆行者”却是指那些肩负着自身的责任与信念,在发生重大危险时不顾个人安危,迎难而上,去拯救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人。这一词汇从贬义转为褒义,体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舍己为人的精神,为社会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正能量,也反映出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倾向。
(二)判断系统
判断系统是语言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根据各种原则规范对言语行为、社会风气进行评判,且这种判断一般都会基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标准[9]。与情感系统相同,判断系统也可以把对行为的判断分为积极评判和消极评判。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事件给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威胁,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众的工作、学业和日常生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很显然是一种积极评判,让我们看见国家和政府为了保护民众渡过这场艰难的疫情,将人民和生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全国人民响应抗疫政策,积极投身到抗疫中去。
判断系统同时表达了对于群体或个人行为的褒扬、认同或反对、谴责。由于防控需要,政府号召大众保持社交距离,避免群聚活动。因此,“不约会、不聚集”成为了广大民众不需要事先商量,默认会共同遵守的规则。“不约而同”一词也因为这项号召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属于一种社会约束。“常态化防控”则是根据当前形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做出的决策,要求将严格的防控举措落实到日常中。基于重新恢复的正常生活,对此次突发事件的警惕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规定自主防范,不仅提高了环境卫生意识,自觉性也明显增强,这正说明了人们的社会道德意识有了显著提升。
(三)鉴赏系统
鉴赏是人们对事物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鉴赏系统在美学范畴上对一个事件、现象或过程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于自然现象的评价。根据不同的结果,鉴赏可分为正面鉴赏和负面鉴赏。
在网络流行语中,如“神兽”“奥利给”“飒”和“战‘疫’”等词都体现着人们抗疫期间不畏时艰,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年,由于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全国各地中小学学生只能居家上网课。而这些孩子正值青春活泼之时,有时会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之事,“神兽”就成了这群孩子的代称。虽然遭受了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的困扰,这个词却反映出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给每一个家庭留存的那一份温情和期盼。“飒”主要用来形容英姿飒爽的女性,包含了人们对那些参与到抗疫工作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们的敬仰和褒扬之情。
三、网络流行语的身份建构分析
随着传播学、语用学和会话分析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身份的定义。近几年,围绕“身份”这一主题衍生的研究课题也是当前众多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陈新仁(2013)从话语角度出发,关注说话人或听话人在发出或理解特定话语时所选择的一个或多个特定身份,并将说话人在话语中提到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或identity in use)[10]。也就是说,在日常话语中,说话者身份、听话人身份,以及他者身份都属于语用身份建构,且上述建构过程会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只有在社交网络中,身份才能起作用,而没有社交环境就没有讨论身份的意义。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积极话语分析,我们发现其在给人们以积极的信心和态度的同时,也构建出了每个词背后一个个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涉及普通群众、抗疫前线的人员和政府机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与时俱进、飞速发展的崭新面貌。如:“健康包”“方舱医院”和“火神山(雷神山)”等流行语,不仅呈现了我国在疫情期间所展示出的大国速度、大国力量和大国风范,构建了关心民众健康安全,及时提供医疗保障,有责任感的大国身份。同时体现了我国疫情期间的人文关怀和不断提高的国家实力,也彰显了我国心怀天下的大国担当。
在此次突发事件中出现的“逆行者”一词,由原本带有贬义情感的负面情绪转换成蕴含了积极情感的正面情绪。“逆行者”和用来形容女性工作者的“飒”一样,两个词汇都塑造了困难时期无数面对危难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精神内涵的抗疫英雄的身份形象。这一身份不仅包括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也囊括了千千万万从平凡人中涌现的为抗击疫情不计较自身利益得失,贡献出一份力量的每一个英雄人物。“云监工”则是从抗疫期间,数千万网友通过在线观看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的24小时实时直播而来,指观看直播的人此时是通过网络充当“监工”的身份。虽然网友们用监督工人如期完成工作的“监工”自称,更多地展现的却不只是关注当时的工程进度,而是民众对疫情防控的进展和长时间辛苦工作的工人们的关切之心。
四、结语
本研究在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运用评价理论分析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积极意义和建构的不同身份。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社交平台和媒体中的流行语大多都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惧挑战,不畏艰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胜信念;彰显出我国心怀天下的大国气度与大国担当;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关切、感激与真情,也揭示了话语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和构建出来的不同身份。此次突发事件的余波仍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帮助人们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与疫情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了解其背后所展现的积极情感和不同身份的群体为疫情做出的努力,从而乐观面对生活、共同抗击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