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置管溶栓护理专家共识

2022-12-06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溶栓血栓导管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置管溶栓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将溶栓导管引入目标血管,通过溶栓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输注于血栓部位,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血管的通畅,溶栓药物输注时间通常大于12 h[1-5]。相比经外周静脉途径的全身性系统溶栓,置管溶栓可增加血栓内的局部给药浓度,减少溶栓药物使用,提升血栓溶解率,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6-8],已成为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式。置管溶栓可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管腔再通,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9];也可改善患肢缺血状态,溶解血栓或为进一步手术做好管腔准备[10-13]。与此同时,置管溶栓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风险[14-16],而规范、专业的护理对于确保良好的溶栓效果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为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委员共同编写了《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置管溶栓护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1 共识形成

1.1 成立专家组及撰写组

专家组成员纳入标准:①从事血管外科或介入放射科护理工作;②工作经验大于10年;③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④中级及以上职称;⑤自愿参与。最终遴选49位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为便于交流和讨论共识,建立专家组微信群。

撰写组由5名成员组成:主任护师1名(硕士,硕士生导师),主管护师2名(硕士),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撰写组负责查阅、分析、总结国内外文献,确定主题框架,形成初稿并组织专家审阅,整理、汇总专家组意见等。

1.2 文献检索策略

①以“置管溶栓、导管接触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以“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atheter directed therapies,CDT”为主题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lsevier等外文数据库;②国内外与深静脉血栓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③国内外动脉缺血性疾病相关指南;④共识涉及护理问题的相关主题词检索文献;⑤追溯法查阅文献。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22年4月。

1.3 共识的制订

撰写组在回顾总结置管溶栓诊疗及护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实践,将主题框架聚焦于置管溶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溶栓途径和导管类别、给药方案、并发症观察与护理、不良事件观察与护理、溶栓效果观察、舒适护理等方面。经撰写组5轮反复修改完善形成初稿,再邀请全国49位专家审阅(微信或邮件发送),累计收到专家提出的168条反馈意见。撰写组对每条意见逐一对照原稿进行核实,在反复核查和补充文献的基础上,对共识进行再次整理完善,形成终稿。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2.1 适应证

2.1.1 静脉血栓性疾病[2,4,15,17-18]①中央型或混合型急性期、亚急性期DVT,或慢性期DVT伴急性发作;②肺血栓栓塞;③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全身状况好,预期生命>1年,低出血风险。

2.1.2 动脉血栓性疾病[11,13,19-21]①急性动脉缺 血不能采用取栓、机械吸栓等血栓清除术,或取栓、吸栓术后还有残余血栓;②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疾病近期加重,考虑合并血栓形成;③内脏动脉缺血性疾病。

2.1.3 动静脉内瘘闭塞[22]通常为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引起的闭塞。

2.2 禁忌证

2.2.1 绝对禁忌证[2,11,15,17,23]①溶栓药物过敏;②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③近期(2~4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包括严重的颅内、胃肠、泌尿道出血;④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伴有大量游离血栓而未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⑤近3个月有颅内创伤或神经外科手术史(颅内、脊柱)、1个月内消化道及其他脏器手术史;⑥近3个月有脑血管事件病史(含短暂脑缺血发作)。

2.2.2 相对禁忌证[2,11,15]①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110 mmHg;②75岁以上或妊娠伴发DVT者;③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④细菌性心内膜炎;⑤动脉瘤、颅内肿瘤、主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⑥10 d内有心肺复苏史;⑦10 d内有非血管的大手术或创伤史;⑧不能实施压迫的穿刺。

3 置管溶栓途径和导管类别

3.1 溶栓途径

3.1.1 按溶栓导管的走向分为顺行和逆行溶栓[2]。顺行溶栓,即溶栓导管顺血流的方向放置(图1、图2),如:经腘静脉穿刺行同侧髂股静脉溶栓,或经股动脉穿刺行同侧腘动脉溶栓;逆行溶栓,即溶栓导管的走向与血流的方向相反,如:经健侧股静脉穿刺行对侧股静脉溶栓,或经健侧股动脉穿刺行对侧股动脉溶栓。

图1 经左腘静脉穿刺行左髂股静脉置管溶栓

图2 经左胫前静脉穿刺行左腘静脉置管溶栓

3.1.2 按溶栓导管与穿刺点的位置分为同侧、翻山、间接溶栓。同侧溶栓,即溶栓导管与穿刺点位于患肢同侧肢体;翻山溶栓[24],即溶栓导管放置于穿刺点的对侧肢体(图3);间接溶栓,是指通过动脉置管进行静脉溶栓,如肠系膜上动脉置管行肠系膜上静脉溶栓[18]。

图3 经左股动脉穿刺行右股动脉置管溶栓

3.2 溶栓导管类别

目前常用的溶栓导管包括:多侧孔溶栓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血管鞘、造影导管,以及超声波辅助溶栓导管等[25-26]。

4 置管溶栓给药方案

4.1 溶栓药物

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如阿替普酶、瑞替普酶等[2,4,27]。链激酶副作用较多,临床已很少使用。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溶栓疗效可靠、出血发生率较低等优点,成为溶栓药物首选[1,2]。

尿激酶常用剂量为(60~120)万U/d[2,28],同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全身状况、年龄、血栓负荷、凝血功能等)调整剂量,疗程一般3~7 d。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推荐剂量为0.01 mg/(kg·h)[29],国内专家共识对阿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推荐剂量为20 mg/24~36 h,疗程2~3 d[17]。溶栓药物均应现配现用。

4.2 联合用药

溶栓药物常与肝素等抗凝药物联用,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与蔓延[4]。为预防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可经血管鞘持续泵入肝素稀释液,推荐剂量为10~20 U/(kg·h)[2]。外周动脉血栓的患者,可在溶栓治疗基础上联合抗血小板治疗[11-12,30],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静脉血栓患者,在溶栓治疗基础上联合抗凝治疗[2,4],如低分子肝素、口服新型抗凝药物等。

4.3 置管溶栓给药方式

置管溶栓给药方式主要包括:持续性输注、脉冲式注射,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式[31-32]。国外指南建议溶栓药物充分稀释后,以25~100 mL/h持续灌注、脉冲注射或者两者结合使用[15]。

5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5.1 出血

5.1.1 护理评估 出血是置管溶栓最常见的并发症[2,6,16],临床表现多样。推荐使用出血风险评估表[33-34],对出血高风险的患者应谨慎溶栓治疗。出血的评估应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①穿刺点局部出血:可见伤口渗血、局部瘀斑或血肿;②皮肤黏膜出血: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淤点、瘀斑,以及鼻出血、牙龈出血、球结膜充血等;③消化系统出血:可出现呕血、黑便,伴或不伴腹痛等;④泌尿系统出血:可见肉眼血尿;⑤呼吸系统出血: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咯血;⑥腹腔内出血:可出现腹痛、腹胀、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⑦颅内出血: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意识障碍、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和体征。

5.1.2 监测与处理 根据医嘱监测凝血功能,建议至少每12 h一次[15],包括血常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根据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相应处理:①当血小板计数<80×109/L或较基础值降低>20%时,应警惕出血风险;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应及时汇报医生,必要时遵医嘱停用溶栓及抗凝药;②APTT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当APTT大于正常值3倍时,应警惕出血风险;③D-二聚体在溶栓过程中由高到低并趋于正常,或维持较低水平而不再升高,提示溶栓药物不再对残存血栓起效,应考虑停药;④纤维蛋白原<1.5 g/L,应减少溶栓药物剂量;低于1.0 g/L,提示出血高风险,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停止溶栓治疗;⑤一旦发生出血,立即通知医生。处理:轻微渗血(如局部渗血、鼻出血)时,更换敷料、压迫止血,监测凝血功能、观察病情变化等;发生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或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时,应立即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停用溶栓药物,输注止血药物、新鲜血浆等抢救配合,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35]。

5.2 导管相关感染

5.2.1 护理评估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 h内发生的、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36]。置管溶栓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渗出表现,有无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性感染征兆。

5.2.2 预防与处理[36-38]①置管过程严格无菌操作;②置管部位敷料发生渗液、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发生松动、污染时应立即更换;③溶栓给药的输液器、注射器,以及三通接头、延长管等输液附加装置应每24 h更换一次;④与溶栓导管连接的无针接头等可拆卸装置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⑤怀疑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经导管取血培养及经对侧静脉取血培养,必要时拔除导管行尖端培养,并根据血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

5.3 导管相关血栓

5.3.1 护理评估 由于溶栓导管占据血管的管腔,血流速度减慢,可能诱发导管相关血栓[39-40]。护理观察要点:置管侧肢体有无肿胀、疼痛,或原有肢体的肿胀和疼痛是否减轻,给药速度有无异常等。

5.3.2 预防与处理 遵医嘱在置管溶栓治疗同时予以肝素稀释液经鞘管持续泵入,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17]。可疑导管相关血栓发生时,指导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遵医嘱给药。

5.4 动脉栓塞

5.4.1 肺动脉栓塞 下肢DVT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预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肺栓塞发生[2,41],但随着血栓的溶解、脱落,肺栓塞仍无法完全避免[42]。护理评估: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以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等。处理:怀疑肺栓塞发生,应协助患者平卧,避免搬动,给予高流量吸氧,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5.4.2 远端动脉栓塞[43]动脉置管溶栓过程中,随着血栓的溶解脱落,可导致肢体远端动脉栓塞。护理评估:患者有无突发患肢剧烈疼痛、皮肤苍白或紫绀、皮温降低、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栓塞表现。处理: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紧急手术取栓等处理。

5.5 缺血再灌注损伤[13,44-46]

5.5.1 护理评估 动脉缺血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时,护士需评估患肢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皮肤张力增高等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

5.5.2 处理 对于轻度肿胀、疼痛患者,予以硫酸镁湿敷等对症处理;若患肢肿胀持续加重,张力增加,疼痛加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高度警惕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及时配合医生切开减压。

6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护理

6.1 导管接口脱落或非计划拔管

6.1.1 预防 ①妥善固定:穿刺处予无菌纱布覆盖,透明敷贴固定,外露溶栓导管再使用导管敷贴二次固定,也可采用弹力绷带“8”字固定法、专用股动脉置管保护带等方法[46-48];②接口选择:应使用带螺旋接口的输液器、注射器、延长管,确保各个接口衔接紧密;③患者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管道脱落的危害,指导正确变换体位,避免过度牵拉延长管;④加强巡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管道的固定和连接情况。

6.1.2 处理 ①导管接口脱落:立即关闭三通阀或折叠连接管等方式阻断置管端,防止出血,并快速更换导管连接装置;②非计划拔管:立即局部加压止血,检查导管完整性,通知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再次置管,做好护理配合。

6.2 导管断裂

6.2.1 预防 导管断裂在置管溶栓治疗中虽然罕见,一旦发生却极为危险。断裂的导管可随血流移动,引发远端动脉栓塞、心肺功能衰竭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49]。护士应告知患者和家属溶栓导管在体内的放置路径,指导和协助患者采取正确体位,避免置管处关节过度弯曲。

6.2.2 处理 一旦发生导管断裂,立即通知医生。若导管断裂发生在体外,根据病情拔除或更换导管;若导管在体内断裂,应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平车护送患者做X线检查,确定导管断端位置,配合医生行开放或介入手术取出断裂导管[50-51]。

6.3 导管阻塞

6.3.1 预防 导管阻塞常见于导管折叠、扭曲、移位、导管开口紧贴于血管壁或导管内血栓形成等情况。指导患者更换体位时动作轻柔,避免置管侧肢体的关节过度弯曲;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暂停给药时需用肝素稀释液(10 U/mL)脉冲式正压封管[37]。

6.3.2 处理 导管阻塞时,协助患者调整体位,重新整理和固定管道;使用20 mL注射器连接导管回抽,抽出回血,继续溶栓治疗;若无回血,通知医生处理。

6.4 导管内回血

6.4.1 预防 ①告知患者避免置管侧肢体用力;②在保持每天溶栓药物总剂量不变时,主张降低给药浓度、加快给药速度,以维持溶栓导管内流体压力[15];③掌握输液泵或微量泵更换药物的技巧:先关闭溶栓导管前端的阀门,再调节给药速度,待微量泵或输液泵发出阻塞报警时,重新打开导管阀门。

6.4.2 处理 少量回血时,可使用0.9%NaCl溶液或肝素稀释液冲管;若回血进入输液器或注射器时,应重新更换输液装置。

6.5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

由于溶栓导管质地较硬、体外留置部分较长,且使用正压接头、三通接头等附加装置,长时间胶布固定可能发生导管相关皮肤损伤。因此,护士应每班评估局部皮肤有无压力性损伤情况。可用皮肤保护剂预防医用粘胶导致的皮肤损伤,也可使用纱布或泡沫敷贴等减压保护材料,一旦发生及时处理[52]。

6.6 溶栓药物过敏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治疗过程中观察有无过敏征象,如皮疹、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水肿、生命体征变化等,及早发现和干预[53-54]。

6.7 给药错误

置管溶栓通常需要多通路持续给药,须警惕给药错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给药时间和通道错误等。预防措施: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查对[55];②标识清晰,区别鞘管与溶栓管的给药通路,注射器和延长管需同时张贴给药标签;③定期校正微量泵和输液泵的性能,确保正常运行;④准确识别不同类型的阀门并知晓其特点(如输液三通阀,箭头指向为开;鞘管阀,箭头指向为关);⑤重点交班,加强巡视及观察。

7 置管溶栓的效果观察

7.1 静脉置管溶栓效果观察[17,47]

①每日动态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张力,分别测量患肢与健肢腿围,大腿周径测量通常选择髌骨上缘15 cm处,小腿周径测量选择髌骨下缘10 cm处;②评估患者患肢疼痛是否减轻;③DSA造影或血管彩超评估静脉管腔的通畅程度。

7.2 动脉置管溶栓效果观察[10,56]

①每日评估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远端动脉搏动;②询问患者患肢感觉和疼痛的变化情况;③DSA造影或血管彩超评估动脉管腔的通畅程度。

8 患者舒适护理

8.1 体位

置管溶栓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溶栓导管跨越髋关节时,保持髋关节与床面呈钝角,进食和饮水时可抬高床头30°~45°;②溶栓导管跨越膝关节时,膝下可垫软枕支撑;③协助患者轴线翻身,可使用翻身垫、枕头等维持舒适体位,每班检查皮肤受压情况。

8.2 活动

溶栓期间可根据患者情况指导相应的床上活动或离床活动。①床上活动: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57],促进血液循环;协助翻身活动,避免压力性损伤发生;②离床活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时,评估患者的耐受情况,病情许可时可协助下床如厕等活动。

8.3 排便

置管溶栓患者因治疗需要而长时间卧床,排泄不便,责任护士应密切关注和指导。①促进大便排出: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素食物,协助床上使用便器,发生便秘时积极处理;②促进小便排出:评估患者情况,训练床上小便,能够顺利使用便器的患者,按快速康复理念应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58]。

9 护理分级与记录

置管溶栓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发生出血、非计划拔管等并发症和不良事件,且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根据分级护理标准宜采取一级护理[59]。护理记录要点:导管固定、导管连接;药品名称、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速度;出血征兆、凝血功能等,建议采用简洁明了的表单记录方式。

[参与共识讨论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保 燕(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曹宏霞(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陈秀梅(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成 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褚 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冯丽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郭淑芸(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胡春芳(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智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黄梅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 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海燕(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 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梁爱琼(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梁陶媛(北京积水潭医院)、林 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林 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丽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晓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芯君(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罗海梅(海南省人民医院)、罗家音(北京医院)、莫 伟(湖南省人民医院)、沈佩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谢冬(上海长征医院)、施 敏(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苏连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 磊(北京协和医院)、王 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吴 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吴志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席桂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肖丽艳(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慧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许秀芳(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杨 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杨 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虞 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喻 英(山西白求恩医院)、袁又圆(山西白求恩医院)、张 丽(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张苏钰(甘肃省人民医院)、张 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霞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曾晓红(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郑春艳(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 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郑玉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周 瑾(中日友好医院)、周云英(江西省人民医院)。执笔:刘丽萍、李凯平、邓佳欣、朱 桦、李慧琳]

志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渝教授、王学虎副教授、李凤贺副教授对本共识的专业指导,曾秋主治医师为本共识绘图

猜你喜欢

溶栓血栓导管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