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运强国背景下的高校航运人才思想培养

2022-12-06陈祯如

文教资料 2022年17期
关键词:航运业航运强国

陈祯如

(上海海事大学 团委,上海 201306)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高校文化发展及高校精神培养,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调整指导方案。[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3]如今,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航运承担了全球货物贸易90%的运输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高校对于航运人才的思想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少学者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培养体系的各种方案。[4-5]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加入“国家品牌”“专业品牌”等元素,引导学生建立“民族自信”“专业自信”,培养学生的使命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等传递给学生。[6]有学者提出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且能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将专业特有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中,而学生时期培养的专业文化将影响学生的一生。[7]校园风气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融入校园文化、认可并维护校园文化、传承和发扬校园文化有积极的作用。受校园文化影响的学生又将反过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净化校园风气,催化校园文化在更广泛的师生群体中的塑造作用。[8]现有文献对高校思想培养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由于航运业专业性较高、全国开设航运类专业的高校较少,因此对高校航运人才思想培养方面的研究仍有不足。由此,本文在当前对高水平航运类人才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分析高校航运人才培养现状,探究在航运强国背景下的高校航运人才思想培养模式,填补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高校航运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一、高校航运人才培养现状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将世界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海上的话语权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大国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9]21世纪,航运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全球贸易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建设航运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航运业不仅仅局限于将货物运输至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地区,其衍生的诸如金融、保险、法律等配套性行业也对实现航运强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航运发展报告中都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航运类人才列入其重要发展目标。我国航运强国战略方针的提出,有效促进了高校优化对航运类学生的培养,但我国航运人才培养仍存在高端航运人才供给不足、学生对航运业认可度不高、航运类学生使命感不强等问题。

(一)航运类相关岗位优秀人才不足

目前,我国开设航运类学科的高校数量不多,且近几年来,毕业后选择从事航运类工作的学生比例在逐年递减,海员缺口不断扩大,航运金融、海上保险、海上法律等行业也亟须培养一大批能提高我国航运国际话语权的人才。

一般而言,完成一个远洋航次的时间为2—4个月,这意味着远洋船舶上工作的船员们需要两个月乃至半年的时间在海上航行,来自风浪和海盗的威胁对船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长时间不能进行正常社交活动(包括与家人团聚)等是阻碍毕业生选择上船工作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船员相对较高的薪酬水平已经不能吸引“独生子女一代”放弃岸上较为安逸的生活环境,加之海员社会地位不高、对家庭照顾较少,使得本科类院校航海、轮机等海上专业的学生转而选择陆地上的工作;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在证书考取方面的通过率较低,且主要从事水手等普通船员的工作。培养具有船长、大副、轮机长等管理岗位潜质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航运金融、海上保险、海上法律等陆上专业的学生也存在毕业后选择从事非航运相关工作的现象。航运业是重资本型的行业,其庞大的资金需求要求一个合理、完善且运作有效的金融体系予以支持,因此航运金融一直是一个热点研究话题。但目前,高校对航运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航运企业更偏向于金融类院校的毕业生,由此导致大部分航运金融的从业人员对航运业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刻,对航运人的风险偏好理解不足。作为降低航运相关方风险的海上保险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而海上法律,作为国际话语权最直接的代表,维护着航运业的公平合理与国家的根本利益。遗憾的是,在目前相关海上国际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我国仅主导了有限的几个方面。以海上安全委员会自主船立法为例,我国负责的项目仅有1个,即《SOLAS公约》的第五章;而日本负责的项目有7个,芬兰负责的项目有3个,印度负责的项目有2个。国际话语权的缺失不利于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因此培养高水平的海上法律人才是高校助力航运强国的有效 途径。

(二)高校航运类学生行业认可度不高

行业认可度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推动行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其所学专业以及未来从事行业的认可,能让学生自发地了解和深入学习行业相关知识。对航运业认可度高的学生更偏向于深入思考研究航运业的发展,主动且有针对性地学习航运有关理论,在港口、船舶、航运公司等地的实习项目中更偏向于积极寻找并解决问题。而对航运业认可度较低的学生则更偏向于消极、被动地学习知识,在这部分学生中,存在认真学习和逃避学习的情况:认真学习的学生仅是为获得较好的成绩或者完成学分要求而机械式地学习;而逃避学习的学生则是敷衍完成课程的要求(见图1)。学生对航运业认可度不高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图1 行业认可度对航运类学生发展的影响

(1)对未来职业的迷茫。与传统的医生、教师等行业不同,大部分学生对航运业了解不足,对航运从业人员的工作缺乏认知。尤其对于内陆地区的学生而言,对航运业的认知可能仅限于电影、小说等的片面介绍,甚至不乏报考专业时对专业名称出现误解的情况,而类似航运金融、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的工作便更不为学生所知。由于缺乏对航运业的整体认知,不知道航运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导致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很难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提高对航运业的认可度。

(2)教师引导程度不足。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了解航运的领路人,其对航运的态度和授课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航运业的认知。单纯教授理论知识不能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航运业,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明确其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那么学习便不能激发其对航运业的认可度,同时,对航运业充满激情的老师会激发学生学习航运业的兴趣。

(3)对航运文化认知不足。如果要培养学生对某个行业的认可度,必然要先让其了解该行业的历史。学习航运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航运情怀,让学生从航海家和业内传奇人物的故事中感受航运的内涵,接受航运文化的熏陶,从精神层面树立对航运业的认可。而目前高校在学生航运文化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不少学生甚至不了解航运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要 人物。

(三)高校航运类学生使命感不强

航运业是一个国际性的行业,也是一个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行业,培养航运类学生的使命感能够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航运的使命感是促进思想文化交流和人类社会发展,并维护国家利益。而意识形态的缺乏导致学生缺少了解航运的热情,以及振兴中国航运业的决心。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航运类学生只有肩负起时代的责任,才能实现航运强国的目标。导致航运类学生使命感不强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时代危机感不足。当代大学生是幸福成长的一代,在没有硝烟、没有混乱的环境中长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多学生不能意识到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威胁,更不能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航运业的使命。15—16世纪欧洲各国加快发展航运业,使得其财富快速积累,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而鸦片战争时期,我国航权旁落,国家航运业因此受到重创,航运业的发展滞后不前。我国航运业自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因此相较于航运业已发展了几百年的欧美国家而言,我国在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压力。但身处高校的航运类学生难以切身感受我国航运业的国际现状,进而难以将时代的阻力转化为自身的动力,提高作为航运类学生的使命感。

(2)责任担当意识不足。航运类高校学生的培养模式更偏重业务培养,授课内容以专业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的精神熏陶。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航运文化类的课程,不能深入了解航海家和航运人传奇经历背后所蕴含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缺少了对航运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自然等诸多因素的探讨。航运的全球性使得航运人必须习惯与国外的利益相关方竞争合作,而对航运业感性认识的缺乏使得航运类学生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航运人在面对极端天气、复杂政治环境等因素时所必须承担起的责任,以及在面对国际事件中的中国担当。船舶通常被称为移动的国土,我国航运人在国际上从事的一切航运活动(包括外海航行、合同订立、海事仲裁等)都代表了中国的形象。航运类学生须意识到,维护我国利益是航运人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二、高校航运人才思想培养新模式: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的办学方向、育人根本密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0]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决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优化高校航运人才思想培养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能担负起航运强国责任的新一代航运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主体,应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这要求培养模式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要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如图2所示,大学生在高校中习得知识的来源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是指有明确教学计划和目的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性的、暗示性的、潜在的课程。高校航运类学生的思想培养应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显性课程系统性、结构性地教授航运类学生相关航运历史文化、理论实践等知识;通过隐性课程营造航运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传递航运精神,培养航运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图2 高校航运人才思想培养体系

(一)显性课程思想培养体系

显性课程的设置需要能够反映航运的主要知识、方法论和新时代对航运业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应设置对航运史的系统学习。显性课程的思想培养体系应包含教育支持体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价 体系。

(1)教育支持体系是理论、实践、产学研合作的高度融合,让航运类学生在其知识架构中形成一套完整的航运知识理论框架,使其对航运业的历史、现状等有宏观的认识;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让航运类学生切身体会船舶在航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港口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陆地航运工作人员在整个航运业中做出的贡献等;产学研合作为航运类学生提供了前瞻性视角,使其明白航运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教育支持体系是思想培养体系的基础,丰富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论会引导航运类学生形成“航运世界观”,一般而言,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期形成的世界观,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教育课程体系是思想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合理的课程体系依托于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恰当的课程开设顺序、合理的课程衔接以及学生能够通过课程训练习得航运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其对专业的热爱。合理的课程内容需确保内容全面,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航运业作为满足国际贸易需求的派生性行业,需要涉及金融、管理、保险、法律、规划、大数据等多个学科,这就要求航运类学科的课程设置覆盖面要广,且以航运为背景展开。面对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上船工作的情况,老师的课程设置应该坦陈船员工作辛苦、因为工作缺席了很多温暖而有意义的家庭活动,但同时更应该让学生明白,世界上许多的家庭因为船员们的付出,拥有了更幸福的时刻,因为“船舶承载着孩子们愿望清单上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圣诞礼物”[11]。同时,对航运史的学习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授课为辅的方式进行,避免“填鸭式”教学。老师为学生提供“线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航运史相关书籍资料(航海家、著名航运人的传记等)或观看影视作品,启发其对航运业发展的思考,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强化其对航运文化的理解,并充分发挥学生成果展示的优势,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其对航运强国的感悟。

(3)教育评价体系是思想培养体系顺利运行的保障,是检验人才思想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以及对老师和学生进行激励的可靠措施。与普通教育评价体系不同,思想教育评价体系不能只注重对结果的考查,更应重视对过程、反馈、调控等方面的评价。学生的思想教育很难通过考试等形式对其进行考量,这就要求加大老师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力度,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其对自身专业的态度,并通过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航运强国的理解。航运类学生的思想培养教育评价体系应将老师对航运强国相关先进理论的讲解、新时代航运人才需求的介绍、学生航运思想培养等方面纳入考量。这要求教授相关课程的老师对航运强国的概念理解深厚,对我国的战略方针有一定的见解。学校和老师应保持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对航运精神的深刻感悟,才能激发学生对航运强国的使命感、承担起航运强国的重大责任。

(二)隐性课程思想培养体系

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感染性等特点,但并非盲目性的,合理的隐性课程需要有条理地规划。相较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更容易从感性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并达到磨炼意志、规范行为的效果。因此注重隐性课程的安排对高校航运类学生的思想培养有重要意义。隐性课程涉及的方面较广泛,如校园环境、老师的力量、同龄人榜样作用等。

广义的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教学区建设、学生生活社区建设、校园文化、校风校纪等。一般而言,良好的校园环境除了可以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外,还容易激发学生爱校的情感。在校园中设置航运相关的布景既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又可以通过无形的方式增加学生对航运的感情。航运业仍旧是以家族企业为主的行业,而这些传承百年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企业领导者均在航运气息浓厚的环境中成长,且深受航运文化的熏陶,对航运有强烈的热情,以及立志要为航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如果高校航运类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前也能在极具航运氛围的环境中完善自己的心智,那么今后无论其是否身处航运业,他们的行为准则都会受到航运文化的影响,也更容易为航运的发展积蓄力量。在校园放置航海家人物雕像、张贴航运小知识等方法都有利于营造校园的航运文化气氛。由画家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所创作的“I Want You”(我需要你)的海报在二战时期为美国军队吸引到了200多万的士兵,他们自愿背井离乡奔赴战场,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理论亦可用于培养高校航运类学生航运强国的理念,即国家迫切需要青年人的力量。大学生是极易被激发出激情和热血的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热烈爱国情绪是党、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在类似校歌、校训等校园文化的有机载体中融入我国航运业发展对青年的需求,体现学生敢为人先的魄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航运强国、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此外,校园文化的培育还可以通过校史剧展演、航运知识竞赛等活动展开。以上海海事大学校史剧《陈嘉震》的演出为例,该剧以上海海运学院原院长陈嘉震教授为原型创作,通过对陈嘉震生平的回忆突出其对中国航海教育、航海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对参与此剧制作的师生而言,通过大量翻阅、整理陈嘉震的事迹和梳理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历程,他们清晰认识到航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培养新时代航运人才的迫切性;对在此剧中担任表演角色的师生而言,反复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使其感受到了国难时期和和平发展时期航运人的担当;对于观看此剧的师生而言,该剧所展示的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怀激发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血性,影响颇深。此外,严谨好学的校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学风,帮助其养成乐观勤奋、踏实认真的行为规范,这对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航运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应该规范其言行,向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航运的认识大部分来自老师的授课内容,那么老师的授课习惯和日常行为将影响学生对航运的态度。满怀激情的老师所传授的课程内容必然是热情洋溢的,充满对航运的热爱,同时老师也会将自己对航运的期望寄托于学生,并通过其课程影响学生的思想。例如,一名要将航运类课程打造成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老师必然会在其授课过程中教给学生全球性的视野,传递为国家航运事业奉献一生的强烈愿望;而感悟到老师崇高目标的学生会自发地珍惜老师教授的知识,传承老师的理念,以振兴中国航运为己任,最终体现到其学习和工作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作用,不仅可以减少其对未来的恐惧,也可以增加其对建设我国航运的信心和动力。学校通过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座、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分享校友的经历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学校和行业的认同感,“与学长对话”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航运的现状。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最根本的力量。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航运精神。社会推崇什么样的人,就会产生大批与之相似的人,同理而言,学校推崇什么样的榜样,就会培养出大量追赶其步伐的学生。当航运强国的意识植入每个学生心中时,他们会自发积极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地强化其技能,努力成为符合时代标准的航运人才。

三、结语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对航运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航运强国的战略部署需要高校培养出一大批以振兴中国航运为己任的专业性人才。我国航运业高端航运人才供给不足,航运金融、海上保险、海上法律等有利于维护航运市场稳定发展且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航运服务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少同时兼具航运文化和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由于职业迷茫、教师引导不足、对航运文化了解不足等原因,普遍存在对航运业认可度不足的现象;同时,时代危机感不足、责任担当意识不足等因素导致学生对航运业的使命感不足。因此,本文构建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构的思想培养体系,优化高校对航运类学生的思想培养,增加其对航运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显性培养体系以教育支持体系、教育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对航运业的认可度;隐性培养体系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教师引领作用和榜样激励作用,提升其对航运业的认同感和对航运强国的使命感,是高校优化航运类学生思想培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航运业航运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20世纪初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与发展
强国有我
欧盟征收航海碳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