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玉与马蒂斯静物画中的形式与自我表达研究

2022-12-06曹馨月

大观 2022年9期
关键词:静物画常玉马蒂斯

◇曹馨月

对自我观念进行表达是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倾向,19世纪末,人们不再满足于绘画的写实功能,转而更加重视绘画的象征功能。艺术家们在创作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艺术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文化交流密切,出现了一种趋同的风险;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应用到绘画中。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和对形式的突破就变得更加重要。本文将对在形式和自我表达上都有杰出表现的画家——常玉与马蒂斯的静物画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艺术表达形式。

一、常玉和马蒂斯的生平概述

(一)常玉生平概述

常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画师,从小就受到了这种中国文人水墨文化的熏陶,因此常玉的中国传统花鸟画画得极好。20世纪20年代初,他奔赴巴黎进行深造,在当时主张传达现代主义艺术的“大茅屋画院”学习,对中西融合绘画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且受到了当时正在流行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的影响。早期,因为有家庭支持,他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生活过得很闲适,对绘画没有强烈的目的性,创作的画面宁静、淡雅。他也是当时少有的受到法国收藏家认可的画家。后来,由于与画商的关系破裂,家庭变故,社会环境复杂,他面临着破产的窘境。在经历了这些动荡以后,他没有放弃对绘画的执着追求,他的画面中的色彩变得更加浓重、深邃,依然表达着他至纯的自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是黄永玉借用《世说新语》对他的形容。

(二)马蒂斯生平概述

马蒂斯从小在一个粮商家庭中长大,在20岁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艺术,少年时就读于圣康坦中学,之后学习了法律,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办事员。在一次因病住院期间,为了打发时间,读了古比尔所写的一篇关于绘画的文章,深受启发,从而萌发了对美术的兴趣,走上了艺术创作道路。他放弃成为律师,到巴黎学习绘画,一开始,他进行了写实风格的绘画,但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绘画的程式,后来受到了新印象派和点描派的影响,开始了新的尝试。他并不只是追求色彩上的精妙,他曾说:“颜色固然得用,但绘画要用情感。”进而又将单纯的点描变得更加灵活,笔触变得更加自然简单,用色也更加写实,且多使用较纯粹的互补色。1905年,“野兽派”诞生了。在之后的岁月里,马蒂斯尝试用不同媒介来开展创作,尽管晚年疾病缠身,但也没有影响他的创造力,作品依然充满生命力。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他的画风也有细微变化,学习过许多创作流派,但是强调“表达画家感受的世界”理念一直贯穿他的艺术生涯,注重表达一种“真实”感而不是进行“精准描绘”,这鼓舞着后来的画家们不断地利用作品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二、常玉与马蒂斯的油画静物对比

(一)题材对比

静物往往来自日常生活或者艺术家的主观创造,这些物体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的思考与心境。从流传于世的作品来看,花卉是常玉在静物画中经常使用到的题材,且以菊花居多(图1)。在中国古往今来的文艺作品中,菊花这一意象象征着气节高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常玉的作品中也有对其他类型花卉的描绘,比如荷花、牡丹等,也多出现中式青花瓷花盆等。这些形式是他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虽然无法直接体会其象征意义,但是通过这种题材也能感受到这个物体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虽然这种借物喻人的形式中国古来有之,但它恰巧与欧洲20世纪表达自我的现代主义思潮非常契合,作品也是非常巧妙的。

图1 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常玉

马蒂斯的题材选择更加广泛,瓶罐、水果和花卉等的组合都是他的创作对象,从他的静物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国家的物品,例如具有异域风情的毯子、中国的青花瓷。马蒂斯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很强的学习精神,经过抽象与再造,他很好地将这些异国文化融入自己的静物画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构图对比

在构图上,马蒂斯的构图比常玉的更加更满,常玉的静物画作品大多数是以单体来进行塑造的。例如在同样的金鱼题材中,二人就选择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彰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在情感。

在常玉的静物画中,可以看到常玉运用了西方平面分割的构图方法,巧妙分割画面,构图严谨。比如作品《八尾金鱼》(图2)既有西方的形式美感,又有一种中国书画意味,还具有留白之美,与常玉的中西结合观念是相符合的。他重视构图带来的画面视觉效果,对画面元素进行抽象重构,使画面达到了简洁精致的效果。

图2 八尾金鱼 常玉

传统的构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马蒂斯表达自我的需求。马蒂斯一直在构图上进行不断的尝试和突破。受到亚洲绘画的影响,他开始意识到作品可以不必呈现空间透视关系。比如Goldfish(图3)这幅画就用了分散型的构图,脱离了现实的透视关系,这种大胆创新在当时是十分超前的。通过这种方式,他把这种平面化的概念表达得更加彻底。他晚年的剪纸插画作品更加抽象,在形式美感上进行了很多探索。

图3 Goldfish马蒂斯

(三)造型对比

马蒂斯在造型上是在超越真实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忽略造型的,通过这种高度抽象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在这一点上常玉亦然,二者在物体造型上都是自由、自然的,都不拘泥于形象本身。物体造型高度概括,为画面服务,它们不再是花、果,而是画家本人思想内涵的呈现。

在造型上,常玉吸纳了西方现代造型的观念,比如在他的作品Pink Lotus中,线条流畅、浑然天成,有一种洒脱舒畅之感,赋予了造型东方之美。庞薰琹在回忆常玉时,说他时常用毛笔来画素描和速写,这样画出来的油画有一种中国笔法的韵味。这种形式能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常玉的画还有一种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子,比如在《聚瑞盈香》(图4)中,物体的造型夸张,雕刻般的线条使画面有一种工艺美,桌布上画着很多中国传统民间的吉祥符号,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这或许也和他当时为了生存而在一个做中国风的家具厂做过雕漆家具纹样有关,这些符号使他的造型富有中国韵味。

图4 聚瑞盈香 常玉

马蒂斯静物画中的造型极度简练,具有平面化的特点,笔触灵动,比如他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Vase of Amaryllis(图5)。马蒂斯的作品是进入20世纪才逐渐有了明显改变的,在此期间,他也进行了点彩技法的尝试,这些作品完全由色块组成,逐渐形成野兽派风格。他又吸收了很多东方绘画艺术风格,并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中国书法中的线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透视上也进行了突破,不再遵循自然透视原则。此外,他还尝试过立体主义绘画。晚年,他因患病而选择用更简单的剪纸来进行创作,更是把这种对物体的概括性发挥到了极致。

图5 Vase of Amaryllis马蒂斯

(四)色彩对比

常玉与马蒂斯对色彩的表现形式有非常大的不同,尤其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是他们的色彩都非常好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20世纪40年代以前,常玉的早期绘画作品用色比较含蓄,以浅色为主。比如,他1931年创作的《白瓶粉红菊》(图6)用色柔和,有一种粉色的恬静感,色彩饱和度较低,这个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常用相近色作画。他对色彩的安排是独立于对象的,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和主观安排,遵从内心的感受。20世纪40年代以后,或许由于人生际遇的改变,他用色依然简洁,但常使用更深、更浓烈的颜色,例如作品《青花盆与菊》表现出一种深邃、压抑的气氛,对画面节奏的把控更加成熟。这种如中国水墨画一般的乌黑似乎是异乡人孤寂情绪的流露。蒋勋认为,常玉的画解读了他的生命情景,他画中的花既有回忆不完的富贵华丽,也有一种繁华落尽以后的凄凉寂寞,不可言喻的孤独苍凉象征着他自己。

图6 白瓶粉红菊 常玉

野兽派的诞生标志着马蒂斯开始将情感表达作为创作方法。除了野兽主义创作阶段之外,马蒂斯还尝试过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无论是哪种流派,大胆的色彩始终是贯穿他一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他始终都在利用大量原色、鲜艳的色彩去表达静物。马蒂斯在创作中并不局限于利用大量光影对比来追求如传统绘画的拟真性,而是更多地考虑造型的装饰性、简洁性,把物体作为画面中的一个色块来考虑,而非对物体进行真实再现。他的画作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暖色调的,在Oysters and Wooden Armchair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黄色和红色带来的能量,这些激情的色块再现了马蒂斯积极、乐观的精神。而沉浸在Red Fish in Interior这样冷色调的画作中,又可感受到马蒂斯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马蒂斯通过色彩来表达对象,以感受为主导,在画面中留下了色彩的纯粹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来抒发情感。

分析常玉与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他们分别以各自的文化背景、自我认同为内在动力做了大量形式上的尝试。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而言,媒介更加多样化,表达手段更加丰富,比起学习常玉与马蒂斯的表现手法,学习他们的思想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他们对生活具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使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同时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新鲜文化的吸纳,又使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这都离不开他们执着地开展创作实践。通过欣赏他们的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对艺术的执着,这种对世界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忠诚,是照亮艺术创作之路的明灯。

猜你喜欢

静物画常玉马蒂斯
寂寞的枝头,才能长出常玉要的花朵
与马蒂斯共用色彩
静物画要领
生命的欢歌一一马蒂斯人物剪纸
常玉的乡愁
论静物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和马蒂斯一起去看海
常玉:画界“宝玉”
静物画中的秘密符号
浪荡公子常玉凭什么成为华人收藏的品味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