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园企共建“六位一体”公共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
——以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为例
2022-12-06韩亚军
韩亚军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提出要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2021年11月,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2〕提出推动校企合作办学,鼓励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依托公共实训基地,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院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和根本要求,“政校园企”多元共建“六位一体”高水平公共实训中心,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公共实训中心的现实困境
(一)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不足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从主体角度分有三种形态:政府主导型、职业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3〕。政府主导的公共实训基地,由于人社部门、院校以及企业不同的隶属关系,相互沟通协调不畅通,往往使用率不高。高职院校主导的实训基地,由于院校资金有限,实训基地设备不能满足学生高层次需求;同一区域内院校为了满足自身办学需求,各自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由于不能共享,致使很多设备闲置;还有部分职业院校本身并不具备实训条件,为了吸引学生开设相关专业,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实训机会而是通过模拟来代替“真枪实战”〔4〕〔5〕,这阻碍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企业主导的公共实训基地,大多只满足自身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提升,公共性体现不足、实训项目拓展性也受到限制。
(二)公共实训基地共享程度不高
时间共享程度不够。职业院校主导的公共实训基地设备利用率受制于专业课程(实训)安排,正常行课日利用率很高,但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及未排课时间利用率极低;人社部门或企业公共实训基地工作日时间设备利用率低,而在节假日和晚上利用率很高。两种公共实训基地承担任务基本一致,但使用率减半。空间共享程度不够。公共实训基地大多依托本单位资源建设,虽也对其他单位开放共享,但始终存在行政壁垒,利用率不高。
(三)公共实训基地服务社会乏力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应围绕地区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进行培养,但由于产业链缺乏职业标准、技能竞赛、科研转化、技术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有效载体,导致服务区域内企业的工艺技术(应用技术)研发、社区培训服务能力不足,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各项研究成果不能有效耦合,产教、赛教、科教、证教、育训成果未形成合力。
二、“政校园企”多元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内涵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以国家发改委公共实训基地项目、重庆市财政和重庆市教委支持的“重庆市高水平高职院校项目”为支撑,选取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为试点,联合永川区人社局、永川国家级高新区凤凰湖智能制造产业园,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重庆长城汽车有限公司等,“政校园企”多元共建集“教学、研究、竞赛、认证、培训、生产”于一体(即“六体一体”)的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力求突破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政校园企”四个主体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实体项目和真实任务”为支撑,以“相互需求、要素融合、共谋共建、绩效分享”为理念,“政校园企”整合资源,利用场地、设备、人员、智力、产品等有形和无形优质资产共同建成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地方政府进行产业规划、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园区延伸智能制造产业链,聚集以汽车和电动车为代表的产业群,聚焦机器人编程操作、机器人工作站集成、机器人及智能产线运维等技术域,并为公共实训基地提供场地、生产标准与企业和岗位需求等资源;学校根据智能制造产业链需求设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根据机器人操作、集成、运维等技术域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岗位群需求设置课程群,根据技能需求配置设备和师资,并成立产教融合智库,给政府和园区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提供岗位需求,共享设备、共建课程、共享师资。
三、“政校园企”多元共建基地模式构建的策略
(一)构建四方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
政府的支持是“政校园企”多元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先决条件。政府应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引导、政策保障,在“政校园企”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扮演主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通过政策指引职业教育从当地产业链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园区是当地产业链的企业集群,要在政府政策指引下,充分发挥企业集群资源汇集和岗位标准指导作用,强化四方合作中产业端人才需求标准制定和校企衔接的主体作用,并协调政府政策资源和企业设备资源的使用。企业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企业需投入场所、人员、设备、原料和学徒补贴等资源。只有形成“政府主导、院校牵头、园区协同、企业参与”的格局,各方在共建公共实训基地过程中各司其职,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实现产教融合。
(二)找准着力点,形成“五对接”育人机制
政府、园区、学校和企业共同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实现在地方经济发展框架下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对接,即“实训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专任教师对接企业人员、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标准、教学设备对接生产设备、技术研发对接产业升级”五对接。“实训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行业企业实施生产的经营活动打造为高职教育开展育人活动的载体,实现教学场域与工作场域融通,学生不仅可以在真正的企业环境中熟悉生产规章制度,还可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与理解。“专任教师对接企业人员”是指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生产活动中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学校专任教师借助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握教学进程;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生产,既能保证训练学生的技能,又能维持企业有序开展生产。“实训过程对接岗位标准”是指根据真实的产品生产和检测等岗位的工作情境,设计实训课程教学项目,项目要兼顾教学项目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教学设备对接生产设备”是指学校实训设备要和企业生产设备进行匹配,形成高低搭配,让学生能够在生产设备运行、维护维修的完整过程中观察和练习操作,逐渐获得使用最新生产设备的能力〔6〕。“技术研发对接产业升级”是指师生的科研活动融入企业生产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中,使研发做到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真正满足学校对企业对技术研发反哺。
(三)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六位一体”育人态势
1.构建“1+4”管理制度,形成资源聚合、力量整合的体制机制。针对决策议事、扶持激励、监督约束和投入模式,构建共建公共实训基地保障机制;针对实训基地组织架构、经费保障、日常管理、共享使用,构建组织管理制度;针对不同性质的部门开展合作共建,制定共建投入产权归属制度;针对日常运行支出、社会服务受益,构建成本分担机制和利润分配制度;针对实训基地教师数量不足,建立学校、企业教师激励机制,聚合资源确保实训基地健康发展。
2.建立开放共享基金,激发企业、学校、人社部门的使用积极性。面向园区更多企业开放共享基金,共建校企合作团队,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更大程度地参与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依托学校师资优势,主动对接人社部门相关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等工作,提高使用积极性。
3.打造高端竞赛品牌,构建“赛教一体、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西南赛区和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重庆集训基地落户公共实训基地契机,把握竞赛规则和竞赛知识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构建“赛教一体、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扩大两个赛事的影响力,提升基地社会服务功能。
(4)推进工业机器人运维中心建设,提升产学研一体化水平,提升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能力。依托工业机器人运维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市级平台,将研究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产线线下线上运维规范、标准、大数据预测性维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时转换为教学内容,提升基地产学研一体化水平。
四、多元共建“六位一体”公共实训基地模式及成果
(一)创建“政校园企”协同育人机制
地方政府主导,学校发起,整合成渝两地政府、院校、园区、企业资源,共同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合作管理办法》等8个制度。政府主要出台产业规划指南和“支持职教24条”政策。园区定时发布产业链信息,并成立西部职教基地优质师资库。学校成立产业学院和订单班,定制化培养人才,建设技术中心和市级研发平台,服务园区产业链。企业提供优质岗位,与学校共建混编化教学团队,共享生产设备。政府和园区定期召开产教对接推进会,院校和企业不定期开展产教对接活动。
(二)共建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
2017年,学校探索将实训基地建在园区;2018年,在地方政府和园区的鼎力支持下,与西门子、长城汽车、广数机器人等企业共建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见图1),中心面积5504m2,总投资5000万,场地规模和设备数量全市领先,共建成效明显;2020年,承担政府再就业培训、青山工业等企业员工培训,承办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集成两个赛项的重庆赛区集训工作;2021年承担重庆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本科生技术训练等项目2000人次,承办1+X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编程全国师资培训1次,承办教育部第十五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西部五赛区初赛,共有渝川陕甘42所院校的800余名学生参赛。中心公共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共享覆盖面逐年增大。
(三)建立“五双四环节双融入”混编师资队伍
为解决师资来源单一、编制不足以及因教师身份差异导致收入差别等问题,学校推动校企“双向流动、双岗实践”的“双融入”,把握师资“进与出、用与管、劳与酬、培与升”四环节,探索“学校+企业”双渠道共建、“理论+实践”双任务一体、“教师+技师”双身份转换、“教学考核+业绩考核”双考核评价、“学校绩效+企业绩效”双绩效共酬的“五双制”,形成“双融入、四环节、五双制”工作机制。制定《混编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并组织校级团队建设,与长城汽车、广数机器人等合作企业共建混编化教师教学团队3个,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校企教研项目和技术课题、共同实施“一课多人”的模块化教学和企业员工技术提升、共同参加1+X证书培训和企业岗位培训、共同构建课程标准和产品标准、共同编写新型教材和培训资料,形成推动校企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项目成果。
(四)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靶向智能制造产业链岗位工作任务,园校企协同确定专业群通用、职业和迁移岗位对应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提炼出专业群“识、设、操、维、集、管、协”七大核心岗位能力,归纳出岗位群能力体系。将每个能力详细分解为若干个单项技能点,提炼实现该技能点所必备的知识和实现路径,绘制出专业群能力实现矩阵。以能力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兼顾竞赛标准、1+X证书标准,开发“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和职业拓展”4个课程平台,“系统操作与运维”等30个课程模块。根据通用岗位、职业岗位和迁移岗位要求,实现专业群内部底层课程共享、中层课程融通、顶层课程互选的平台+模块“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政校园企”多元共建区域型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为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竞赛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供了保障,确保了职业院校布局和产业布局相适应,专业群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相适应,有效地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