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博物馆讲解员的语言艺术与情感艺术

2022-12-06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讲解员语言艺术节奏

刘 燕

博物馆是物化了的艺术殿堂。当博物馆将研究的成果陈列后,面向观众讲解,就成为无可替代的环节。有的博物馆对讲解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只是说说讲讲,可有可无;或认为只要了解情况,谁说谁讲都一样,这是导致博物馆缺乏生机、门庭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好的有朝气的博物馆,必然把讲解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不但重视讲解工作,还要研究讲解工作,不断地从讲解实践中总结升华为理论,以理论再推动讲解的实践,不断地提高讲解水平。俗话说:“把死的东西说活了”,这需要扎实雄厚的讲解功力。有人称博物馆的讲解员,是打开博物馆奥秘之门的“金钥匙”,是博物馆连结社会的纽带桥梁[1],这些都不为过。可见讲解工作在博物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对于博物馆的讲解员来说,除博学多才外,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拓讲解工作的新领域,不断地将讲解工作推向新高峰。

一位优秀的讲解员,如同一位好演员,一登上舞台便进入“角色”,举手投足,顾盼之间,伴着精彩的台词,动情的表演,加之音乐、灯光、布景等一系列的烘托,这一完美的统一,使观众深深地沉浸在剧情发展之中,进入一个忘我的艺术欣赏境界,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而讲解艺术不同于演员登台表演。因为讲解员既没有舞台的布景、音响、化妆、道具等一系列的衬托,又没有剧中人物命运的角色,而是毫无掩饰地将真实的自我置于观众面前。一无历史时空的距离,二无现实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全靠讲解员面对面的口才与感情色彩的运用结合,来达到声情并茂地吸引观众,这就是语言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魅力所在。

一、妙趣横生的讲解语言艺术

讲解是以说为主,通过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话说得好,就会如实的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讲解语言的艺术化,要求讲解员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本领,凭借准确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风趣诙谐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讲解内容[2]。这就需要每个讲解员具备演员的激情、演讲者的口才、语言大师的基本功、相声表演家的幽默感。只有这样,才能令观众听之入神,犹如身临其境般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讲解中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语言生动流畅要措辞得当

观众都喜欢妙趣横生、活泼生动的讲解,不爱听那些枯燥无味、语言干瘪的说教式讲解。所以,讲解语言首先要鲜明生动,这属于语言修辞范围。语言修辞的目的就是要使语言生动活泼,要恰当运用比喻、比拟、类比、排比、夸张等手法,学会用人们熟知的东西去说明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往往一种新鲜精彩的修辞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耐人寻味,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其次,语言要流畅自然,要毫无阻滞,侃侃而谈,切忌无故中断或不连贯,给人含糊、啰唆的感觉。

讲解不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地背诵讲解词,而是在熟悉讲解词的前提下,将其咀嚼、消化、润色之后,根据自身的素质和个性特点,融化成自己的东西。试想,我们每介绍一件文物时,都是名称、尺寸、重量、出土地、用途;每介绍一个事件,都是时间、人物、过程……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样的讲解只是一味地灌输,不尽如人意。要不失文学色彩而又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讲起来会琅琅上口,这时就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流畅和语句的措辞得当。避免堆砌辞藻、言过其实或哗众取宠的现象;否则,会弄巧成拙,给人以咬文嚼字和语言艰涩的感觉,使讲解效果适得其反。

(二)语音、语气、语调要恰到好处

语音标准是讲解员的基本素质之一。音质是天生的,不大可能改变。然而,正确运用声音的技巧却是每个讲解员可以学到的,有的还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讲解员必须口齿清楚,声音醇厚悦耳,摒弃那种矫揉造作或冷若冰霜让人听了不舒服的声音。发音要准确,语音的准确不准确是衡量一个讲解员语言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说话的语气也不能忽略:语气平平,让人听了呆板无味,催人入睡;一句话中应该强调的字和词要突出表现出来,语气该重则重,该轻则轻,该高则高,该低则低,形成一种悦耳动听的节奏美。语调的升降要适度:过于高会觉得刺耳;过于低则觉得乏力;声调平平又缺乏变化而无生气,只有恰如其分的语调才能突出重点,表达出特殊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讲解员通过朗诵诗歌、散文、戏剧台词等,练习运用各种不同的语音、语气、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这三方面把握好了,才能具备讲解的基本素质。

(三)语言的节奏感要抑扬顿挫

讲解中语言的节奏,是指语言的快、慢和必要的停顿。要合理掌握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3]。比如,我们在讲解一件文物精品的纹饰和它背后的故事时,不顾观众的感受,而是自己讲自己的,不注意语言的节奏,讲解中语言节奏太快,观众反应不过来,听不清楚,便会精神紧张,容易高度疲劳;节奏太慢,观众急于听下半句,易分散精力,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所以,讲解中要注意语言的节奏,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停顿就要停顿。讲解语言节奏的快慢,可视实际情况而灵活变化。紧张的场面或愤怒的斥责可以讲快一些,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讲解内容中抒情或情绪低沉的地方,可讲慢一点。讲解的对象是青年人,讲的就可以快一点,因为青年人思维敏捷,听觉也灵敏,易于接受;如果是老年人,就应讲的慢一点,一字一句大声地讲,有时需要重复几遍,他们才能听清。

语言的节奏中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必要的停顿,即在句子当中、句与句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讲解过程中,观众的目光往往在讲解员和陈列品之间交替注视,当讲解员讲完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后,观众会马上欣赏陈列品,这时,如果不做停顿,再去介绍其他内容时,观众既想看又想听,但苦于一心不可两用,便破坏了他们的欣赏情绪;如果做必要的停顿,让观众有时间去欣赏,在寂静中对所闻所见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一境界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是讲解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停顿处理得好,可以有效地控制语速,讲解语言也会流畅而有节奏,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给观众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语言简洁要幽默风趣

幽默的语言,诙谐的谈吐,常常就是一种针对特定事物的风趣的表达[4]。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善谈者必善幽默”。讲解已具备了“善谈”这一先觉条件,也应尽力做到“幽默”。讲解之初,讲解员与观众的关系比较陌生、拘谨,气氛也有些沉闷紧张,若再遇上几位爱挑剔的观众,弄不好就会把关系搞僵,使讲解失败。聪颖机智的讲解员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调节好讲解气氛,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同时把握好分寸和火候,把握不好就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做到随机应变,巧妙灵活的运用。但使观众开怀大笑,让气氛活跃,这不是幽默的目的,它的目的在于:使你笑过之后,能得到深刻的哲理和启迪。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光。”这样,气氛活跃了,也沟通了讲解员与观众之间的感情,也使爱挑剔的观众无懈可击,整个讲解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给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二、恰到好处地讲解情感艺术

在讲解工作中讲解员与观众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讲解员把展览的内容传达给观众,观众不仅仅是机械地接收下来,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再反馈给讲解员,给讲解员以刺激,进一步影响讲解员,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场”。“场”存在整个的讲解过程之中。这种互动关系,就形成了讲解过程中感情的交流。如现在的研学教育中,对青少年这一生力军群体的讲解活动中,这种互动交流非常重要[5]。这种感情交流如果处理得当,讲解效果就好,处理不当,很可能导致讲解的失败。

人都具有丰富的感情。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怎样表达都要恰到好处才能起到应有效果。讲解中对情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讲解员与观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与讲解员正常表达感情也是提高讲解质量的关键。讲解员掌握了一定水平的语言艺术后,如果没有丰富的感情来表达,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讲解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情感表达技巧,使讲解有声有色,以情动人。首先,讲解员要进入“角色”。当然,与演员的进入“角色”不完全相同。演员进入“角色”,是忘却自我的艺术境界,属于纯粹的表演,根据剧情的需要,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而讲解员的进入“角色”,是不失去自我的“表演”,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热情、含蓄、态度和蔼,给人以促膝谈心般的亲切感。用眼神来和观众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及时了解观众的心理。如果你面对两个以上的观众,就巡回凝视他们,不要左顾右盼,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也不要只盯着一个人讲,“热”了一个人而“冷”了其他人,产生与观众情感交流上的隔阂。同时,控制好情感的闸门,使讲解情感恰到好处,既不过冷,也不能过热。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理解讲解工作的特殊性。虽然职业不同于演员,但要学习演员那超人的自控力,在意外和特殊情况下保持情绪稳定,从而正常表达情感,使讲解情感表达技巧得以充分发挥,做到了这两点,便寻到了讲解情感艺术之精华所在。

(一)冷热度适宜

讲解员在讲解中情感冷热度要适宜。既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讲解员所忌讳的“冷”,有许多因素造成。譬如,某些讲解员不热爱或不适合干讲解工作,在讲解中流露出“冷”的态度,语言生硬乏味,冷若冰霜,拒人千里之外,影响了正常的情感发挥。观众面对这样的讲解员无可奈何,有很大一部分只好中途退场。与其相反的是某些讲解员感情发挥太浓烈,表演性太强,造成矫揉造作,逢场作戏般的不真实感,在讲解中过于热情夸张,眉飞色舞,甚至于扑头盖脸,使得观众不觉亲切,反觉尴尬和不雅,达不到预期的讲解效果。所以说,只有恰到好处的情感艺术才是讲解员所要追求的。讲解员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使自己的职能消融于丰富而恰到好处的情感艺术中,就必须认真学习和运用讲解中的情感艺术,做到冷热度适宜。当然,“冷”和“热”是相对而言的,要做到真情实感的流露,让观众觉得舒服、愉快、无做作之感,“冷者”和“热者”都需要寻找自己存在弊病的根源,对症下药。“冷者”应该培养对讲解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逐渐地升温;“热者”应在讲解实践中摸索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适度地降温。二者都需要注重学习和正确运用讲解中的情感艺术,这是提高讲解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自控力非凡

讲解工作对讲解员的情感要求严格得近乎于苛求,需要每个讲解员必须具备非凡的自控力。纵使自己有天大的不幸和灾难,也应置之度外,抛弃一切烦恼和怨气,心情平和,情绪稳定,谈笑风生,大方得体地为观众讲解。切不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移给观众,把观众当作泄怒的对象,从而伤害观众的感情,导致讲解的失败。对一般人要求这么做确实不容易,但讲解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具备超强的自控能力,战胜自我,才能胜任讲解工作。

三、结语

博物馆讲解员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复述历史的基础上,而是要借助文学艺术形式,将展品中沉淀的、曾经鲜活的感情发掘出来,讲给观众,看似讲物,实则讲情[6]。有位诗人说得好:“讲解就如同一条江河,有潮起,也有潮落;有漩涡,也有曲折;有浪花,也有碧波。急时一泻千里,缓时轻松如歌。再加上日出日落霞光满江的辉映,真是有声、有情、有味、有色。令人百听不厌,百看不舍……”。总之,“情,动之于内,行之于外,传之于声”,而千变万化的语言,是通过美妙复杂的情感来表达的,只有将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协调统一起来,才能使讲解日臻完美。

猜你喜欢

讲解员语言艺术节奏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我当小小讲解员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轻快漫舞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