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安徽淮南市为例
2022-12-06陈法娟
陈法娟
淮南作为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和淮河流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处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交接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旅游资源8个分类中的7类,其中不乏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以及“中国豆腐文化之乡”“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等国字号名片,在推动淮南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淮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淮南市把旅游产业确定为五大高成长性产业之一,注重加大扶持力度,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加强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塑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建设国内一流、区域知名的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目的地。
(一)自然资源禀赋优良
淮南辖区内平原丘陵俱全,河流湖泊众多,东有上窑森林公园、高塘湖,西有皖北第一名山八公山、华东白洋淀焦岗湖和安徽第二大湖瓦埠湖,中有城市绿脊舜耕山,北有泥河湿地。千里淮河穿境而过,加之近年来因采煤形成的几十处湖泊,构成了全国少有的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布局,具有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优越条件。
(二)历史文化璀璨夺目
淮南是淮夷文化、晚楚文化、汉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区,文化遗址众多。特别是寿县,作为安徽省首批入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寿州窑遗址、日军侵华淮南罪行遗址、安丰塘、寿县古城墙、寿春城遗址、孔庙、清真寺、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有古茅仙道观、“淮南虫”古化石以及“淝水之战”古战场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址,黄歇墓、廉颇墓、刘安墓、武王墩墓等众多古墓葬,以及淮南市博物馆、寿县博物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新四军纪念林、八公山地质博物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芍陂(安丰塘)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寿县古城墙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历史巨著《淮南子》收录传承的“二十四节气”典籍、神话传说、成语典故、豆腐文化等是淮南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源泉。
(三)工业文化特色鲜明
淮南在中国煤炭与电力工业发展史、开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煤矿、火力发电工业起步早,历程长,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九龙岗矿井遗存、新中国电力装机的数个第一,到21世纪高技术矿井和国内最大的发电机组,是我国百年煤炭、电力工业史的典型缩影。煤炭外运留下的大小火车站、铁道线保存完整,世界独有,是开发“蒸汽机车时代体验游”难得的资源;因资源枯竭而废弃的矿井类型多,可选性强,是开发井下体验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源;反映采煤工人悲惨命运的大通“万人坑”,以及日军侵华时建造的碉堡、水牢等日伪时期建筑,是安徽省唯一、全国屈指可数保存完整的遗址,也是弥足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等则是安徽省民族工业发源的见证。
(四)民间文化百花齐放
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也是民间艺术之乡。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多且具有鲜明特色。例如,知名度较高的花鼓灯、火老虎、正阳关抬阁肘阁、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这四项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有花鼓灯、火老虎、采莲灯、马戏灯、推剧、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淮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拥有淮南艺术剧院、凤台花鼓灯艺术团、凤台推剧团、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学校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演出实力的文艺表演团体。豆腐文化节、花鼓灯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广泛。
(五)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淮南地跨淮河两岸,城乡交错。特别是寿县瓦埠湖一安丰塘区域,紧邻合肥、淮南两大都市,高速路网通达快捷,乡村腹地广阔,田园风光优美,可以结合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乃至旅游扶贫,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满足现代旅游消费多元化的需要,市场前景广阔。
二、淮南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旅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
从宏观视域来看,淮南市文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效益有待强化,核心竞争力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文旅企业总量不高,产值占比偏低,经济潜力尚未彻底得到激发与释放;文旅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动力较为匮乏[1]。文化产业企业以一般文化用品的生产、加工为主的较多,突出文化创意的企业较少,且创新能力不足,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更少,动漫制作、数字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缓慢。
(二)人才队伍缺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不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乏引领产业整体发展的高端领军人才、创意创新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的复合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和产业经营过程中,缺思路、少策划,路子窄、办法少,走市场求效益的渠道不多。
(三)文旅产业发展理念滞后,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不够
文化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文化经济一体化观念不强,仍习惯以对待文化事业的眼光对待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认识不足,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由于缺乏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撑,名城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困难重重,任重道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特色文化项目转化为优势旅游项目还亟待品牌化、大众化、产业化的升级。
三、推进淮南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文化和旅游相互促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2]。截至目前,文化旅游产业依然发展势头正劲,对于文化、历史、民间艺术等资源比较丰富的淮南地区而言,应抢抓发展机遇,有力整合各方资源,推出一批高品质的文旅融合项目,打出当地的知名品牌,为城市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动力。
(一)多措并举,优化文旅产业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招商引资是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重要途径。淮南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富集,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各区、县要牢固树立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理念,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好企业的“服务员”,主动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一条龙服务”。二是形成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优良的管理机制,按照大景区发展的方向,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切实打造文旅品牌。三是对重点文旅项目进行督查,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切实解决部分项目落地难、推进难问题,确保招商项目落地建设取得突破。
(二)提高文旅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
一是整合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执行机制。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组织、宣传、发改、文化、旅游、科技、商务、城乡建设、财政、金融、市场监管、统计等多部门组成的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通过整合各部门和行业协会力量,确保各部门和各县区、各园区之间形成联动机制,确保各部门紧密配合、团结互助,建立良好的文旅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二是国家政策贯彻执行要有效。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家相关部委及省级文旅方针政策,把握政策方针的宗旨,根据具体要求,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确保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三是提高政策适用主体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通过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各大直播平台、自媒体APP等渠道,向政策适用主体发布政策信息[3];通过大众媒体平台,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产业政策;建立淮南市文旅产业发展智库,借力文旅产业相关专家学者资源,解读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引导文旅企业业务发展。
(三)深度开发,讲好故事,培育更多文化旅游精品
着力推进淮南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培育高品质、有特色的文旅精品,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商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和创新力,适应新时代大众的文化旅游体验和身心休闲新需求。例如,以八公山豆腐食品、寿州窑瓷器、紫金砚、花鼓灯、剪纸艺术等当地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商品为着眼点,深挖此类商品的文旅融合价值,尤其要推动豆腐文化陈列、制作技术体验、菜肴欣赏、制品购买、文化交流等于一身的豆腐文化观光园的建设。立足淮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间资源,打造一大批有高度、有温度的优质文化商品,充实演艺市场发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积极运用互联网+、3D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示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花鼓灯艺术等内容,着力打造一大批既独具原创性又具有观赏性的文化演艺产业。
(四)科学谋划,秉持特色,打造优质文旅融合项目
以淮南地区的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立足点,加大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打造更多优质的文旅融合项目,培育特色化的、高知名度、影响力广的淮南文化旅游亮点。比如,以江淮运河建设为契机,打造沿河景观长廊;深度整合吴王墩楚王墓、寿州窑、寿春城国家考古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构筑纵横延伸的特色文旅融合项目;充分利用九龙岗民国建筑物群、日寇侵华淮南罪证旧址等,创设爱国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广泛搜集火老虎、推剧和花鼓灯等淮南地区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借助国际花鼓灯鼓舞大赛、全国少儿文艺省会等重大活动,建设现代文旅项目等。基于当地文化、历史、艺术等资源的文旅融合项目打造,既要注重项目产业链的完整性,还要做到有特色、有亮点、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以此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1.倾力打造芍陂(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文旅项目
芍陂(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以其优美的风光、宏伟的工程、良好的生态、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成为淮南新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可立足芍陂水利文化遗产现有的美誉度与知名度,着力打造“天下第一塘”,推出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一是要根植地方社会的“土基因”。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每一块土地上都留下过独特的文化痕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深挖文化“IP”,发展文化旅游时,要多从本地文化“土基因”入手,多从本地名人佳作入手,打造有本地特色的文化“IP”,避免千篇一律、千景同色,出现“IP”撞衫现象[4]。二是要突出开放性。芍陂工程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是中国库域型水利工程的鼻祖,也是世界陂塘文化遗产的典范。我们在传承历史,打造芍陂文化“IP”时要具有国际视野,坚持开放性的价值取向,运用更多的手段和方式开发芍陂文化IP,将芍陂文化IP打造成一个开放性、国际范的经典IP。三是要突出互动性。在打造文化“IP”的同时,要注重时代性和互动性,要让游客的体验融入文化“IP”的内涵中去,让文化“IP”更加鲜活丰富。因此,芍陂文化景区可设计一些互动性区域,为芍陂文化和游客之间搭建桥梁,让游客能够切身感受到芍陂文化的魅力,并对我国水利灌溉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与认知。
2.积极推动九龙岗镇民国特色小镇建设
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九龙岗镇民国建筑群,在1938年得到了进一步扩建,在2012年6月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的九龙岗镇民国建筑群,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为打造九龙岗镇民国特色小镇奠定了扎实基础。而九龙岗镇民国特色小镇的成功落地,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同步运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健全规划体系。认真翔实勘测九龙岗镇区域的地质情况,确保规划切实可行。二是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资金支撑。鼓励与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九龙岗民国小镇建设,以实力性投资建设主体为吸纳对象,确保专业性;采用多元化融资模式,灵活尝试股权众筹、租赁融资、贴现融资等方式,用市场化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九龙岗民国小镇建设的活跃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局面。三要秉持保护开发,深挖人文历史价值。始终遵循九龙岗镇民国建筑群历史根脉保护开发的基本原则,做好对现有文物、老宅古居的承继、保护与修缮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深挖九龙岗镇民国建筑群的人文、历史、建筑等资源载体蕴藏的巨大涵育价值,使九龙岗民国小镇成力淮南的文化沉积地、商旅新发地。
(五)加强培养,积极引进,注重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在淮南地区文化旅游行业领域内的高层次人员短缺,直接约束和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强化与在淮相关院校的协同,进一步优化文旅学科设置,尽快培养适应本市需要的文旅产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健全人才吸引政策和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吸收具有较强文艺素质和创新思维,具备现代文化产业运营思想与管理才能的人才,组成具有竞争意识、较强创新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精干高效文化产业团队,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