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扶贫报道中转述动词研究
——以《中国日报》为例
2022-12-06李春敬
李春敬
一、引言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的扶贫工作,脱贫攻坚任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媒体也积极关注扶贫工作,期间涌现了大量的扶贫报道,在宣传扶贫思想、推动扶贫实践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党中央的直属事业单位和新闻机构,《中国日报》在对扶贫工作的海外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新闻文本不仅是现实再现的承载物,也是意义的生产者。表面上,新闻是在特定的领域内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际上,新闻生产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压制。因此,新闻的理念和过程往往受新闻领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新闻话语是事实的加工处理,而不是事实的完全再现[1]。辛斌认为,不同的媒体对当今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立场、态度和观点[2]。因此,我们理应关注记者在报道中提及的人,及其提及方式和原因。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减贫受益人数占同期全球的70%以上。人民生活质量显着提升,教育、医疗、网络通信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期间脱贫成果显著,且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日报》在我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期间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本文以《中国日报》在“十三五”期间的扶贫报道为研究对象,统计了积极和消极动词的出现频率和占比。结合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探讨了扶贫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对日后的扶贫报道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转述句和转述动词
转述句旨在提高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报告动词多用于使新闻报道显得更客观。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多位学者对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句进行了语用分析(马星2013;郝秀斌2014),为释义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学者们主要从交叉学科的领域研究了转述句,且侧重于学术论文和新闻话语的分析。转述动词能够引用他人的言语或观点,进而表达作者对所转述言语的解读和态度。盖斯根据语义效果将转述动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辛斌对比研究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报道动词,重点关注不同国家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态度[3]。梁钟文对比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对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发现前者较多地使用积极动词,无论是报道与中国相关内容时,还是与美国相关的内容[4]。转述动词的选择背后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倾向[5]。因此,学者们往往关注对同一社会事件的报道,尤其在针对具体案例分析转述动词和信息来源时。本文基于扶贫报道,旨在探讨其中转述动词的使用。
(二)扶贫报道研究
扶贫报道,即以扶贫内容为主的新闻报道,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常规重要议题。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扶贫报道也成为各大媒体的重要任务。做好精准扶贫报道工作是在新形势下讲好扶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也是彰显扶贫成效的重要途径。新闻话语分析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领域,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扶贫话语分析也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各大媒体的扶贫报道,研究扶贫报道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三、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量性与质性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扶贫和脱贫为关键词,对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中国日报》上的相关扶贫报道进行检索,建立扶贫报道语料库,并以日期命名检索结果。接下来人工阅读并筛选报告的相关性,最终识别出1250篇与扶贫相关的新闻报道。本研究使用Antconc作为语料库处理软件搜索相关报告动词并计算词频,因此,排除了图片、音频、视频等无效信息,只统计了文本,共计518503 字。
盖斯将英语中常用的转述动词按照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进行分类: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动词帮助塑造消息来源的谨慎、镇定、坚强、严谨或者成功者的形象。而消极动词则塑造一种鲁莽、软弱、不严谨、易冲动或者失败者的形象[6]。本文借此分类方法,检索语料库中的积极和消极动词。以三维分析为框架分析转述动词的使用,同时结合统计结果讨论扶贫报道中的情感倾向及其建构的国家形象,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日报》扶贫报道中使用的高频转述动词是哪些?
2.这些情感倾向塑造了哪些国家形象?
3.这些转述动词体现了哪些情感倾向?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使用检索软件对所识别转述动词的不同变位形式进行检索和统计,我们得到扶贫报道语料库中高频出现的前三个转述动词,按照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say、add和call。参照盖斯的转述动词分类方式,我们输入相应的积极和消极动词再次检索语料库,发现扶贫报道中共有31种积极动词,共出现 3204次。而同时在报告中只发现20种消极动词,出现490次。转述动词总计3694个,其中积极动词占88.3%,消极动词仅占11.7%。积极动词的使用频率是消极动词的6.5倍左右。可见《中国日报》扶贫报道中积极动词使用频率远大于消极动词,这与辛斌比较《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得出的结论一致。《中国日报》积极动词的使用频率和占比远高于《纽约时报》,而消极动词则相反。
积极动词在扶贫报道的转述动词中占得比重很大,尤其是动词add的使用。如:
例1: Areas that are suffering from extreme poverty should be prioritized to ensure the targets can be met on time, he added. (20170223)
上文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有关领导干部不要低估脱贫攻坚的难度,要对特困地区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体现了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中国脱贫攻坚的决心。孙璐强调,精准扶贫是“本土化、现实化”扶贫,即在精准识别贫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贫困的原因和贫困需求进行帮扶[7]。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极大的耐心。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对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在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一些重大疾病成为了障碍。为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开展医疗扶贫项目,帮助因病致贫的个人和家庭。中国脱贫攻坚力度大、范围大、规模大,脱贫成果举世瞩目。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同时我们也愿与他国分享经验。
例2: Bai, manager of a company, sai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mpany cut the prices of agricultural supplies by 15% to optimize their fertilizer formula. (20200310)
例2中said的主语是扶贫当地的企业家,在及时发布信息、保证转述内容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同时,起到加强其权威性的作用,使听者信服。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工厂停产,内蒙古村民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在政府的积极响应下,相关企业降低了农用器具的价格,减少了当地农民的损失。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政府的领导下,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脱贫攻坚工作仍得到有序开展。
40年来,在我国的脱贫攻坚过程中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这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表示,中国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全球减贫进程,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例3: “The approach was speaking of tangible results, she confirmed,and I think this informed the whole strategy.” (20190313).
例3是约翰内斯堡大学非中研究中心主任莫妮娅看到中国扶贫成果后做出此评论。转述动词confirm不仅能够体现言语转述功能,同时也能明确表达出报道者对转述信息极高的肯定程度。中国的脱贫攻坚历经磨难,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扶贫工作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贫困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之一。脱贫攻坚和脱贫致富是政府治理国家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充分说明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使得全国人民都从中受益。消极动词的缺失,凸显了扶贫作为利国利民的积极事件的本质,也体现了中国对自身扶贫成果的认可和自豪。
消极动词在所有转述动词中所占比很小,但仍值得关注。统计结果显示,消极动词call和label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如:
例4: Xi called the region to develop moder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modern services and other emerging sectors to lend fresh growth momentum. (20180306)
例4中转述动词call用来描述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应对当时的扶贫形势所采取的措施。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提倡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集约型,其中技术的作用很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才能取得更大发展成果,也符合国家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新兴产业。这不仅是为了改善现在的人民生活,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政府有确定贫困地区的指标,有判断贫困地区是否脱贫的标准。随着对贫困地区的多方位支持,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不断增强。在全面繁荣的道路上,中国没有让任何人掉队。
例5: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lans to spot-check 283 counties which claimed they had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last year, a senior official said at a news conference. (20190702)
这是对中央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巡视工作一幕的新闻报道,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对民生的高度关注。因为脱贫攻坚不只是说说而已,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要真正提高。中国的脱贫攻坚过程和成果是真实有效的,政府也确保了脱贫地区不再返贫。国家对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和脱贫成果进行了全程监督,确保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使全体人民受益。
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中性是新闻规则,所以新闻的客观性是显性的,而主观性是隐性的[8]。读者眼中的新闻内容通常是客观和中立的。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不同的立场也往往会影响新闻话语的使用。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目的以及记者的立场和态度都会影响转述动词的使用[9]。作为我国外宣的重要渠道,《中国日报》致力于建构脱贫的正面国家形象。中国的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是世界的伟大奇迹之一,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日报》在报道中使用的转述动词以积极动词为主。这一现象符合中国脱贫攻坚的总体进程和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对外宣传,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作为全球治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观念传达的主要载体,要通过多角度、多元化、全方位地描绘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帮助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事业形成一个全面了解,同时为其他国家减贫事业提供参考借鉴,也为国际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我国脱贫减贫事业提供更多信息来源。
五、结语
本文基于扶贫报道语料库,对《中国日报》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探讨其情感倾向和扶贫报道中所建构的国家形象。任何新闻话语都不是客观的,不管该新闻的来源是何处,都会带有评价者主观的倾向性[10]。新闻作者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常常扮演着参与者角色。在分析中国新闻报道语言的同时,学者们也在探索中国的政治立场。语言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作为我国外宣媒体,《中国日报》在扶贫报道中大量使用积极动词,有助于突出社会主义优势,建构了正面的国家形象。大量的积极动词在报道中塑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形象,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实际得到改善的国情。转述动词的可选性使得新闻报道者可以通过选择有利于表达他们立场的积极或消极转述动词,将个体主观性隐秘地融入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中。不同情感倾向的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有助于中国新闻媒体在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11]。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尤其要提升积极转述动词的使用意识,争取国际社会主流舆论的支持,以展示中国面向世界的团结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