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暴盲源流考

2022-12-06庞华柳成刚黄云蕾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怒气医家病机

庞华,柳成刚,黄云蕾

暴盲是指眼外观正常,一眼或双眼视力骤然急剧下降,甚至盲而不见的内障眼病,属眼科的急症之一[1],患眼外观虽多无明显异常,但瞳内病变却多种多样。古代医家多将暴盲或作为一种单独疾病,或作为某种疾病之症状表现进行综合论述,其作为一个独立疾病论述首见于明代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2],后经历代医家不断探求发展,暴盲之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渐成体系。本文从其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入手,整理历代医籍中暴盲之相关论述,梳理其学术脉络和诊治规律。

1 病名

“暴盲”一词较早见于《华佗神方》[3],书中云:“脚气者……或暴盲聋”将其记载为“脚气病之或然证”。金元医家张从正于《儒门事亲》[4]中有“目忽暴盲不见物”的描述,该论段提及暴盲之名,并指出其症状为“忽然失明视不见物”。明代王肯堂在其所编纂的《证治准绳》[2]一书中首次将暴盲作为一个独立性疾病,专篇对其进行论述并记载了多则暴盲医案,书中言:“平日素无他病,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倏然盲而不见也。”明确指出本病眼外观良好瞳仁无损,而视力急剧下降猝然失明的特点。

2 病因病机

暴盲之病因病机复杂,古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王氏于《证治准绳》[2]中认为,本病“病致有三,曰阳寡,曰阴孤,曰神离,乃痞塞关格之病。”将病因病机总结为阳寡、阴孤、神离三大类,并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言阳寡云:“病于阳伤者,缘忿怒暴悖,恣酒嗜辣,好燥腻,及久患热病痰火人得之。”说明阳寡包含3个方面内容,一为怒气伤肝,气逆上冲而致目络受累;二为偏嗜酒辣,湿热内生,热壅血滞则发为暴盲;三为火邪炎上,灼伤精血,目失所养而视物不见,此皆为病伤于阳。其谓阴孤曰:“病于阴伤者,多色欲悲伤,思竭哭泣太频之故”[2]此阴亏水少,玄府失养而目无所见。其释神离道:“伤于神者,因思虑太过,用心罔极,忧伤至甚,惊恐无措者得之”[2],忧思太过,伤及心神,心神失守,统驭失权,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则眼不见物。可见,王氏虽将本病病因病机概括为阳寡、阴孤、神离,然不外乎内外两因,虚实两端,内有情致失调、恣酒嗜辣、相火妄动、阴亏水少,外为湿邪阻络,虚谓精气血亏,实见热壅血滞。

2.1 郁怒伤肝,气逆上冲

金元时期张从正《儒门事亲》[4]中有“怒气所至,为呕血……为目暴盲”的观点,认为怒气伤肝,气逆而行,气为血之帅,气逆血亦逆,致使肝血无以正常上行于目,目不得血则目不明,暴盲由此而发。朱丹溪所著《脉因证治》[5]一书中亦有“怒为呕血……目暴盲”的叙述,其同样认为怒气伤肝,气逆上冲目络受累而致暴盲。明代杨继洲继承张从正、朱丹溪对本病的认识,在《针灸大成》[6]中载有“抑尝考其为病之详,变化多端,如怒气所致,为呕血……为目暴盲”的论述。此外,明代孙一奎、万全、董宿分别在其著作《赤水玄珠》[7]《万氏家传保命歌括》[8]《奇效良方》[9]中有相似叙述,皆认为暴盲乃怒气伤肝所致。傅仁宇《审视瑶函》[10]有“《经》曰:肝者将军之官,故主怒。怒则肝伤气逆,气逆则血亦逆,故血少,眼者肝之窍。又曰:目得血而能视。今肝伤血少,故令目暗”之言,论述了肝与目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了本病由肝及目的机理,指出怒伤肝,血随气逆,目不得血故而导致目暗不得视。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11]记载一医案:“窦材治家中女婢,忽二目失明……良由性急多怒。有伤肝脏。故经脉不调所致。”其所记载症状与暴盲极为相似,说明善怒确易导致暴盲等眼睛忽然失明之目系疾病发生。

2.2 恣酒嗜辣,热壅血滞

《证治准绳》[2]载医案一则,乃嗜酒所致,其曰:“一男子……平生好饮热酒,忽目盲……污浊之血,死在其中而然也。”平素恣酒嗜辣,胃气所伤,湿热内生,热灼血液而致血凝内阻,神水积滞,气血无法上荣于目,视物不见发为暴盲。清代许克昌、毕法合撰《外科证治全书》[12]中亦有“有平素好饮热酒,胃气受伤,污浊之血,积其中而然者”的相似论述。《审视瑶函》[10]言:“缘忿怒暴悖,恣酒嗜辛,好燥腻。”均与王氏观点一致,可见平素饮食失宜,偏嗜酒辣,喜肥甘厚腻,可导致本病产生。

2.3 相火妄动,灼伤精血

《儒门事亲》[4]曰:“戴人女童……目忽暴盲不见物。戴人曰: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肝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脏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明之用,若相火过盛则热邪炎上,煎熬津液,精血俱耗而使目失所养发为暴盲。

2.4 阴亏水少,目窍失养

《证治准绳》[2]言:“病于阴伤者,多色欲悲伤,思竭哭泣太频之故。”认为色欲过度而致阴精虚损,哭泣太频则使津伤水少,阴枯津亏,目窍失于濡养,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13]中指出此证“屡见阴虚水少之人”,其在继承王肯堂的学术观点之上,进一步强调了此病与阴津亏虚之间的关系。陈善堂于《眼科集成》[14]中提出“三因于水亏火炎,风邪内作,致眼目昏眩,忽然不见人物”的发病机理,认为肝肾之阴不足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虚火扰动目窍,且血虚生风,而成风火搏结,攻冲于头,阻滞于窍而发此证。

2.5 忧思太过,伤及心神

《证治准绳》[2]载:“伤于神者,因思虑太过,用心罔极,忧伤至甚,惊恐无措者得之。”心藏神,为神明之主,思虑忧伤惊恐过极均耗伤心神,正如《灵枢经》[15]言:“愁忧恐惧则伤心”,心神耗伤,统驭精气失权,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故致暴盲。清代黄庭镜在《目经大成》[16]中有“神安于其舍而目明。”心为神之舍,心神安则精气运用有所主,目得所养而目明,亦论述了心神与目之间的联系。此外,《审视瑶函》[10]《张氏医通》[13]中均有类似论述。

2.6 外感湿邪,脾(胃)阳受困

湿邪困阻脾胃,无力运化水谷精微,精气乏源不能上达于目,目失所荣则目不见物。《证治准绳》[2]记有:“一男子……忽开眼无光,视物不见……朱作受湿治。询之,果因卧湿地半个月得此证。”此病患即为久卧湿地,外感湿邪,湿气困脾,脾阳无力运化,精血无以上达,目络失养。《外科证治全书》[12]言:“有因受阴湿之气,胃阳受困,忽然视物不见”,沿用了王氏观点,认为暴盲可因外感阴湿之气所致。

3 治疗

暴盲之病,眼外观大多端好,然则视力迅速下降甚至盲而不见,其辨证分型较多,治法亦纷繁浩淼,整理古代医籍文献之相关记载,总结为内治、外治两大法则。

3.1 内治

3.1.1 疏肝降气 万全《保命歌括》[8]引张子和言,其曰:“子和云:怒气所致,为呕血……为目暴盲……此皆肝病,乃怒则气上之症,法宜降之,所谓高者抑之也。”书中虽未提及用药,但提到怒气所致暴盲以“法宜降之”为基本治则,即疏肝降气。《审视瑶函》[10]谓:“加味逍遥饮,治怒气伤肝,并脾虚血少,致目暗不明”。方中柴胡能升,可达其逆;芍药酸收,可损其过;丹、栀能泻,可伐其实,使肝脏有泻而无补,逆气自伤,合乎“疏之即所以补之”之意。

3.1.2 活血导滞《证治准绳》[2]中有“以苏木作汤,调人参膏饮之……以四物加苏木、红花、桃仁、陈皮煎,调人参末”治疗“一男子……忽目盲……污浊之血,死在其中而然也”之证,方中以四物养血,苏木、红花、桃仁活血,使精血充足,血行通畅,则暴盲得愈。

3.1.3 泄火滋阴 时气病后,余热残留,服补药过多,反致内热壅盛,伤津耗液,进而导致目忽失明,应治以泄火滋阴之法。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方》[17]中记载鼢鼠土膏,用以“疗眼疼,脉掣连耳热,疼不可堪。”宋代医家对此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宋代官修《圣济总录》[18]中言:“治时气后,服补药过多,致眼忽失明……鼢鼠土膏方”,此方清热解毒之效显著,可用以治疗因内热壅盛所致之暴盲。书中亦载:“治时气病后,眼忽失明,地肤子丸方”,地肤子、大黄、秦皮、菊花等用以清热之功;人参、沙参施以生津之用;决明子苦寒泄热,甘咸益阴,既可清肝火,又兼益肾阴,诸药合用共奏泄火滋阴之效。《眼科集成》[14]中以滋阴消风散治疗因“水亏火炎,风邪内作”所导致的暴盲之证,方中用生地黄、白芍、等滋阴清热,黄柏、秦艽、全虫等散火除风,菊花、石决明除风邪,引神光,全方冠以滋阴消风散之名,是其意也。

3.1.4 固元补虚 因气大虚而导致的暴盲应急救其虚,如《证治准绳》[2]所载:“丹溪治一老人病目,暴不见物……急煎人参膏二斤,服二日,目方见。一医与青礞石药……果至夜半死。”此证须医者仔细辨治,若此时不投以益气补虚之药而用金石镇坠之药,则会导致患者神气浮散难以救治。《审视瑶函》[10]言:“独参汤治元气离脱,致目无所见。”以独参汤大补元气,补虚固脱。《目经大成》[16]云:“是症暴逢,毋论为阴、为阳、为神,关格,急煎独参汤数钱,乘热顿服。”危急重症中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顿服独参汤以固元气,急救其虚。其亦载有:“温经益元散……眩惕暴盲,此方主之。”用温经益元散治疗因损虚成瘠,阴凑为寒所致的暴盲,书中言:“不用桂、附、归、杞、枣仁、姜汁温其经,参、芪、术、茸、丁香、醇酒益其元,身虽健在,瞳子其不兴欤。”肉桂、附子、当归、姜汁等皆有温经散寒之效,配伍应用,其温经之力愈强,继而用人参、黄芪、白术、丁香等配伍,温补元气,补虚固元,诸药合用,寒凝散,虚损补,目得所见。《张氏医通》[13]云:“暴盲者……气大虚者,急服大剂人参膏。血虚者,大剂黄芪、当归煎汤,调服人参膏。患湿者,白术为君,黄芪、茯苓、陈皮为臣,附子为佐。”书中对此解释道:“三者治目暴盲,皆为气病,故用参、术;即血虚者,亦须人参,方有阳生阴长之功,经谓气脱者目不明,即其证也。”人参大补元气,固元补虚,用以气脱暴盲峻补元气;黄芪补气,当归补血,二者煎汤配以人参膏,治疗气脱血虚之暴盲无不奏效;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臣以黄芪增其补气之力,茯苓、陈皮利湿理气,佐以附子温里,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利湿之效。此外,书中亦云:“是忌金石镇坠之药,以其神气浮散于上,犯之必死。”警惕医家仔细辨证,避免失治误治。

3.1.5 温阳燥湿 因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水中作业,或久居湿地,感受湿气,湿遏阳气而致的目不见物,可施以温阳燥湿之法。《证治准绳》[2]言:“以白术为君,黄芪、茯苓、陈皮为臣,附子为佐,十余帖而安。”《张氏医通》[13]中亦有相同论述,皆以燥湿健脾之白术为君,配伍温阳益气之药,湿得以化,气得以补,则气血通行无阻,视物得以恢复。

3.2 外治(针刺疗法)

《儒门事亲》[4]中治疗因相火过旺、气血俱盛而导致的暴盲,施以针“刺其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使得“大出血”,泄其火则目立明。《续名医类案》[11]中亦载有张子和针刺治疗之法。

4 小结

“暴盲”一词自《华佗神方》立名沿袭至今,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众医家不断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并发展暴盲的相关内容,其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逐步完善,诸医家认为此病之发生不外乎“邪实”与“正虚”所致,多涉及肝、心、脾三脏,从“气”“血”“火”“虚”或“湿”论治。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多参考古人治法,整体合参,辨证施治,并将中药与针刺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现代医学多采用激光与手术等进行治疗。故现考究其源流,梳理其治法脉络,以期能为暴盲这一急重眼病提供相关基础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怒气医家病机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不带着怒气做任何事
用足思考的定力
用足思考的定力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