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发展的提升路径*
2022-12-06王琴
王 琴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职业院校是我国人才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近年来,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重点[1-2]。辅导员是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力量[3-4],既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任务,又需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教育等多方结合育人工作,工作任务和压力极重,在此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调动辅导员的自身优势,顺利开展育人及管理工作,是现代化教育体制下提出的一项难题。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辅导员进行育人及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核心思路,不少学者分析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难题和对策[5-6],但是,现有研究过于集中在问题和答案之间的直接联系,缺乏对于背景和现象之间深入的作用机制分析,尤其是没有关注到“三全育人”背景对于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和其工作目标的定位,限制了“三全育人”在辅导员工作开展中的实效性,因此,本文从当前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不足出发,通过分析背景对现象的作用关系,设定未来目标,并提出创新路径,对于职业院校辅导员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实现学生日常管理全面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育人及管理结构体系建设不合理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之中,都是以辅导员自身为工作的出发点,在工作计划以及工作目标之中,以传统的工作经验作为指导,从事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这限制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血肉联系。实际上,辅导员开展工作不应只从自身出发,更多情况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考虑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的过程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对象,包括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其他的行政人员,关注到对于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过程之中的人员结构安排,充分发挥每一个对象的作用。对于辅导员而言,其与学生的联系最长、最频繁,因此,更应当注重合理地调节育人及管理结构体系,抓住多方协同育人及管理的可行性,建立相应的体系,实现全员育人。
(二)育人及管理时间和空间衔接不当
对于一部分入职时间短、经验浅的辅导员而言,其开展育人及管理工作,往往会出现时间不合适、空间不衔接等情况。例如,在学生进校之后,应当首先对其进行个人发展规划、班风学风重视教育等内容,而对于即将要毕业的学生,则应当对其进行求职教育、社会意识教育等,此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项应当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类型。如果不能合理地判断如何在育人及管理过程之中布置相应的工作安排,就很容易出现对于学生的时间安排并不适应学生当前的受教育和管理状态等情况。在空间上,也会出现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出现“两张皮”现象,即表面上实现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实则并未取得明显效果,这对于辅导员开展个体工作或者是群体工作都是相同的情形,会严重限制辅导员的职能任务。
(三)育人及管理方式枯燥呆板
传统的辅导员育人及管理方式更多是从规章制度、谈话谈心等方向出发,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如果仍然使用已有的老旧的育人及管理方式方法,既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又难以达到原定工作的预期效果。现代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开展不能仅从单一方向出发,更多的,还是要跟随时代的浪潮,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管理方法,推动育人及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使辅导员走到学生的身边,让工作的开展更符合实际,也更具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三全育人”背景对于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
(一)转变了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提出了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路,本质上影响了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大政方针。首要的,“三全育人”要求转变的辅导员育人理念。“三全育人”背景的提出,本质上是为了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立,因此,职业院校辅导员应当将育人的重点转换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上来,将教育的过程从传统的行为教育、制度教育上升到追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上来,将育人理念不断优化升格,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散播、贯彻到对于学生的所有工作中来,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之中,都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思政工作体系融入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刻落实到对于学生的全方位改造中来。
(二)优化了管理方式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是重要的一项工作,“三全育人”背景下,不仅要求职业院校辅导员应当转变教育理念,更应当踏实学习“三全育人”核心内容中对于工作过程的优化方式,推动辅导员对于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和突破,真正保证辅导员能够用最适宜的日常管理方式来引导学生、约束学生和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受到全面管理,从而不断塑造其世界观、价值观,推动学生群体能够形成鲜明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与辅导员的管理方式息息相关。
(三)提升了工作目标
“三全育人”背景下,在育人和管理上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无疑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辅导员自身素质、能力、主动性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辅导员群体能够不断深入自我认识、提升工作效率,也有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对于职业院校辅导员而言,更应当关注学生的自我特点,尤其关注到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在自身学习、发展、求职乃至未来生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意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工作目标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正是由于“三全育人”背景下不少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提出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优化了辅导员工作开展的路径,因此,也节约了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时间,但这种现象的长期延续还需要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目标定位
(一)思政引领性
“三全育人”背景下,要达到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职业院校辅导员就必须正视自己的工作目标定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政教育作为所有工作开展的第一要务用思政体系来引领自身在育人和管理过程中的所有行为,用思政体系来计划未来将要开展的工作,将思政体系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的主要目标,也将思政体系作为辅导员群体能力建设、考察、交流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将学生的思政水平作为辅导员工作开展的重点指标。以思政来指引学生进行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让学生领悟思想政治体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加强思政工作体系的人员贯通性和理念贯通性。
(二)管理全面性
“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更应当注重如何加强管理上的全面性。以往,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管理仅仅依靠制度和面对面交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这类管理方式无疑是十分落后的。因此,职业院校辅导员更应当注重如何加强对于学生的全面管理,当前,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的行为管理、就业指导、自发性学生团队管理等内容,应当不断加强管理能力,推动管理内容实现兼容并包,推动管理方法实现多措并举,不但应实现学生的日常管理,还要在长期的观测、考察之中,实现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管理,合理地引导学生培育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血肉联系建设得更加牢固,让学生在受教育的全过程都能感受到辅导员的存在感。
(三)计划科学性
合理的计划是实现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尤其是多数院校中,每位辅导员的工作对象都是固定的年级或者班级,从而形成了一位辅导员要将一届学生从进校到离校的全过程纳入到自己的工作范围。这一方面要求辅导员要有过硬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每一位辅导员都能够科学合理地做出正确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长期计划。在计划之中,辅导员应当注重如何设定育人及管理的内容,以及采取何种模式或方法,并将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在学生每一个阶段,都能够采用合理的工作安排,预先判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突发状况,有效减少工作中的意外,让学生在受教育和受管理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辅导员的坚实依靠,消除后顾之忧。
五、“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路径
(一)贯彻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工作理念
“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之中,首先,应当认识到立德树人在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所有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贯彻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工作理念,并将其作为工作创新的源泉,是所有辅导员应当关注的重要政治任务。立德树人本质上要求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之中,首先实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进行育人和管理过程之中,应当将制度教育或管理作为工作的底线,非必要时刻,不应当在学生心中树立以制度为标准的思想和行为目标,而是形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与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路线,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德育引领角色定位作用,不断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形成探索意识,追求问题导向,让辅导员工作中根据每项工作的独特性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导向。
(二)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使用
信息化的背景下,对于职业院校辅导员的育人和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应当意识到信息化技术是现代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加强其管理使用。辅导员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应的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交流等工作,还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方法,实现对于学生综合表现发展的阶段评价或是记录,帮助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之中,能够加强工作效率,还能帮助辅导员通过信息化背景,形成良好的信息储备,能够快速地处理学生的各项情况,从而优化自身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目标。以四川省“双高”院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深度落实“第二课堂”对于学生进行思政教学及综合能力培养,结合线上“云平台”、手机APP、MOOC 等信息化方式,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思想素质、实践学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七方面的经历和成果进行考察,有效推动学生受教育和受考察的全方位化、全过程化。
(三)落实显隐性结合的工作方式
许多辅导员在以往的育人和管理工作中,使用直接的、当面的、制度化的方式方法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者是对其进行奖惩、评价,这种工作方法称为显性教育或显性管理。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加,在高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之中,这类工作方法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并且,由于当前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因此,学生自身也很容易从外界得到信息、拓展视野,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膨胀感,让辅导员工作开展更加困难,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利用隐性教育或管理来悄无声息地引导学生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轨道中来。隐性教育指的是利用过渡性的、非当面的、旁敲侧击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走向正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树立学生典型代表,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就能够形成一股向其学习、竞争的潮流,引导学生与其抱团发展,从而形成一股良好的学习或是生活氛围,能够有效地提升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效果。
(四)建设党、团、班联合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开展需要拓宽工作面,提升工作目标,在人员固定的情况下,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因此,应当创新学生管理工作路径,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功能,既为辅导员工作减负,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朋辈力量。这其中,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作为职业院校最常见的、固定的学生组织,应当起最关键的作用。通过党、团、班进行联合建设甚至于一体化建设,能够帮助形成较为稳固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先进学生带动后进学生、较高觉悟学生带动较低觉悟学生、较高能力学生带动较低能力学生,反向实现“木桶效应”,帮助学生团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自我优化、团结合作的优良作风,而辅导员则作为管理者,实现选拔、监督、评价等工作,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辅导员开展工作各项工作的生命力和活跃力。
六、结语
“三全育人”是近年来高校开展教学、管理等多项工作的重要线索性思路,将“三全育人”作为辅导员工作创新的路径,既满足政策性的要求和需要,又能吸收线索性思路,将辅导员工作进行多维改革创新。本文通过归纳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不足,分析了“三全育人”背景对于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目标定位和工作创新路径,对于推动辅导员拓展工作内容、优化工作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