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参数变化研究
2022-12-06张政黄建新
张政 黄建新
·临床研究·
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参数变化研究
张政*黄建新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天津 301800)
研究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参数变化。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8)。对照组采用传统L型切口,观察组采用改良L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影像学参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复位时间、住院时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Bo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参数变化正常,利于明确骨折部位复位,降低并发症发生。
改良L形切口入路;跟骨骨折;Maryland足部功能;影像学参数
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下或挤压足跟着地所造成,常伴有局部出血、肿胀等现象,严重者出现脚跟畸形。由于跟骨承受比重大,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导致治疗难度大易遗留后遗症,对患者身体功能、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故选择适合稳当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针对跟骨骨折患者,传统L型切口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传统L型切口一直面临切口长、创伤大、切口皮缘坏死程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严峻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提高,部分临床医学者提出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降低切口,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疗效等有利条件[1]。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参数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8)。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4~60岁,平均38.88±5.89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25~61岁,平均37.89±5.93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经摄跟骨侧位、轴为X线片、CT扫描确诊为跟骨骨折;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或心理疾病者;合并其它器官并发症和免疫系统疾病;对手术无法耐受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L型切口,首先采用延伸L型切口由腓骨和跟腱之间向下延伸至骨末端侧方,然后向前至第五跖骨基底完整切开全层。切开后注意外侧壁需有软组织和骨依附,注意用克氏针钻入距骨外侧突、腓骨或跟骨远端、骰骨以帮助显露。着重保护外侧壁,并将之向下或后侧,移除跟骨内血块,将跟骰关节面、距下关节面、跟骨外侧壁充分暴露。对于后关节较大的骨折块已完全游离者,将Gissane 角标志物取下,等待重建。将固定于骨块的克氏针作为操作杆使用,帮助复位,软骨下区的骨折块,用拉力螺钉固定。骨后关节面由内向外进行重建后,使用Gissane 角进行检测,将手指放置于载距突上以及将翻折的外侧壁重新复位,通过 Schanz钉复位器械恢复跟骨关节高度及 C形臂仔细检査患足的内翻/外翻复位情况;行临床影响确认后,骨折复位成功,应用克氏针暂时固定,选择合适接骨板固定与骨外侧,在跟骨周围打入螺钉固定。完成后,仔细缝合L形切口,留置引流管,敷料包扎固定[2]。
观察组采用改良L入路治疗,一侧跟骨骨折患者体位呈侧卧位,双侧跟骨骨折患者呈俯卧位,均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于患者大腿近端进行止血操作,切口取外侧扩大“L”形。切口方向沿外踝上面4 cm,腓骨后缘与跟腱后缘连线的后1/3~1/4点的段区,切口纵向下到足背、足底两者皮肤黄白交接处,再折向前切割至第5跖骨基底部近端 1 cm。在切口设计上要注意转折部切口要圆滑,呈弧形,避免成直角或锐角,切口深度直至骨膜处,切口要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及其滋养血管链,将其进行锐性分离的处理,将跟骨外侧壁暴于外部。采取克氏针牵扯皮肤,首先对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牵引向内上方,方便暴露距下关节、跟骰关节,其次对跟骨外侧皮质骨掀开,利于骨折部部位、关节面暴露。注意复位关节时,将骨损伤区域进行同中异体骨植骨,并准备牵拉复位恢复跟骨Böhler’ s 角、Gissane 角、跟骨的宽度,然而克氏针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C 形臂则起到透视侧位、轴位作用。复位成功且达到满意效果后,选择合适接骨板固定与骨外侧,在跟骨周围打入螺钉固定,仔细缝合L形切口,留置引流片,棉垫消毒包扎,石膏固定[3]。
手术后,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止血、抗感染药物及预防静脉血栓等治疗,术后2~14 d开始早期活动,14~28 d内完成拆线,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负重活动。两组患者均进行6~10月电话、微信等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影像学参数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情况
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
1.3.2 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
根据末次随访记录,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标准[4],包括疼痛和功能两大项,满分100分。
1.3.3 影像学参数
参考正常Bohler角为 27. 7°±6.8°,正常Gissane 角为 116.7°±8.0°,正常跟骨宽度为 30.3±3.2 mm[5]。
1.3.4 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患者在术后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缘坏死、感染、裂开;并计算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复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影像学参数变化
两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影像学参数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并发症
对照组发生皮缘坏死4例(7.40%),切口感染3例(5.55%),切口裂开2例(3.70%),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例(16.66%);观察组发生皮缘坏死1例(1.72%),切口感染1例(1.72%),切口裂开1例(1.7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例(5.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D)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表2 两组 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影像学参数变化比较(±SD)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Bo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均无明显差异。术后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影像学参数变化作为跟骨骨折治疗恢复的根本依据[8]。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别为功能和疼痛作为判定标准,高峰学者通过利于该标准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9],发现与传统L型切口评分无差别。除外,据以往研究显示,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通过先行大体恢复Bo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认清关节面骨折状况,且X线检查时,以下胫腓联合为中心,进行全面性透视[10]。
本研究还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也无差异,说明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无变化,两者皆确保骨折部分精准复位、且促进患者康复,推测原因可能是改良L形切口入路术中注意腓肠神经足跟外侧支滋养血管链的保护,拉开骨外侧壁后同时不过分损伤皮下组织,将距下关节完整暴露,此行为利于关节面准确复位的标准,且矫正Bohler角、Gissane角的恢复。
另一方面,临床实践认证传统L型切口常带来并发症发生,为解决其问题,改良L形切口入路沿腓骨后缘与跟腱后缘连线的后1/3~1/4点的段区,切口纵向下到足背、足底两者皮肤黄白交接处,再折向前切割至第5跖骨基底部近端 1cm。在切口设计上转折部圆滑,呈弧形,不损伤腓肠神经及其滋养血管链,皮缘感染、坏死率低等优点[11]。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间接说明改良L形切口入路不仅与传统L型切口一样可完美达到骨折复位,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改良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参数变化正常,利于明确骨折部位复位,降低并发症发生。
1 黄朱宋, 陈翔, 蓝锦福,等. 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35(02):98-100.
2 洪伟武, 苏海涛, 彭嘉杰,等. 经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18):157-162.
3 赵雪岩, 赵日光, 刘宏滨,等. 微创小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9,23(03):58-61.
4 王磊, 马改平, 马延辉, 等. 经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9,8(07):33-41.
5 爱新觉罗启承, 李昶, 范永宏,等. "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常见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18):75-78.
6 孔长庚, 郭祥, 吴多庆. 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改良"L"型切口植骨与"L"型切口非植骨1年随访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16):46-51.
7 郑志辉, 蔡沛彪, 关可立,等. 撬拨复位微创置板与经"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15):2342-2348.
8 刘磊、武勇、张舒、周悦悦. 外侧"L"型切口入路,跗骨窦入路,改良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 创伤外科杂志, 2020, 22(12): 889-894.
9 高峰, 王秀会, 周小小,等. 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34(08):43-46.
10 庞晖, 孙金川, 吴洪彬,等. 跗骨窦与外侧L形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27(20):59-63.
11 袁慧敏, 代燎原, 朱慧锋. 外翻位固定防治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J]. 临床骨科杂志, 2020,23(02):93.
(2022-1-5)
张政,男,主治医师,主要现从事手足外科创伤、骨病、矫形方向的临床工作,Email:tjzheng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