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粤西年例文化的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策略
2022-12-06唐晓燕
唐晓燕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湛江 524084)
粤西湛江所在的雷州半岛,历史悠久,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之处,文化氛围浓厚,其年例文化经过漫长时间的衍变,已成为粤西最具文化特色的亮丽名片。每到年后,这里便开始了筹备活动,各具特色的年例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随着互联网信息画卷展开发展,粤西年例文化有了和各式各样特色文化线上“比武”的平台,当地新一代和外地人们了解年例文化的方式和途径也愈加丰富,但是此机遇也给年例文化带来了新挑战。带有浓郁历史风味的粤西年例文化在现代媒体高速度、低阈值、高替代率的宣传特点中容易显得格格不入,很难有出头之日,甚至在新旧文化潮流碰撞中变成“四不像”。与此同时,现代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注意力大幅度分散或转移,文化传承难以为继。没有了传承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便逐渐滞后,有些甚至开始简化或者取消一些环节,使得文化内涵丰富的年例文化逐渐沦为了一种节日形式,没有了独特的历史韵味,失去了其中代际相传的符号魅力。
从文化遗产的发展角度来看,在如今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下,许多地方习俗被网络宣传放大,形成一方名片。承载着独特的地方精神和本土的文化表达形式,向外不断辐射着本地域的影响,这不仅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有实际意义,也对民族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长足的影响。人民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在短时间内撕开了一扇文化宣传的大窗口。新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和众多特色文化共同发展,在相互促进中又脱颖而出,是研究年例文化的新课题。年例文化丰富的内涵如果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并不断添加新时代新元素进行创新,就可以使得年例更容易被人民所认可,愿意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创新中来,形成传统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1]。
1 湛江年例发展脉络
年例文化主要流传在雷州半岛,以茂名和湛江最为出名。虽然大多数研究中都认为年例这个传统来自元宵节的变化。事实上,这个文化传统还可追溯到除了纪念节日以外的民间记忆。雷州半岛早在公元前4 000年就有了人类文明生存的痕迹。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象郡管辖,到了唐朝贞观年间行政区域更名为雷州。中国历史上发生几次大的人口迁徙,给雷州半岛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互的历史环境,不同的习俗在不同时期于这里交汇,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融合,成大家之色,其中就包括雷州半岛独特的年例文化。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在北宋时期,雷州辖郡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瘟疫灾难,传染区域广,死者甚多。然而巧合的是,住在雷祖庙附近的居民却安然无恙,没有受到瘟疫的波及,这件奇事传到了时任郡守张弦耳中,张弦认为这是雷祖保佑,便特地制作了许多雷祖雕像用来镇守灾祸,由于大的雕像搬动十分不易,因此又雕铸了许多小的雷祖像,民众纷纷前来祭拜,这便是“年例”的开端,年例能够保佑平安的说法也被作为习俗一代代流传下来[2]。
此外,关于年例的起源,还有几种说法,有的说年例是古代元宵节(古代为春节)演变出的“春社节”,意指在一个村子中同姓的宗族联合筹备祭祀祈福和款待亲朋好友的节日。人们在正月开始组织各种聚集和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后逐渐成为年例,有驱鬼纳福,祈求来年丰收的意味;有的说年例与历史上为民族和国家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的冼夫人有关。年例文化内涵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改变,在解放初期,由于年例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被禁止,后随着人民思想观念开放和年例文化的变化,年例文化便作为一种传统而隆重的民俗节日活动而蓬勃发展起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年例的出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文精神融合的结果,在缺乏科学解释的时代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期待,也包含了人们对集体生活和生产的热情;从经济角度看,年例活动是不同时期都为数不多的聚集性活动,人们互通有无,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商业发展;从文化发展角度看,年例文化是古代文化中少数可以在长久的历史岁月中不断转型传承,在现代仍然保留着其核心精神和形式的民族民俗文化,对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有着记录和解构的启发意义。
2 湛江年例发展现状
目前,湛江的年例文化跟历史上的已经大不一样,所谓不同时期、不同载体、不同形式。今时今日的年例文化和最初敬鬼神、拜天地的封建信仰相比早已“移风易俗”,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现在的年例文化已剔除了宗教神秘色彩,逐渐转变为了以敬自然、游神、摆宗台为核心的群体性祭祀和聚集活动,包括了各种民俗活动表演和宴请亲友,其目的是祈求平安、走访亲友、祭拜祖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等。
湛江年例文化包括了游神、舞鹰雄、舞狮、舞龙、飘色等,内涵丰富,也包括“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穿令箭”等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节目。一般是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每个村庄的年例文化开展时间各不相同,从正月初十开始一直到三月都有年例文化活动。
年例文化十分丰富,从体验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舌尖上的年例,如“爆烧火器”“摆盅”“吃年例”等。饮食文化特别丰盛,加上雷州半岛人们热情好客,注重情感交流,每到节日,便相互邀请,即使是不熟悉的游客,也会被当地人邀请参加宴席。每家根据经济实力组织宴席,各不相同,但十分丰盛,宴席食材都选用最新鲜的材料,烹饪方式也是传统自然,保留原汁原味,一方面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在年例宴席中,人们彼此座谈,拉近关系,增进感情,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年例饮食文化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正月十五,良垌镇各村大摆宴席,集中在一起做“万人宴”,阵容十分庞大[3]。
另一类是体验中的年例,包括了游神、祭祀、爬刀山、傩舞、穿令箭、木偶戏、滚刺床、雷剧、飘色等特色表演。每到固定节日,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人们争相参加。例如,爬刀山,每到农历二月十一,麻章区太平镇便开始进行爬刀山活动,搭建高18m 的刀梯,添加钢刃,活动当天首先进行祭梯,之后由专业传承人指导,村民纷纷进行爬梯,随后还有专门挑选的精干小伙身着统一制服,进行登梯表演,视觉观感极佳。在二月二龙抬头,还会进行飘色巡游和醒狮、舞龙等精彩表演,舞龙游人数多的可达百人,舞动起来气势磅礴。尽管这些节目项目大同小异,但是每个地方村镇在举办当地的年例活动时,都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无论作为一个节目来庆贺,还是作为一个亲友们的聚会,年例活动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每年的初春都会在粤西如期举办。
3 湛江年例发展存在的不足
年例这一粤西地区独特符号,在粤西人民精神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粤西人民每年最美好的记忆就是跟家人一起参加年例各种活动,同时年例文化也是粤西区域文化宣传的窗口名片,传播到国内外很多地方。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2012年,年例文化被广东省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与此同时,湛江年例文化的新时代发展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年例传承的待滞和断层,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激烈,给粤西当地带来了发展经济的契机,却也冲击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年轻一辈离开当地生活,或者长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吸引,对身边年例文化反而没有兴趣,认识不够深刻,自身认同感较低。就近几年粤西地区年例活动调查来看,每年年例活动,当地年轻人参加的比例越来越低,缺乏新时代的力量和关注,对当地年例文化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其次,文化保护措施不当,年例文化内涵逐渐丧失。面对无法吸引年轻人驻足于年例文化的困境,年例本身也人为地进行过很多革新的尝试,如增加年例活动的多样性,年例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特色进行融合表演;增加年例活动的投入,提升人们的体验感等。但以上的改变甚至算不上是革新的方法,只是无端地迎合新一代的享乐心态,用表面上的改变短暂地吸引他们目光,但是年轻一代还是没有从年例文化的观众变成年例文化的生产者和维护者。从根本上说,仍无法解决年例活动中缺少年轻力量的困境;同时这样仓促而低效的改变更易失去年轻一代的关注,因为这样的改变早已失去传统文化魅力的内核,浮夸的作风和态度和互联网中的负面文化并无不同。这样的做法不仅没能解决年例文化发展的难题,还使得年例文化在与现代文化交互学习中丢失了它传承已久的“敬畏”“团圆”“期盼”等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核。许多文化需要的不是记载后的束之高阁,而是正确地对待、理解和创新改良,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中能够保持生命活力。
最后,传播方式单一,年例活动往往只被当地媒体作日常循例的报道,在内容上缺乏对年例故事的宣传和深度挖掘,媒体宣传中长期把年例活动作为对历史的回顾,会让现代的民众感觉年例文化如镜中水月,“看得见摸不着”。在传播广度上无法为年例文化吸收更多受众,没有带来更多有意了解年例文化的人,自然就缺乏有意发展年例文化的人。在活动意义上,也没有更新更强的意义附记,无法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目光。年例文化只在本地受到较高的关注,宣传方式不够系统科学[4]。
4 湛江年例文化发展的解决思路
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人,在解决年例文化发展的问题中,必须要让人充分认识了解年例文化,对其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做好知识的传承,防止文化断层。
4.1 提高年例文化知名度
在新媒体时代,流量成为衡量人气的标准之一,想要提高年例的知名度无法避开现代主流平台渠道。当前处于第一梯队的平台主要有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短视频、百度贴吧、朋友圈等,各个媒体宣传侧重点不同,可以有所针对。因此年例文化在宣传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宣传,如图文宣传适合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进行;简短故事和互动活动适宜用微博进行;短视频则在抖音平台进行发布更加合适。积极搭建全平台宣传体系,定期维护更新,让大众对年例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当前年例文化发展有一个明确认知。积极组织开展年例文化知识问答、民间艺术交流等活动,持续扩大年例影响力,打造品牌效应[5]。
4.2 提高人们参与度
文化的魅力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深刻感受到,在新媒体技术下,人们可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与外地群众进行互动,网络直播的即时性和生动性,可让人们身临其境般地参与进来,代入感极强;并且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进行现场互动交流,增加了文化黏性。除了网络直播外,还有互动小程序,通过将年例文化制作成卡通互动小游戏,来让人们随时随地参与。制作宣传MV 进行全面介绍,用声画结合方式向群众传播年例魅力。还可定期举办文化展会,让年例文化符号与传统节日关联。同时,还可对现场年例活动的主办者进行优化调整,可以加上请志愿者参与的环节,年轻一代从青春时期甚至学龄阶段就开始参与年例活动的准备、举办、结尾等环节,增加年轻一代对年例活动的参与感和集体荣誉感,也可在传统环节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和现代化创意知识,进一步增加活动观赏性和参与性,拉近年例文化和人们关系[6]。
4.3 做好年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文化大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年例文化作为粤西特有的传统文化,必须注重保护和传承。一方面要对现有年例文化进行挖掘,丰富内涵,通过结合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增强文化传承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在学校、社区进行宣传,让学生学习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补充文化传承青年力量,防止文化断层等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呼吁广大群众保护文化遗产,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度,对传统文化一些不适应现代化的情况,可以讨论进行调整优化,决不能简单一刀切禁止。同时,还要制订合适的方案,用制度将年例文化保护起来,如博物馆的特展形式,既有了博物馆的长期保护,又能在不同季节、不同背景下展出不同部分,以故事的特色环境增加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湛江年例文化更好传承发展。最后政府层面要支持年例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申遗工作,适当地倾斜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地区璀璨文化明珠。
5 结语
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不同的时期生生不息,是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永久生命力对不同时期的人们都存在无法割舍的吸引力。人们愿意不停地走进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在岁月中静止,而是一代一代不断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创造者,直到现在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灵感来源。年例文化凝聚团结人心、增强民族自信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历史上进行了充分验证,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人文精神需求角度,保护和传承年例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湛江一年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年例,已经不仅是湛江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闪光点。新时期,还要进一步对年例文化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在不离开传统精神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传播形式和故事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身文化魅力,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