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教育的进行时与未来时

2022-12-06宋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习者教育教学

宋敏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 210036)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进步更推动了不确定性世界的教育形态,传统的实体学校系统不断变化创新出新的样貌,人们接受教育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教育改革不应只是一个口号,更需要落实到实践层面,以大规模的科技手段支持在线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和有效性,建立人与科教的互动关联网。

1 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时代优势

1.1 制度优越性

2020年是教育形式发生重大转向的一年,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停课不停学”的系列文件和《指导意见》,及时更新全国性、地域性教育资源,统筹安排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在线学习规划,利用网络云平台和其他线上教育渠道指导教学稳妥有序地开展[1]。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既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挑战,它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抵御了教育损失与风险,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使命,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密不可分,体现了我国对于教育规划的制度优越性。随着5G 时代的来临,智能时代为教育带来了突破性的文化发展契机,当前直播教育正处于从互联网向高速全媒体迈进的过渡时期,众多教育平台的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形态,让师生获得了新颖的教学体验。“直播+扶贫”“直播+教学”等正在成为直播文化产业链,创造了新型在线教育文化形态,成为变革传统在线教育、创新教育教学形态的重要力量。

1.2 人本关联性

过去,线上教学在教育中的定位更多的是补习、辅助功能,而如今它却成了教育管理的主体,积极地拓展着与线下教育的关联渠道,实现着不同程度的自我价值[2]。值得关注的是,线上教育是否充分关注了线下教育的主体——学生。在线教育不仅要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教学,更要关注人本关联性,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感受到能力、素养的提升,这也是教育共同期待的未来。时至今日,仍有家长把考试成绩放在首要地位,忽视孩子的技能、素养、习惯、行为、性格的提升,这是极为片面的做法,完全忽视了人在发展时的个别差异性,未能以人为本。智能时代带来的教育成效是双向辩证的,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能带来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教育的实质,育人的价值导向。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建立起人文关怀,以学生的需求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而不是教育形式的简单更新。

1.3 人才复合性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满足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首先,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一个人可以具备语言、逻辑、数学、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智力等能力,这种智力结构理论相较于传统狭窄的智力观显然更能看到人的复合型才能,看到智力是多元的、复合的,智力结构和类型也因人而异。其次,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需要,旧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课程建构也必须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要求我们促进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现代化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最后,为了提升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的技能和综合竞争力,我们的教育管理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在潜力,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积淀能力素养,开发灵活、多样、交叉、跨学科的课程,挖掘学习者的各类潜能,有效促进不同学习者的智力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

1.4 文化经验关联性

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开展往往基于学习者丰富的经验结构,这些经验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用于和新知识的整合。现代化的学习是关联性学习,在线教育通过多媒体、多渠道拓展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结构,在经验和经验之间建立关联和认知,促进学习者思维的多向性、交叉性。传统的线下课程科目区分清晰,内容专业集中,缺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所以在线教育看到了线下教学的不足,实现了对多样化经验的综合。在线教育由原本的师生互动转为人机互动,不仅仅在形式上有所变革,在内容上也有关联交融,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习型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关注了学习者学习之外的其他境遇,强调了实践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关联主义经验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有着深远意义。塑造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它需要以“文化经验”为支持,以“文化关联”为手段,厚植多元文化经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 在线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形式主义

“停课不停学”是全国教育的重大部署,它的主要形式为利用新媒体手段将已录制好的优质课程资源转化为在线教学,并结合不同学校管理情况推送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在其他网络平台给予一定反馈和辅助。众所周知,网课不是一种线上线下的搬运,它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一定要求,要有序推进“停课不停学”,一定要关注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情,课程的参与者是否充分利用资源有效学习,是否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教学和成长规律。很多地区、学校为了迎合“停课不停学”,放弃已有的在线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全部重新录制、彩排、上直播课,这种形式主义的体系化建设不仅不利于线上课程的推广,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会影响线上教育之后的跟进与反馈。在线教学的优势不容小觑,但它的讲授方式、交互性也有着必然的管理缺失。

2.2 技术壁垒

数据显示,如今网络教育学习的APP 活跃度呈井喷趋势,在线教育按下了快进键。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教育管理实验,将在线教育推进了一大步。当然,在线教育也暴露了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掉线了”“听不见”“静音了”“卡住了”等多样的问题反馈让作为“主播”的传统教师应接不暇,这进一步说明网络系统的稳定需要技术赋能,技术稳定是在线学习的保障。为了保证授课者和学习者的连贯性体验,技术支持需要解决平台的搭建、运行的维护、课程体系的定制与开发等技术难点。作为迅速搭建起来的教育平台,网络技术仍需投入大量的物质成本与人力资本,引进具有教育学背景的信息化建设人才用于课程开发,才能进一步突破技术壁垒。笔者认为,教育和管理必须双管齐下,对内严审内容,保证质量,对外保证网络稳定,提升网络流畅度。宏观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组织实施形式,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能力发展需求和品格养成,重视新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微观上组织名师优课,拓展网络教学新思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创新互动方式和主体评价方式。

2.3 缺乏合力

首先,该次线上教育的全面实践带来了4 种角色的“四大改变”: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三是改变了学校的“管”;四是改变了教育的形态。教师的“教”从原本的面授转向了人机对话,学生的“学”从被动接受转向了自主反馈,学校的“管”从弹性的背靠背管控转向了网络化精准调控,教育的形态从班级授课制的封闭围墙转向了人人可学、随处可学的新教育形态。其次,这场充满变革的教育尝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教育情境中的方方面面受到信息化手段推进的同时也受到阻碍,学校与学生、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因打破“学校围墙”而建立起的新的“网络围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过程产生了新的局限。所以,教育形态变革也要把握“度”,最大程度体现在线教育对于线下教育的补充,充分检验其优越性、可行性、便利性,而不是背离人与人的互动、沟通,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要精准把控人的发展需求、交往需求。我们需要发挥各个角色的有机联结,互相助跑,共享资源,协同合作,让未来教育在拉开师生物理距离的同时拉近师生交流,让传统教育在注重“教什么”的同时注重“学什么”,变换学习模式,引导个性化发展。最后,更要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功能,加强家长的有效监管,明确家长责任,提高网络学习的有效性。

3 在线教育的未来路径与愿景

在线教育得以快速发展,从其内在优势看,有利于对受教育人群进行有效覆盖,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加快发展面向个性化的教育体系[3]。同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通过对在线教育的重塑,能够有效拓展教育规模,覆盖更广教育范围,涵盖丰富学习类型,实现对受教育者专业学习需求的有效筛选与推送,做到精准、全覆盖、自主、个性化。

3.1 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如今在线教育已经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并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对象已经从原本界定的学生群体扩展到社会之中,教育空间从原本的学校围墙延伸至广播电视、互联网、APP 等虚拟化平台,学生不再局限于“在学校学”,而是“随时学”“处处学”。未来我们的教育空间也会打破时空限制,为智能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为终身学习服务[4]。学习、教育从来不会拘泥于空间阻碍,未来教育空间会给更多贫困偏远山区的孩子创造更便利的教育条件,让他们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未来学校无论在实体层面还是虚拟层面,都会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空间的外延也是教育资源从区域化到集优化的合理延伸。由于时空限制,传统教育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和学习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而在线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实藩篱,使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和交换畅通无阻,实现优势互补。

3.2 打造线上“优课”集群,运用大数据构建保障机制

“优课”是高校在线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基础[5]。在线教育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打造“优课”资源库或集群,实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及时更新与深度融合,保障在线教育资源优化。面向未来的在线教育,要进一步吸纳优质教学资源,各高校要根据特色创新建构高水平在线课程体系,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加速形成智能化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在线教学质量。在线教育催生了大数据在教育中的运用和普及,重构了反馈保障机制,教师的服务支持、学生的参与互动都是运用大数据采集保障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大数据同时也会反馈各项数据,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构建反馈闭环和精准的督导机制,保障“优课”的教学,使学习有回应,教学有提升,机制有管理,督导有保障。线上“优课”集群的体系建构不仅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有助于形成学校内部科技支持科研的良好氛围,“优课”集群是服务教学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层次实质性提升的重要抓手。为落实开放性、常态化、持续性、系统化、便捷性、个性化、多元化的未来教育,对其路径的建构就必须顺应时代契机,运用大数据构建保障机制,弥补传统教育的弊端与不足,将改革作为发展重点和重要突破口,探索自主、灵活、异步、交互的在线教育模式,以大数据为依托,寻求线上与线下的平衡点。

3.3 开放教育信息化赋能,助力终身教育的文化建构

教育信息化助力传统学校教育。传统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干部分,教育信息化让传统的在校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为学校教育的科学管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和科学教学评价机制构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支撑[6]。同时,教育信息化促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搭建和各种教育资源整合。长期以来,终身教育只有少数人群在推动,而真正享受终身教育的大众群体仍处在等待、旁观的角度,教育信息化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为终身教育搭建全民参与的交互式平台。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更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学校的线上教学和融通共享不仅能促使教育资源被有效利用,还能显著提高不同主体的服务能力,优化各自发展环境。开放教育之所以能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同时实现标准化授课和个性化服务。未来的开放教育将继续以技术赋能,助力推动终身教育的文化建构。

4 结语

在线教育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处在“进行时”的我们要客观看待在线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不放大不低估,因为任何崭新的科技教学手段都有可能存在不可处理、不可预估的问题,既然是为建构育人模式而存在,就要抓住“人”发展性需求特点,从本质上探索创新,不断延伸教育空间,拓宽学习渠道,构建学习型社会。展望“未来时”,在线教育需在保证技术优化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持续反馈,切实服务学生,以生为本。更要进一步积极拓展线上学习社区和线下学习中心相结合的教学空间,持续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跟进调整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创新支持管理模式,推进形成“互联网+教育”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