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老会”对巴渝武术发展的影响
2022-12-06孙传娜黄毅杨诗梦
孙传娜 黄毅 杨诗梦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 200438)
1、巴渝武术的源流与特点
巴渝大地,山高水长;巴渝武术,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重庆为巴子国都城,《吕氏春秋》里论及“賨人尚武”,这里的賨人即现在重庆嘉陵江沿岸早先的一个民族。据古籍《汉书·西域传》严师古注:“巴人,巴州人也;俞,水名,今俞州也。”此处的俞州,曾作为古代巴族人的政治中心,现指重庆城;这也就是现在重庆人自称“巴渝”的由来。
巴渝武术通指产生或传播于重庆地区的武术,其作为一种地域武术文化,巴渝武术(指东峨眉派)与巴蜀武术(指西峨眉派)合称为峨眉派,其中巴渝武术形成和发展与重庆高山大川的地域特点是不可分割的。重庆地区因高山大川、险山恶水的地域特点塑造了重庆人彪悍、顽强、尚武的特点。明清时期,四川人口因战乱大幅锐减,当时隶属于四川的重庆影响并不是很大,追其缘由不仅得益于重庆高山大川易守难攻的地形,还因作为“湖广填四川”的必经之地,大批外省移民停留在巴渝地区结社组织,其中,“哥老会”的会众在此地活动频繁。也正是受“湖广填四川”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巴蜀武术表现出的内外兼修、巧柔制胜的特点,巴渝武术凸显出大开大合、刚劲猛烈的特点,如作为重庆代表拳种的 “余家拳”,于1918年由余发斋引入重庆,而余发斋不仅是“哥老会”成员,还被称为“大爷”(公口带头),先是通过药帮传授武艺广收门徒,后又被任命为“扬武国技社总教习”。
2、“哥老会”的源流与特点
“哥老会”最初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并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哥老会”由咽噜演变而来,至清末民国时期成为盛行于四川、重庆地区的一种秘密结社组织,其成员身份由不同阶层组成,俗称“袍哥人家”,又称“哥弟会”。其成员在巴渝地区被称为“袍哥”,也叫“汉留”。“袍哥”的来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诗经·无衣》所讲:与子同“袍”之义,表示身穿同一袍色的兄弟;另一说是“袍”同“胞”发音相近,寓意袍哥之间好比同胞之兄弟。而“汉留”的说法是取自《三国演义》中关羽弃曹追汉留旧袍的故事,喻意要将其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传承保留下去。清代文武兼备的秀才何崇政在《拳论》一书上写一诗: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风义满江湖。受此诗影响,人们对“五花八叶”的历史归纳略有不同,其中赵斌与代凌江在《关于峨眉武术分类中的五花八叶的历史渊源考证》文献中认为,何崇政曾投身太平天国,因精湛武艺,善于峨眉枪术与棍术,文墨不俗,被石达开任命为“记室”(类似于秘书),后因清军追杀,停留在川西、川东等地,通过秘密结社组织“哥老会”来结交豪杰志士,并借传习武术掩蔽其宣传教义、社旨试图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但因太平天国面临分崩离析之节,何崇政甚是绝望,便削发为僧,义愤的撰写出《峨眉拳谱》一书,而书的开篇诗句中“一树”指的就是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组织“哥老会”,“五花”指的便是提供组织习练武术的场所,即青牛、青城、铁佛、黄陵、点易等五个活动据点。
“哥老会”形成初期,主要成员由破产的农民,失业的手工业者、裁撤闲散的军人、从外省迁入巴渝的移民等组成。而以游民中豪侠善斗者充当领导,烟帮、盐帮、船帮、马帮则是该会的组成部分。可见“哥老会”的成员十分复杂,巴渝俗话说:“袍哥能结万人缘”,“上齐红顶子(指当官的),下齐讨口子(指乞丐)”。按“哥老会”的规定,各执其责,包括江湖上的惊、培、飘、猜、风、火、爵、耀、僧、道、隶、卒、戏、解、幻、听各色人等,“如身家清,己事明,具有入汉留资格。”其中“解”指的是“跑马卖解”,耍马戏和习武的会众,民间又称“操扁卦”。在“哥老会”中常常会看到职业不同、身份各异的人称“兄道弟”,借此来相互扶持。其实质是传统家族式人身依附的社会组织,此乃中国长期自然经济形成的封建家族的社会化。
3、“哥老会”对巴渝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3.1、营造了良好的习武氛围
“哥老会”会众广泛,为巴渝武术奠定了庞大的习武人群。单以重庆一地而论,三教九流,简直无所不有。据1949年《四川帮会调查》和1950年《重庆帮会调查》,重庆袍哥有“五百余社”,袍哥人数“占全市人口70%-80%,而以袍哥为职的人数将近十万人”。而“哥老会”主要以“仁、义、礼、智、信”为堂口命名,各堂口下的组成人员也不尽相同。新编《宜宾县志》中有记载:“宜宾俗语说:‘仁字旗买田置庄,义字旗买卖客商,礼字旗弄刀耍枪,方字旗开条想方’”;而巴渝地区“礼字旗堂口”的开设为练武者提供了切磋武技的场所,营造了较为良好的习武氛围。
在清朝武举制度的推广下,巴渝不少道、府、州设有专门习练武术的场所。如,巴渝不少地主豪绅为谋取私利,广设“武棚”、“箭道”、“马道”(江北县复兴乡的“马道子”便是当时骑射的跑道,至今遗址尚存)。然而对于广泛的民间喜爱武术者来说,由于身处下层,无法进入专门的场地习武,所以大多无业游民和下层民众等纷纷加入“哥老会”,在空闲时常练拳习棒、舞刀弄枪、举石锁、石担等,以求强身健体与抗强自卫。这为平日的互助互救和抵抗外来反动入侵时,利用武技与敌人对抗奠定了基础。如,在1860年前后的李(永和)兰(大顺)反清武装起义和1863年酉阳、巴州、江北、涪陵、大足等县先后进行的反帝武装斗争中,都充分发挥了练拳、使棍等武术技艺。鸦片战争后,巴渝地区习武之人不乏其人,如酷爱武术,喜欢求教切磋,将武术生活化的璧山县(现璧山区)的邓显杨,人称“邓四教师”、“国技家”。又如江北鱼嘴乡土地冲的宋宗法海的徒弟周玉峰,因武艺精湛、武德高尚与其次子周应雄等八人合称“八大金刚”。
3.2、强化了习武者的礼仪教化
未曾学艺先识礼,由此可见,“礼”对习武者而言,它是超越技术层面而存在的。“三道门”是武术拜师礼仪的核心部分,分别是“中间人引进、多方考察、拜师仪式”。而开山分仪式作为“哥老会”尤为重要的仪式,凡入会新人需要由四大盟兄“恩、承、引、保”进行推荐考察,其中“引兄”负责向公口引荐新人,“保兄”负责担保,“承兄”负责身份查验,确认新人品行端正后,再有“恩兄”批准加入;待多方考察之后,再需邀请各个码头与堂口的人参与祝贺,筹备庄重的开山仪式。据有关重庆袍哥的描述:“会场的布置也是严格和壮观的,门为辕门,堂为‘忠义堂’,正中安置龙头宝座,两边设虎豹皮交椅,大哥、客位坐交椅,可见其布置的严谨。”据刘师亮《汉留史》中的开山令,“此为过客适逢该地正作方手,欲出上覆,码头上无人,是以实行开山,故用开山令,此事不常有,然有此一令。”
据资料记载,袍哥在相互见面之时必行“作揖礼”以表问候。这与武术的“抱拳礼”虽略有差异,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巴渝武者尚礼的品行。武术中的“抱拳礼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cm。而袍哥的“作揖礼”则是右手四指卷紧,右手拇指挺直,左手四指自然包裹于右拳的拳背处,左手拇指挺直,右手于内,左手于外;两大拇指永不倒桩,表示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掉链子),“哥老会”中的“作揖礼”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袍哥们乃至巴渝武者不能追求私欲,不顾他人,要学会“克己”,即克制不合理的或过分的欲望和要求,使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符合“礼”的要求.所谓“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讲“以礼克己”。而“哥老会”中“作揖礼”归属于道德理性范畴,是对“哥老会”中尤其是武者之间、武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性要求,体现了“哥老会”中练武人之间的群体性的价值关系.
3.3、塑造了习武者的道德品格
未曾习武先明德,这要求武者在习武过程中追求高尚德行。从开山令就可以看出,“哥老会”仪式的严格与程序性,每逢开山都要完善准备,进行严格的仪式后,由担保人带领新人进入会场,红旗管事负责宣读新人与“恩、承、引、保”四大拜兄名单;而入会者具备武艺精湛与武德高尚可以作为优先入会的条件。如,在1990年李子峰编写的《海底》一书中所讲“入会者要有忠义之心,还要有武艺方可入会;而道德败坏、作风不好、门风不正的习武者拒绝入会。”这潜移默化的推动了巴渝习武者对武德的较高追求。
“哥老会”十分注重会众人员“讲江湖规矩”,这和“哥老会”所推崇的精神及道德准则紧密相关,“尚义”是其主导内容,所以说袍哥倡导的“讲规矩”最主要的目的是倡导袍哥之间讲义气。“哥老会”倡导“义气结合、豪侠仗义、团结互助、平等对待”,借以在专制社会里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利。它要求会众对艰苦成员实行无条件帮助。另外,“哥老会”为美化“仁、义”,倡导认盗不认偷的观念,即允许劫富济贫、抢劫拦道之类的行为,但不容许偷鸡摸狗的行为,对盗匪和窃贼持不同的态度。这也充分体现了习武之人的团结与忠义。而这与武德中“仁、义、礼、志、勇”等方面的仁义情怀又不谋而合,无疑是熏陶了大量的巴渝习武练习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
3.4、弘扬了习武者的侠义情怀
“哥老会”在发展过程中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巴渝武者的侠义情怀。袍哥推崇“桃园聚义”、“瓦岗威风”、“梁山根本”,可以归结为一个“侠”字。如武艺高强的张达三因“救民若渴、赴义若饥”被人称为“川西袍哥三巨子”,《汉书》称之为“大侠”。温力教授在《中国武术概论》中也明确提到,哥老会、大刀会等结社组织蕴含“侠”(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等方式)的特征。随着秘密结社之风的盛行,个体的豪侠演变成了集体的结社组织。这一变化也弘扬了巴渝习武者的”舍生取义”的侠义气度。
从清代至民国的长期时间里,“哥老会”曾广泛地活动于川渝的大街小巷,这段时期“哥老会”对巴渝人民影响深远,现仍然能在巴渝社会中找到“袍哥人家”的影子;常听到一句口头禅是:“袍哥人家,义字当先,决不拉稀摆带!”。“拉稀摆带”一词在四川话里指的是那些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做事情不可靠的人,不讲信用,在关键时候不能迎难而上,反而显示出懦弱,退缩的一些特质。而“袍哥人家”则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因此在这句话中,一定表达出来的是对“袍哥人家”侠义气度的一种肯定,乃至赞赏。如出生于重庆市北碚区的一个自耕中农家庭的刘子均,自幼习武,敢于仗义执言、锄强扶弱,深得街坊邻居一致好评。可见“哥老会”中倡导的侠义情怀与巴渝武者的生活相交融。
3.5、激发了习武者的爱国热情
民国初年“哥老会”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无不激发着巴渝武者的爱国热情。伴随清王朝腐败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官逼民反日益严重,出现了“要生存,就要斗争,就要习武”的状况。为摆脱困境越来越无业游民和下层民众等加入“哥老会”,常练拳习棒、舞刀弄枪、举石锁、石担等,健体强身、抗强自卫、互救互助,以便遇到外来反动入侵时,挺身而出,利用武技与敌人对抗。咸丰十一年,张弟才等人联合当地“哥老会”,攻占涪州鹤游坪(今重庆垫江县坪山镇),发布檄文,彰显了李蓝起义军讨伐清政府的决心。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习武人士相继加入“哥老会”,响应李蓝起义军号召,至此重庆袍哥们的反清运动达到了高峰。而在重庆光复过程中,同盟会与袍哥会开展合作,如,武艺高强的石青阳、夏之时等同盟会员便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哥老会”,取得了袍哥们的支持,为即将到来的起义拉拢人手。不管是1860年前后的李(永和)蓝(大顺)反清武装起义还是1863年酉阳、巴州、江北、涪陵、大足等县先后进行反帝武装斗争中,都充分发挥了练拳实使棍等各种武术技艺,推动了巴渝武术的发展。又如闻名重庆的袍哥仁字号大爷张树三,是重庆有名的拳师。相传他一掌能击碎20匹砖,从学门徒甚众,好交朋友,任侠好义,武艺高强。曾在辛亥年重庆反正之时,号召大批武艺高强的袍哥弟子和门徒参加起义。
巴渝“哥老会”作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的重要合作方,袍哥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最终因其封建性逐渐淡出了巴渝人民的视野,然而在当时出现的“要生存,就要斗争,就要习武”的习武氛围下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巴渝武术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
4、结论
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哥老会”作为一大互救互助社会秘密组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虽然“哥老会”中的由官僚士绅们组成的“清水袍哥”会欺压百姓,同时“哥老会”对会众处罚严苛、封建落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哥老会”会众广泛,较大程度上为巴渝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庞大的习武群众基础,营造了“要生存,就要斗争,就得练武”习武氛围;而其严密的规范仪式,强化了“哥老会”成员和巴渝习武者的礼仪教化;也因为“哥老会”讲江湖规矩,塑造了“哥老会”中的巴渝习武者的道德品格;而“哥老会”在发展过程中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哥老会会众“忠、义”的侠义情怀;而后在民国初年“哥老会”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无不激发着“袍哥”乃至巴渝武者的爱国热情。“哥老会”在乱世中较长时间的立足并且逐渐发展壮大,可以说“哥老会”在巴渝武术的发展中有较为着紧密联系。“哥老会”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部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重庆近现代历史上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研究 “哥老会”有助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理解近代巴渝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