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热补针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2-12-06火琳嵛姚小强郑先丽李鼎鹏徐影杰
火琳嵛,姚小强,郑先丽,李鼎鹏,徐影杰
(1.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3.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热补针法是由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人郑毓琳先生首创,其子郑魁山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融合治病心法、穴性和穴效进行精简创新[1],使之不仅作用于局部,而且可以调节全身、平衡阴阳。热补针法具有助补助热之功,通过针刺与温热的综合效应,起到调低疼痛敏感状态;调节机体免疫机能;调控脂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生化代谢等功效,进而在临床中发挥镇痛、抗炎、消肿等诸多治疗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且疗效肯定。本文通过对以往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医学文献的检索研究与归纳,经验与数据表明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深入挖掘与创新,可以为临床诊疗拓宽思路提供新方法,因此笔者通过搜集整理近10年热补针法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 理论阐述
1.1 热补针法的中医机理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学说是中医辩证的基础与总纲,针刺治疗同样以协调阴阳为原则。《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表明阴阳之盛衰反映人体产热与产凉之感。如《黄帝内经》所言“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热补针法正是通过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操作方法,配合针刺部位之深浅以达补虚产热之功,从而使寒冷的机体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效应[2],因此对于寒凝血虚,风寒湿痹,寒湿痹阻等属阳虚、寒湿之类证型的疾病临床疗效更显著。
1.2 热补针法的西医机理
相关研究表明[3],热补针法能够良好的传导热力达针尖,增强幼鼠局部血运,具有持续稳定的热效应,其助热取热的生理作用有以下几个特点[4-8]: (1)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达到抗炎和调节局部免疫反应的功效:(2)调控脂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生化代谢,提高机体抗氧化损伤能力;(3)降低炎症局部组织胺,抑制感觉神经兴奋性,激活中枢内源性阿片系统升高痛阈,调低疼痛敏感状态;(4)调节色氨酸代谢,逆转能量代谢过程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2 现代医家的热补针法操作
郑魁山操作手法[2]:进针时,术者左手示指或拇指紧按针穴(揣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侯其气至(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待针下沉紧,连续重插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进行守气,使针下继续产生沉紧感及热感。留针20-30min,缓慢将针取出,急扪针穴。张智龙[9]操作手法结合意念凝神于针尖,静待气聚以意行气使气至病所。孙六合[10]手法捻转角度以90°为度,重按下刮针体,努针运气行针。吴世忠[11]选穴腰突点,慢进直达横突,退针少许沿横突下缘针尖直达神经根,左手拇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候气,左手持续加压,右手拇指连续向前捻按针体至针下沉紧,针尖提拉得气部位连续重插轻提3-5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守气,保持针下沉紧感,留针。杜晓山[12]在进针得气后,将针插入1-2分(豆许),多次重插轻提,继而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项多次捻转,紧握针柄勿使气散(针尖紧抵病所),产生气感增强或温热感为度,重复多次直至见效,出针时拇指向后退1-2次,并轻度提插1-2次,防止滞针,退而出针,速闭其孔。尽管诸多医家操作手法各有不同,但总体的特征是以针前揣穴、候气至、守气为手法起效的关键,具体围绕辨证论治心法结合规律选穴以及得气为基本要求,细微差别之处在于捻转速度,角度及频率的不同,以及指力的轻重之别,或徐疾与提插相配,或在此基础上配合呼吸、开阖补泻者,但无论何种手法都以患者自觉针下有热感作为热补手法见效的标准。
3 临床应用举隅
3.1 骨关节疾病
骨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导致关节疼痛和软骨破坏的炎症性疾病的总称,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肩周炎、大骨节病等。中医认为其总属“痹证”范畴,乃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正虚邪实为根本病机:(1)邪在经脉,邪痹阻络,从实论治,祛邪除湿,重在通络止痛;(2)血滞为瘀,津停为痰,从瘀论治,化痰通络,重在活血行瘀;(3)耗伤气血,损及肝肾,从虚论治,补益气血,重在补益肝肾。近年来针刺治疗骨关节病的相关文献逐渐增多且临床疗效显著,刘维[13]、张帆[14]、蒋鑫超[15]、张倞[16]、谷婷[17]、刘其昌[18]等均有过相关报道。临床常用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法,部分研究结果[8]显示,与平补平泻组相比,热补针法组的长时镇痛后效应及累积镇痛后效应均明显延长,可显著改善RA活动期的疼痛症状,张枫帆[19]等通过研究表明,在西药基础上结合热补针法治疗RA在短期、长期方面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提示热补针法治疗RA的确切疗效。张星华[20-21]等进一步说明了热补针法与药物铺灸的治疗效果叠加,揭示了传统针刺手法的应用可助推药到病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王可博[22]、吕晓薇[23]、乔翔等[24]人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此类结论。王利军[25]等通过关刺配合热补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改善疼痛强度、减轻膝关节韧带损伤方面,热补针法组疗效显著。李天骄[26]等实验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配合膝三针热补法能显著降低患者疼痛积分,明显改善膝关节肿胀变形等症状,进而缓解膝关节退行性变。丁青[27]随机选取64例寒湿性肩周炎患者,以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为主穴,采用热补针法结合痛点灸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赵海红等[28]选用83例肩关节周围疼痛患者,主穴取患侧肩髃、肩髎、天宗施以热补针法,得到总有效率为98.80%的治疗结果,提示热补针法治疗肩周炎具有显著疗效。
3.2 心脑血管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脑为玄府,髓之海,奇恒之腑,地气之所生,属阴象地,藏而不泄。中医脑病涵盖范围宽泛,病因病机纷乱庞杂,预后差致残致死率高,为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近年来,由于热补针法具有“热”、“补”、“通”的疗效,在治疗中风、缺血性脑卒中、颈性眩晕、小儿脑瘫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张淑君[29]等在研究多种热补手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对照研究中发现,努针热补针法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偏瘫、口眼歪斜、语言障碍)方面优于提插补法组、捻转补法组及烧山火手法组。张宁霞[30]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阮建国[31]通过单纯体针热补法治疗结合耳尖放血结果显示,体针热补法明显改善患者头晕症状,加用耳穴疗法使治疗效果叠加。随访调查显示,治疗组复发率15.2%,远远小于对照组44%,提示热补手法在颈性眩晕治疗方面的长时效应。张宁霞[32]等人的实验结果证实,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姿势、移动、实物操作)和精细功能(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具有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提示传统针刺手法结合现代康复理念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
3.3 妇产科疾病
闫宸[33]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传统热补针法对产后身痛治疗效果显著,其中对寒湿凝滞型为主的患者疗效更佳。李广琦[34]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热补针法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丁海霞[35]等人的临床研究提示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郑氏热补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显著。这充分说明在针刺治疗虚寒型疾病时实施热补针法扶助人体阳气,会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功,治疗实痛型疾病时实施热补针法有助于散瘀通脉,温经散寒以达“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功。
3.4 五官科疾病
黄劲柏[36]选用1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主穴风池施以热补针法,以热感传到眼底为度;配穴瞳子髎、球后、攒竹、鱼腰、太阳以平补平泻法,治疗90次后,左眼视力由0.1恢复到1.0,提示热补针法在治疗视神经萎缩方面疗效显著。薛研[37]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进火补”针刺手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症临床疗效确切,且复发率低,疗效持久。
3.5 胃肠道疾病
胡三三[38]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热补针法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即常规捻转补法组有效率为83.3%,结果表明郑氏热补针法对腹泻型肠应激综合征(脾胃虚寒型)临床疗效显著。黄继升[39]等将4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热补针法组(治疗组)和捻转补法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12天后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治疗后两周的复发率。治疗结果显示热补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
4 讨论
热补针法是郑魁山教授根据《内经》“徐而疾则实”的原则,在融会贯通传统针刺手法理论的基础上,执简驭繁,糅合烧山火手法之精髓,简化其操作步骤所创立,并因其简便性与安全性在临床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就同种手法而言,各医家操作步骤有所差异,难以统一,而针刺手法的正确实施作为针灸治疗的关键步骤,临床应用热补针法时多强调左手揣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侯其气至,左手加压,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至针下沉紧为度。然而在辩证辨病及选穴正确的基础上,多大的刺激量与进针深度,以及针下沉紧以何为标准,在各项研究中难以统一,所以掌握统一规范的针刺手法操作,对于提高针刺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补针法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热”、“补”、“通”的疗效,通过针刺与温热的综合效应,起到激活阿片肽释放以升高痛阈,调低疼痛敏感状态;抑制炎性细胞浸润,调节机体免疫机能;调控脂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生化代谢等功效,进而在临床中发挥镇痛、抗炎、消肿等诸多治疗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发现,热补针法临床应用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寒凝、寒湿阻络、风寒湿痹、脾胃虚寒、风寒湿阻、寒凝血瘀等为主,主要临床适应症包括骨关节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妇产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及胃肠道疾病等,充分说明郑氏热补针法在临床研究中应用广泛且疗效稳定,复发率低,适宜临床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