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叶天士与张景岳学术思想之异同*

2022-12-06罗桢敏盛苏红孟闯闯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卫气营张景岳景岳全书

罗桢敏 盛苏红 孟闯闯 刘 潇

绍兴市中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明代张景岳医术精湛,医理渊博,其学说在当时流行很广,影响甚大。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虽以温病名世,但其在内外妇儿各科均有独到的学术思想。张叶两家学术思想有很多相交之处,试从以下几点论述之。

1 卫气营血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叶天士为温病四大家之首,目前被认为是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创立者。而“绍派伤寒”一直尊张景岳为开山鼻祖[1],主张“寒温一统”治疗温病,肯定张景岳在温病学的贡献与地位。黄政德[2]认为张景岳对卫气营血辨证学说阐述深刻,理法完备,为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也发文论述张景岳对温病学的贡献及对叶天士的影响[3,4]。叶天士指出温病的治疗大法是“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一治则及用药特点在《景岳全书》中早已具备。

张景岳认为“邪在肌表,当逐于外,拒之不早,病必日深”,又说:“凡伤寒瘟疫表证初感,速宜取汗,不可迟也。”还明确指出“热多者,忌温燥之属”,宜用“柴胡、干葛、薄荷凉散之”,并进一步指出:“时热火盛,而表不解者,宜以辛甘凉剂散之;时气皆平,而表不解者,宜以辛甘平剂散之。”“宜平散者,以其但有外证,内无寒热,而且元气无亏也。”在此他明确提出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与辛平解表法则。在方药上他自制柴胡饮,以柴胡配黄芩、生地、芍药,凉散外邪,成辛凉解表之方,并云“内热甚者,加连翘”“热在阳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热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他还创制正柴胡饮,以柴胡配防风、芍药等成辛平散剂。所创二方即体现了景岳治温病初起“在卫汗之”凉散表邪的治疗观点。表邪不解,必传于里。景岳说:“表证已具而饮食如故,胸腹无碍者,病不及里也。若见呕恶口苦,或胸心满闷不食,乃表邪传至胸中,渐入于里也。”因此他提出了寒凉清气的法则。景岳说:“里热者,宜于清降”“大热之气,必寒以除之,宜抽薪饮、白虎汤、太清饮、黄连解毒汤、玉泉散、三补丸之类主之。”然而,如果邪“在表未散,外虽炽热,内无热症,正以火不在里,最忌寒凉”,早用寒凉,则邪热冰伏不解。此即是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之意。气分邪热入营,遂致斑疹隐隐,景岳采用透邪煎治疗,使营分邪热向外透发而解,体现出“透热转气”的治疗法则。如果气分邪热累及血分,出现“血气燔灼,大热之候……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景岳认为治须气血两清,“宜玉女煎”。吴鞠通也说:“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若出现“吐血斑黄,及血热血燥,不能作汗,而邪不解者”,景岳认为这是“热入血室”,他说:“血室,亦血分也。”治疗“热者宜凉,瘀者宜行”“宜局方犀角地黄汤。若热邪闭结血分,大便不通,而邪不能解者,宜拔萃犀角地黄汤”。景岳对血分病变,在病机上从“血热血燥”“热邪闭结血分”着眼,治疗法则是宜凉宜行,方剂则采用犀角地黄类方,充分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旨。

从上可见,张景岳已用卫气营血理论来阐明外感热病由卫分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的传变特点,并提出各阶段的治法方药,为叶天士系统提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 注重精血,补养有道

宋知行[5]论述了张、叶二氏精血论的学术渊源。张景岳指出命门为“精血之海”“即真阴之府”,精血作为真阴的具体物质,滋养五脏之阴,即“五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凡精血之生,皆为阳气,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张景岳认为精血是元气、真阳的直接物质基础,故为生命的基本物质。叶氏亦认为精血与生长壮老密切相关,如云“中年以后,精血内虚”,他发挥了精血生于真阴、藏于肝肾,并与奇经功能直接相关等论点。他指出“真阴不旺……肾精肝血不主内守”“精血内夺,肝肾阴不自立”,叶天士把精血作为真阴的具体物质来看待。叶张两家都极为重视滋补精血。张氏之益真阴、添精血,选用专入命门之品,他认为滋培精血,“其最切用者,不过数味之间”。张氏擅用之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均专入命门而滋真阴益精血。叶氏强调“议柔剂温通补下”,盖“甘辛润补肝肾,不与燥药,以肾恶燥,肝忌刚也”“治下而兼治八脉,又须知填补精血、精气之分,益火、滋阴之异”。叶氏进一步强调“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须“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因此在临床中往往选用动物诸胶、骨、髓、乳等品。

3 “阳化内风”与“非风”学说一脉相承

关于中风病,张景岳明确提出“中风非风”之论和“非风”病名。“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凡病此者,盖其阴亏于前,而阳伤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治疗“必须大剂参附峻补元气,以先救其急,随用地黄、当归、甘杞之类,填补真阴”。叶氏认为中风眩晕、耳鸣、心悸、不寐等证都与内风有关。《临证指南医案》第一篇即为“中风”,首案即言“内风袭络,脉左缓大”,治以“首乌、当归、枸杞、石斛、胡麻”等补益精血之品。第二案即“肝血肾精内枯,阳绕风旋乘窃。大忌风药寒凉”,第四案云: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渐神愦如寐,尚加昏厥,将何治疗。用复脉汤去姜桂。唐六六案中论: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当用人参为首,而附子黄芪之类佐之。总览中风全篇,叶天士多用熟地、首乌、当归、阿胶、枸杞、人参、天冬、麦冬、石斛等品,与张景岳之大补元气、滋阴填精治“非风”一脉相承。

4 天士用药,多用温补,习“惯”景岳

张景岳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朱鹏[7]研究了叶天士的温补学特点,发现《临证指南医案》中常用到附子,涉及胸痹、带下、淋浊、痔疮便血、痰饮、口苦、虚劳、经漏、鼻鼽、耳鸣、痹证、不寐证、感冒、中风后遗症等,均以含附子方药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叶天士治“痢、便血、泄泻、痿、痹、痉,癜、胃痛、诸痛”多用人参、熟地、桂枝、补骨脂、肉苁蓉、鹿角胶等温补之品。徐灵胎批驳叶天士云:“夏季之痢……一遇老年及久痢,即混入阴经治法,并参附、乌梅、五味等。”又如“便血”篇,徐灵胎评:“以上诸案,肠红、痔血俱不能分别,人参、姜桂一概乱投,此老与此症竟茫然无知,误人不少。”又如“泄泻”篇,徐灵胎评:“凡泄泻,无不有痰有湿有寒有风,故肠内不和而生此病,案中一味蛮涩,人参、五味方居其半,无邪而纯虚者,或能有效,如正虽虚尚有留邪者,则永无愈期矣。”徐灵胎认为叶天士用温补药是“习气使然”,或“此老名重,凡延诊者,想必病重而久,故案中补涩之味甚多”。但笔者以为这是叶天士深受张景岳影响之故。张景岳喜用熟地,人称“张熟地”。幺士焕[8]论述了叶天士喜用熟地的用药特色,指出《未刻本叶氏医案》有方千余首,用熟地者就有近200首。张景岳好用柴胡,笔者曾发文论述其运用柴胡的特色[4]。张景岳之后,吴越之地滥用柴胡之流弊十分严重,叶天士提出“柴胡劫肝阴”之说,以致徐灵胎批叶天士矫枉过正,《临证指南医案》竟无一方用柴胡(实际是有用柴胡的,据统计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治疟案142例中,用柴胡仅占0.7%),这反映出叶天士深受张景岳学术思想的影响。

5 《景岳全书发挥》为张景岳影响叶天士之佐证

《景岳全书发挥》是叶天士后人根据家中所藏有叶天士批注《景岳全书》,“节录《景岳全书》而全录先生(叶天士)批论”而成,可见这本书不是真正的学术论著。叶天士的批语应该是手写的,叶天士后人应该能鉴定他的笔迹,其后人故意伪造的可能性小。叶天士年轻时非常好学,多次改名换姓去其他名医处“拜师”,如此有专研精神的医家对当时流行的《景岳全书》认真批阅是大概率事件,根据年岁推测该书批语可能是叶天士年轻时所为,当时他自身学术思想尚未成熟,而老年的叶天士拿一本《景岳全书》全面批驳前贤的可能性小,但《景岳全书发挥》可作为叶天士研读张景岳,并深受张景岳思想影响的一条重要佐证。

猜你喜欢

卫气营张景岳景岳全书
中医名言拾粹
Protective effects of Zuogui Jiangtang Jieyu Formula on hippocampal neurons in rats of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via the TRP/KYN metabolic pathway
李凤仙运用卫气营血理论辨治银屑病经验
张景岳“邪正”理论在不寐中的运用与局限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景岳全书》论治妇科痛证学术思想探析
张景岳 奥妙六味回阳饮
理阴煎临证心得体会
卫气营血辨证探讨
卫气营血阶段性与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