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标保护 推进“再生稻”高质量发展
2022-12-06孔晓谦
孔晓谦
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四川自贡
1 富顺县再生稻生产发展概况
富顺县常年水稻栽插面积2.8万hm2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播栽面积的38.5%,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8.3%,其中,再生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4.0%。2010年,“富顺再生稻”获原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2019年,“富顺再生稻”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中稻+再生稻”已成为富顺县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在富顺县农业和粮食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富顺县形成了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粮食以水稻为主、水稻以“中稻+再生稻”为主的丘陵农业生产格局。
但是,耕地、农村种粮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只减不增,居民消费水平、地力承载能力、品质的安全性等需求要素只增不减;人工收获头季稻以提高产量与再生稻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相矛盾;重试验示范、轻品牌创建,重技术研发、轻成果转化,重产业规划、轻市场营销等现象均制约了富顺再生稻产业的发展。为此,富顺县健全四大体系、夯实三大根基、深化三大体制创新,持续加强品质培优、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和监管力度,推动了“富顺再生稻”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高质量发展。
2 强化保护措施
2.1 健全四大体系,提高标准化水平
1)产业体系。富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紧扣省、市“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谋划富顺“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再生稻、高粱、柑桔、生猪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夯实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积极探索优势特色“富顺模式”,将稻粱产业纳入县“532”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始终把优质“中稻+再生稻”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聚力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推进绿色发展,通过实施“建园区、搞研发、抓产业、签订单、精加工、创品牌”六项举措,“中稻+再生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再生稻优势特色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2)标准体系。县委县政府把标准体系作为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健全了品种筛选、栽培技术、绿色防控、田间施肥、产品质量、标志使用、商标管理等标准体系,启动制定了《富顺县再生稻种植术规范》的地方标准和《富顺县再生稻米团体质量标准》。
3)研发体系。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品种在粮食生产中举足轻重。为此,成立了富顺县再生稻研发中心和专家大院;县政府与湖南隆平种业签订了《四川省富顺县再生稻研发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及《备忘录》;加强了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对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围绕水稻新品种引进筛选、品种培优、重大农艺技能提升与栽培技术集成、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了再生稻产研、产加、产销工作机制和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加快了再生稻产业发展步伐。
4)考核体系。层层建立工作机构。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再生稻生产发展领导小组;县农业农村局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各镇乡(街道)也成立相应机构,做到县、镇乡(街道)干部和农技人员工作深入到村、社,责任落实到田块。同时,强化目标考核,落实奖惩机制,一是制定印发了《富顺县粮食生产先进镇(乡)评选办法》《富顺县再生稻、再生高粱高产创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层层分解下达粮食生产、再生稻生产目标任务;二是组建晚秋生产督导组4个,不定期开展巡回检查督促;三是县政府与镇乡(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奖惩办法,实施“百、千、万”“中稻+再生稻”绿色高产创建竞赛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专项工作奖励。
2.2 夯实三大根基,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1)划定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区域,筑牢产量根基。严格划定2.35万hm2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富顺再生稻”地域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保护区,“富顺再生稻”核心保护区内水稻常年栽插面积1.67万hm2,产量16.36万t;其中,再生稻蓄留面积1.54万hm2,再生稻有收面积1.41万hm2,占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生产规模60%;产量3.75万t,占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产量71%。细化量化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区责任清单,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全县耕地保护区划定工作,镇乡(街道)分别设立标识牌,镇乡(街道)人民政府是辖区内地理标志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2)强化激励机制,筑牢订单和品牌根基。为促进富顺县“4+3”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推动富顺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中共富顺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富顺县发展现代农业“4+3”产业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扶持办法》(富委农领〔2021〕2号),在用地政策上给予优先;对县境内稻谷加工企业在规划区内订单收购推荐的优良再生稻谷品种加工并进行品牌销售的,收购数量在1 000 t以上,以农户订单收购数量计算,按0.1元/kg给予加工企业补助;包装箱使用补助,使用统一印制的“富顺再生稻”包装,并粘贴溯源码的,每个再生稻包装袋补助销售企业(业主)0.02元。在富顺县登记注册,新取得四川著名商标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新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每个商标给予2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每项认证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新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新取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
3)持续财政投入,夯实保障根基。2019年,富顺县启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中央资金5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40万元(核心区保护),县级财政20万元;2020年,对保护区内“10万亩中稻-再生稻”示范农户,专项落实旱育保姆、种子、旱育秧等实物补贴,共整合各类农业资金1 200余万元,其中,用于中稻、再生稻生产专项资金540万元,县本级财政260万元;2021年,全县涉农项目投入水稻(再生稻)基地建设6 200万元以上,县本级财政340多万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且逐年增加,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富顺再生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2.3 深化三大体制创新,提升品牌效益和价值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富顺再生稻”保护,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稻米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四川雒源俊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位于富顺县童寺镇东禅村六组,总占地4 hm2,新建容量3 000 t以上仓储库3个、容量200 t储油罐6个、20 t以上食用油沉淀罐18个、稻米全自动高智能加工设备及稻谷全自动烘干设备各1套,总投资2 300万元,年加工大米10万t。2019年,公司与童寺镇东禅、西湖等4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签订订单协议,发展农户954户/200 hm2“中稻+再生稻”订单农业试点;2020年,将订单范围扩大到童寺镇12个村,农户达到11 500户(其中,贫困户680户),订单农业面积扩大到666.66 hm2;2021年,订单农业面积扩大到1 333.33 hm2。利用“公司+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推进订单和“中稻+再生稻+渔(虾、蟹)”等“稻+N”模式,提高了综合效益。同时,加强市场营销,积极与邮政物流合作,扩大产品知名度。公司于2019年进入试运行,加工优质大米900 t,2020年加工大米2 000 t,2021年预计加工中稻4 000~5 000 t,再生稻米1 000 t。
2)强化品牌创建和知识产权保护。立足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产地的客观关联性,全力打造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切实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富顺再生稻”保护区,申报注册“富顺再生稻”和“富顺再生稻米”两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区已有6个品牌的大米申报绿色食品。
3)强化监管力度。织牢县、镇乡(街道)、村三级监管网络,利用大数据建立智慧农业监管平台,加大力度,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全流域实现网格化监管,做到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标志使用监管常态化,促进质量安全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
3 效果及展望
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项目的实施,富顺再生稻综合生产能力大步提升,2020~2021年,对项目区10个再生稻生产的核心示范镇(乡)进行调查统计,共计总推广“中稻+再生稻”3.52万hm2,头季稻、再生稻、两季总产平均分别为9 590.55、3 237.15、12 830.70 kg/hm2,再生稻和两季单产分别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31.59%和10.82%,增收节支3 778.65元/hm2,总增产稻谷2 043.67万kg,总增收节支6 732.60万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由于品质提升,富顺中稻稻米市场销价提高0.2元/kg,再生稻米市场销价提高0.5元/kg;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年以上。
富顺县将继续紧扣地理标志农产品“富顺再生稻”保护这一主线,立足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两个关键点,全面落实“433”地标保护措施,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富顺再生稻”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