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编制资源保障助推基础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
2022-12-06湖南省委编办
●湖南省委编办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委编委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立足省情实际,一手抓清理整顿、规范管理,一手抓盘活用好、提效增质,着力破解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共有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922.87万人,配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55.43万名,比全国标准多核4.35万名,超出比例
达8.5%,全省99.8%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省域统筹,优先保障教育编制资源
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优先供给和动态调配并重、清理乱象和规范使用并重、系统改革和管理创新并重,推动全省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格局。
一是提高站位,推动中央决策向教育领域落地。省委、省委编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出台《加快推进湖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规划部署。省委、省委编委主要领导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解教育重大问题、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等重大问题高度重视,高频调研,高标要求。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省市县三级设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定期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是挖潜创新,确保稀缺资源向教育领域倾斜。在对标中央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自选动作,对在校学生数在1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统一按照教职工与班级比为1.7:1的标准单独核定基本编制,并额外增加5%附加编制,从统筹调剂、改革收回的事业编制中优先保障。针对区域间编制需求差异,实行省域统筹规划、动态调整,两年一调,2019年、2021年、2022年省级分别下达各市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54.33万、54.87万、55.1万名,有效满足了各地需求。
三是凝心聚力,引导各方力量向教育领域聚集。机构编制、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加强协作,落实教师编制、工资、社保、医疗、继续培训等政策,出台《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关爱乡村教师十条措施,提升教师获得感。部分市县给予政策优惠扶持,积极引导成功人士、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学校,协调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为中小学无偿授课,提升了教学质量,缓解了编制需求压力。
二、坚持对标对表、部门联动,严格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使用
针对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有编不用、在编不在岗、“吃空饷”、长期聘用代课老师等问题,将教师编制管理使用情况纳入省委巡视内容,开展专项行动。
一是清理整治,回流返岗。在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同步开展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使用清理整治,共有7400余名在编不在岗的教职工回到一线岗位。比如,株洲市联合机构编制、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对全市116所学校开展核查,综合分析全市教职工人员构成、课业任务、工作任务等情况,对发现的机关事业单位抽调教师、停薪留职、超编进人等问题,逐人追查回流情况,共有402名机关事业单位抽调教职工回流返岗;116名停薪留职教职工中,20人返岗,96人清退销编;366名公办教师从民办学校分批回流。
二是严格制度,回返讲台。及时定标准、严程序、堵漏洞,严格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使用,让教师编制在讲台一线上发挥更大效益。湘潭、株洲等地出台《机关事业单位抽调借用公办中小学教师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规定抽调借用教师必须经过同级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同意,且借用仅限于学校管理及教辅人员,不得抽调借用一线专任教师,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半年。对违规借调的,核减借入和借出单位当年年终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取消借用人员及批准借用的经办人、审批人当年度的评先评优和职称评聘资格。同时,全面精简中心校、中层管理岗位设置,统筹中小学校总务、政务、政教等管理人员配备,优化工勤教辅人员结构,明确要求管理人员兼课课时必须达到一线教师课时的30%,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益。
三是减负松绑,回归主业。聚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严格清理规范中小学非教学事项,推进非教学功能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减轻非专任教师编制需求压力。比如,探索建立“学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明确15类减少学校行政事务工作和减轻教师负担的事项清单,有效遏制了行政事项进校园的乱象。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体制优势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湖南根据省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同期盼,总体区分省会城市(“东部”)、省会周边地区(“中部”)、相对偏远地区(“西部”),充分考虑编制供给侧、需求侧特点,推行差异化政策措施,确保靶向精准、均衡保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东部”保供。近年来,长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持续涌入,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逐年激增。为有效化解长沙市区中小学师资供需矛盾,省市县三级联动,通过增加编制、优化结构、完善配套等政策措施,聚力保障中小学教育发展亟需。2017年以来,省级分三批为长沙市调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51万名。市县两级周转、调剂改革精简收回的数千名编制保障中小学教师招聘。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进一步压缩非教学岗位占比,将有限编制资源优先保障基础教育。探索社会教育资源和公益性教育进实践课程、科创体艺个性教学课堂和课后服务,实施“银龄讲学计划”返聘退休教师,用好省会高校师范类实习生资源,有效充实师资力量。探索规范集团化办学,强化省会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缓解学生数激增带来的教师编制配备压力。
二是“中部”消超。省会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充足,但近年来长沙对周边市县的生源虹吸效应明显,一些地区学生数增长速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时面临超编的压力。对此,省级充分考虑各地实有在编教师情况和消超难度,省域统筹动态调整的同时,要求相关地区采取过硬措施控制用编进人、及时消化。相关市县通过调剂改革收回编制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推行富余学科教师转岗、按比例“多出少进”,推动学校和教学点优化整合等方式,逐步化解消超和保障教学之间的矛盾,稳妥释放编制资源。比如,株洲市渌口区近年来动态调整中累计调减编制700余名,通过采取调剂本级编制周转、暂停新招教师、多种途径推动非教学人员转编转岗系列措施,推进“消超”,实现“消超”过程中人员编制逐步过渡,教学工作平稳有序。
三是“西部”创新。湘西、张家界、怀化、永州等少数民族和艰苦偏远地区,教学点多,条件艰苦,教师队伍外流较多,编制需求大,且引进新教师、年轻教师难度很大。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政策倾斜和管理创新力度。在教师配备上,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年度招生规模。同时,结合偏远地区教师招聘工作实际,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限制,并拿出一定数量岗位面向本县户籍人员,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按规范程序入编。在基层创新上,探索“穷县富教育”模式。比如,湘西州泸溪县积极推行“县管校聘”模式,根据学校布局、班级和学生数等情况,按标准将编制足额核定到中心校,由中心校统筹分配师资力量,教师从过去某个学校的“学校人”转变为教育系统的“系统人”,有效提升了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永州市新田县着力推行“集中办学”模式,全县农村教学点由104个优化整合为27个,同步进行硬件提标、队伍提质、管理提效,实现合理布局、优化资源、提升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