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种思维统筹编制破解“上学难”民生问题
2022-12-06广东省委编办
●广东省委编办
编者按:
2021年6月,中央编办、教育部共同研究印发《关于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通知》,要求各地2021年底前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量达标,2022年6月底前实现以县(含地级市辖区)为单位全面达标。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达标要求,主动创新挖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基础教育编制保障力度。本期开设“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专栏,集中刊登广东、湖南等地的探索实践,供参考。
广东省常住人口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多且逐年攀升,生育政策优化、教学综合改革等效应同时叠加,义务教育供给压力大,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公办学校学位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广东省委编办运用深挖潜思维、破壁垒思维、大数据思维,多途径多方式多层次打出一套“组合拳”,有效破解中小学教职工结构性缺编、季节性缺编、政策性缺编历史性难题,缓解多年来人口流入城市子女“上学难”问题。
一、运用深挖潜思维盘活现有资源,优先保障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基础教育的教师更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基石。广东省委编办将基础教育教职工编制作为优先保障的重点,实地考察各市县公办中小学、民办学校、乡村小学教学点,综合分析当前以及未来六年在校学生和人口变化情况,统筹考虑促进教育公平可及、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以及教职工编制配备达到国家标准等要求,下定决心深挖潜其他领域事业编制。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其他领域专项改革、行业改革,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加大职能相同相近和“小散弱”事业单位撤并力度,精简压缩职能弱化、任务不饱和、规模较小事业单位,收回一大批事业编制,将其用于补充基础教育教职工编制所需。同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社会实践等课程、教学辅助服务及后勤服务事项,逐步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规模,为一线教学人员腾出更多编制资源。在此基础上,明确严禁挤占、挪用、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党政机关等其他非教学单位与中小学校混编混岗及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
二、运用破壁垒思维加强统筹调剂,切实解决好编制保障不均问题
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生逐步向城镇集中、县城中小学生逐步向中心城区集中、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逐步向珠三角地区集中的实际,为破解基础教育编制不均衡问题,自2020年5月以来,广东省委编办坚持打破学校壁垒,明确由县级党委编办核定本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由县级教育部门根据班额、生源(含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等情况,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动态调配各学校编制,并报县级党委编办备案;打破学段壁垒,明确按小学、初中、高中分段核定县(市、区)教职工编制,将高中、初中空余的编制向小学倾斜;打破区域壁垒,结合学生流动情况,建立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专户,健全“省级统筹、市域调剂”机制,省从12个富余量较大的地市抽转1万多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基数,给8个缺编较严重的地市。地市也在辖区内进行调剂,如广州、肇庆、清远等地均进行了市域调剂。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到2021年5月,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配机制逐步健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学科之间的编制保障不平衡问题得到缓解。
三、运用大数据思维确保全面达标,推动落实好基础教育普惠共享
2021年6月底,广东省中小学虽然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但仍有11个市、52个县(市、区)没有达标。为确保全面达标,广东省委编办运用大数据思维,统筹事业单位空编,破解一些单位“有编不用”和中小学教育“无编可用”的矛盾。准确盘点沉淀在各层级、各单位的空编资源,以省为单位,在长期不用的空编总量内,确定了3万多名空编,将编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供全省中小学教职工周转使用,并在数据统计中单列,不计入用编单位编制总数,使用周转空编的教职工纳入在编制人员统计。其中,对编制总量已达标的5个地市,指导加强市域调剂,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对总量已超出国家标准的5个市,要求动态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总量较低,依靠现有编制无法达标的11个地市,一次性下达足够的省级统筹周转空编基数确保顺利达标。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实现省市县三级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同时,针对全省中小学近两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学位不断增加的实际,统筹9万多名周转空编基数,解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发展所需。目前,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部得到保障,一些年轻的、高学历的教师补充进来,一些班额较大的班(60~70人)也转为标准班(45人),一些学校英语、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有力推动了基础教育普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