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应用进展分析
2022-12-06闫秀伶常万民王笑儒王迎淼贾建峰
闫秀伶,常万民,王笑儒,王迎淼,贾建峰
邢台市第九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邢台 055250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该病危害性较大,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是目前影响中老年群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高发疾病[1]。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需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救治措施,方可有效保证生命安全[2]。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治疗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能够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并恢复其神经功能。但在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中,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溶栓治疗并不常用。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病因是血管、血液、血液动力学的异常造成大脑动脉的狭窄和堵塞[3-4]。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部血流量下降有密切关系,通常健康人脑的血流量在50~55 m L/100(g·min),但当脑血流量降低至15~20 mL/100(g·min)时,患者的脑组织会出现严重的缺血症状,脑细胞电位也会不断呈衰退趋势;而当血流量低于10 mL/100(g·min)时极易出现代谢泵衰竭现象,此时患者的神经细胞也会不断坏死。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常于患者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 d内达到高峰。同时,会伴有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较下肢重或下肢较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言语模糊、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发生脑梗死后,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则会出现灌注持续衰竭情况,进而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5]。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需要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有效治疗,以有效控制其脑部受损情况,尽可能地确保预后效果。临床针对本病主要采取抗凝、扩张血管、抗感染及溶栓治疗,通过治疗恢复患者脑部正常血流,减轻缺血程度及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6]。但由于介入疗法易损伤患者血管内膜,增加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影响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7]。临床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给予辅助治疗。
2 替罗非班的药理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能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预后[8]。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缺乏高质量研究,目前还处干超说明书使用状态。研究证实,替罗非班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有效且安全[9]。替罗非班在抗血小板方面的作用早已在临床得到论证,患者使用该药物后能对纤维蛋白原配体实现有效阻断,预防血栓形成[10]。替罗非班还可以将血小板有效聚集和交联在一起,使用后能够有效促进机体的微循环,并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灌注现象。临床在使用替罗非班时,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能够起到阻断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替罗非班中分子量非常小,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该药物的过程中,患者一般在停止滴注后的数小时,血小板功能就可以得到恢复。替罗非班的这一作用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更明显[1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替罗非班后,可以有效减少梗死面积,防止病情恶化,在极大程度上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性[12]。
3 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3.1 替罗非班联合静脉溶栓治疗
目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在一定时间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静脉溶栓,14%~35%的患者经静脉溶栓后早期会出现血管闭塞情况,这可能与溶栓药物损伤血管有关,进而引起血小板聚集。一般情况下,患者静脉溶栓后如果没有禁忌证,需接受抗血小板治疗[13-14]。但有研究指出,静脉溶栓后的24 h内不宜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并指出24 h内使用阿司匹林,并不能对患者预后起到改善作用,会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加大。而替罗非班的选择性和可逆性能够与糖蛋白Ⅱ或Ⅲ受体有效结合,药物效果明显,且可以放心使用。研究显示,接受静脉溶栓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同样是有效且安全的。刘强等[15]在研究中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给予替罗非班,结果显示不同时间内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也相似,这说明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较为安全[16-17]。也有研究显示,对于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给予其低剂量的阿替普酶后使用替罗非班24 h,对于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显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修复或只残留轻微症状[6]。通过诸多的相关研究可知,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不但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对于其整体预后也非常有利[18-19]。
相关报道显示,有研究者分别在静脉溶栓患者治疗结束2、12、24 h使用替罗非班。结果发现,相比常规治疗方法,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明显提升,且经过3个月的随访,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关于替罗非班的具体最佳使用时间,现阶段临床研究并没有明确的论证,未来还需要经过大量样本的实验确定。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静脉溶栓和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功能可获得明显改善,而部分患者疾病症状仍然存在,且可能在好转后继续出现恶化情况,这种状况在临床上称之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虽然神经功能发生恶化的原因不详,但可能与血管二次堵塞、血栓转移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1]。曾有研究者对经过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分别给予替罗非班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发生,采取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普遍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评分<3分,各项危险状况的发生风险均较低。说明在静脉溶栓治疗中采用替罗非班,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使用安全性较高。
3.2 替罗非班单独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
患者在24 h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症状超过3次,表明出现内囊预警综合征,其运动、感觉等功能也会随之出现障碍,这种现象极易发展为急性脑梗死,且神经功能可能发生永久性缺损。有研究者将替罗非班和阿替普酶进行联合使用,以对内囊预警综合征进行治疗,与单独使用阿替普酶相比,将两者进行联用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症复发率,患者脑卒中评分(NIGSS)评分下降程度更明显,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发现,采用联合治疗方式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理想,未出现出血等不良事件[22]。说明给予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及复发,对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多数属于轻型卒中,这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相对较轻,但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有研究提出,不应给予轻型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其与阿司匹林联用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并不明显,主张对此类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经过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此类患者的预后效果相比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更为理想。
由于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加之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了解不多,因此只有一小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而对于超时间窗的患者,在大血管发生闭塞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血管内治,如果患者没有出现大血管闭塞现象,应采取抗血小板治疗[23]。有研究指出,给予超出时间窗的患者替罗非班治疗,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均较为理想。也有相关研究显示,替罗非班治疗在出血方面的风险与传统治疗药物相似,但如果选择动脉给药,则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则会较高,但在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并没有体现更优的效果。因此,对超出时间窗患者选择替罗非班治疗是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择,但是由于大多研究结论的得出并不是在大量样本的基础上,未来关于替罗非班的应用还需要扩大样本以得出更为科学的研究结果。
3.3 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
一般情况下,没有超出发病时间窗的患者,静脉溶栓是最佳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恢复大脑局部的血流量。但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替罗非班就可以实现阻止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对预防早期动脉再闭塞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替罗非班与血管内治疗联用,可大大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手术时间,有效提升血管再通率。在使用抑制剂后,对患者使用替罗非班进行预处理,从而有效预防血小板聚集问题。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手术前,需要对其血运进行重建,合理控制替罗非班的用量。采取动脉内替罗非班对远端血管再灌注具有促进效果,但对患者的预后并没有体现突出效果。有研究指出,在机械取栓失败后,采用替罗非班注射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脑出血现象的发生,极大程度上避免患者出现死亡[7]。但也有研究指出,患者在颅内血管治疗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对于血管再通的效果前后不一致,这可能与血栓切除装置、用药方式、用量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4]。
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容易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使用该药物后,能够有效防止动脉闭塞,因而会引发非常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情况严重者消化道、泌尿系统等也可能出现问题。虽然替罗非班相比其他药物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当谨慎使用,密切关注患者血小板的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对病情起到控制效果,且具有半衰期短的优势,对血栓的形成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替罗非班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分析原因可能在于:①该药物有稳定血小板功能或凝血功能的效果,促进改善局部脑血管痉挛与缺血,加速受损脑组织的修复;②该药物可降低脑组织缺血与缺氧症状,避免神经原的过度裂解所致的炎性因子聚集,且减轻血小板聚集,减轻脑血管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抑制炎性反应发生;③该药物可分解新鲜血栓,对一部分纤维化的血栓也有分解效果;④该药物可改善新鲜梗死组织的微循环,从而抑制血栓,增强微循环灌注,对神经功能也有不错的保护作用。与其他药物相比,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聚集起到阻断效果,但没有免疫原性,对受损血小板不存在激活效果。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效果均较为理想,在单独使用或联合静脉溶栓使用时,均可对血管再通有促进作用,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也比较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谨慎使用,做好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在未来,相关研究人员还需扩大研究样本,以取得科学且明确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