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分配演进逻辑及其当代意义

2022-12-06

关键词:生产力差距分配

乔 榛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收入分配是从事集体生产的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和出发点。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1]86既然个人只能在社会中进行生产,那么个人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经历一个分配环节。因此,分配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经济现象,无论是追溯其历史演变还是考察其当下形式,都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分析其发生的根源,能发现分配所发挥的作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中国经济运行存在的许多不畅,也都与收入分配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分配无时不在,但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转折时刻才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当下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的中国,也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思考这些宏大叙事时,总会在一些环节上发现分配或收入分配的特殊意义。因此,考察收入分配的历史演变及其具有的时代意义,就变成了一个重要且新的话题。

一、收入分配的三个基本问题

谈到收入分配,无法回避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收入来源、分配根据和分配结果。

(一)关于收入来源的分析

收入来源是任何一种分配制度的基础,没有收入也就无所谓分配了,收入的多少自然是分配的起点。收入来源也就是收入如何创造的问题,一个最简单的结论是源于生产。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起点,通过生产获得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的特质,因此,生产是收入的来源,这似乎是一个常识。但真是这么简单吗?通过生产创造产品,形成收入,从表面看来,这像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当人们注意到生产是一种社会生产,是由人们合作进行的一种生产,就会发现这实际上并不简单。既然是人们合作生产的,那么,谁创造了产品?谁创造的多?谁创造的少?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人们对收入来源的回答。

在近代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产生的时候,经济学家就关注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个重要理论,即劳动价值论[2]427。也就是说,尽管生产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而且有不同的人参与了这一活动,但创造价值的并不是所有的人或所有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因此也只有从事劳动的人才创造价值,而参与生产的其他人或要素并没有创造价值。这一理论奠定了近代经济学的基础,也对收入来源作出了最早的学术意义的回答。

从收入来源于生产到收入来源于劳动,使收入分配变成了一个研究主题或学术问题,但也因此成为一个学术争论的话题。古典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把收入或价值的来源看作是劳动,但这一价值创造的理论并没有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相反,古典经济学之后,针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越来越多,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是古典经济学之后对劳动价值论最重要的继承者,并把它作为自己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3]60马克思揭示出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这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并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在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找到了劳动价值论更有意义的运用。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却放弃了劳动价值论,而提倡生产要素价值论,如萨伊提出的“生产三要素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要素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创造的[2]453。如此,价值来源由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收入分配的认识,使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不再有剥削的性质,工人获得工资、资本家获得利润、地主获得地租,都是他们各自占有的生产要素所创造价值的体现。

(二)关于收入分配根据的分析

在生产中形成的价值或收入是根据怎样的标准分配到人们手中的?这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总结收入分配理论关于分配根据研究的成果,有两个大的理论分支:一个是分配的地位论,另一个是分配的功能论。

分配的地位论坚持不同的人获得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他在分配中占有的地位。凡在分配中占有支配地位的人,获得的收入就比较多;凡在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获得的收入就比较少。对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就偏向于这一观点。他认为,收入分配实际上取决于参与生产的当事人所订的契约,契约对哪一方有利,这当然与他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有关。雇主或资本家相对于劳动者或工人来说,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因为雇主拥有资本,在生活上比劳动者更持久。亚当·斯密就此指出:“地主、农业家、制造者或商人,纵使不雇用一个劳动者,亦往往能靠既经蓄得的资本维持一两年生活;失业劳动者,能支持一星期生活的已不多见,能支持一月的更少,能支持一年的简直没有。就长期说,雇主需要劳动者的程度,也许和劳动者需要雇主的程度相同,但雇主的需要没有劳动者那样迫切。”[4]雇主在订立收入分配契约时享有优势,进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然而,对分配的地位论最深刻的分析是马克思,他对生产中各参与方的地位并不是基于契约安排加以确定,而是建立在一个更为根本的依据上,即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工人丧失生产资料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势必造成工人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如此形成了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3]210。这种资本的关系,才最终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分配中的地位。

分配的功能论坚持不同的人获得收入的多少与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有关,功能论实际上是收入来源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一个人在分配中能够获得多少收入,取决于他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当然,由于对收入来源的不同认识,收入分配的功能论也有不同的说法。如果收入只来源于劳动,那么劳动者就应该获得全部收入,其他人获得的收入就是从劳动者的收入转移来的,或者就是剥削收入。如果收入来源于所有参与生产的要素,那么各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就属于自己拥有的要素创造的价值,因此也不存在转移或剥削的问题,收入分配本来就是一个公平而和谐的经济现象。

当然,分配的根据远比这一归纳复杂,因为分配需要使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获得收入,分配不只是生产领域的事。分配的根据非常复杂,这里只是就直接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所做的介绍,具有一种典型意义,但不反映全部事实。

(三)关于分配结果的分析

分配结果是收入分配所追求的目标,因为任何收入分配最终都要使所有收入到达不同人手中。分配结果反映的收入分配的平等问题,是人们对收入分配认识和评价的首要指标。

收入分配是否平等,通常用收入差距来衡量。收入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人们天生具有对平等性的追求,实现收入的平等分配自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内生的一些机制决定了收入分配往往会趋于不平等,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人类社会在追求生产发展达到更高效率时,往往会导致收入不平等。因此,收入分配的平等问题与效率问题相关联,成为人们认识收入分配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收入分配的平等和效率孰先孰后?是否矛盾?这一直都是研究收入分配的一个重点,也是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还没有哪个社会把扩大收入差距作为其目标。但是,收入差距的出现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人们的能力不同,或者在一定生产格局下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都会影响到收入分配的结果,最终出现收入差距。当这种差距不断扩大,人们对平等的天生倾向自然会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因此,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因效率而扩大收入差距,最终一定会达到一个时刻,人们对收入平等的追求会突显出来,并成为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在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是很难确定平等和效率究竟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只有在一定阶段上才能看到效率优先或平等优先。收入分配的这三个问题,不仅是研究收入分配的主要着眼点,而且也是构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出发点。在理解收入分配的历史演进时,这三个基本问题可以作为分析的角度,也可以作为评价不同历史时期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些标准。

二、收入分配的演进逻辑及其基本规律

分析收入分配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一个不断演进的逻辑,包含了一些规律性或本质性问题。

(一)收入分配的演进逻辑

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因此,生产决定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由此可以延伸的一个问题是,分配的演进是生产发展或生产力不同水平决定的一种结果。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简单划分,可以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到工业革命之前生产力发展缓慢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快速发展时期。这样划分并不是对生产力发展时期的准确描述,但可以为研究收入分配演进提供一个阶段性依据。

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极低而能够生产的产品极少,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由于这个时期人类组成的社会形式是共同体,如何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维持共同体生存成为最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共同体生存,唯一的也是自然的选择便是平均分配合作生产的产品,因此,原始社会实行的收入分配是平均分配。这一结论不仅是如上逻辑可以得到的结论,也是现代研究者追寻原始部落生存活动所看到的情形。而且,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生产决定分配又有着严格的意义,很少有其他的选择,即使有些部落采取其他的分配方式,其结果也是被自然所淘汰。

在生产力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积累而达到较高水平时,人们可以摆脱共同体而独立地从事生产活动并获得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人类总体上进入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尽管这个时期的人类依然是一个社会的存在,但可以不依赖共同体,形成两个层面的社会组织,一个是生产层面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组织,另一个是政治层面的国家组织。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和组织形式下,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层,最基本的收入分配便是家庭层面的分配。家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单位,也是一个较小的共同体,因此,在家庭范围的收入分配继承了共同体的分配形式,具有平均分配的性质。但是,在家庭之外,或者在更高层次的收入分配就变得复杂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产生了剩余,因此,也为收入分配提供了创新其形式的空间。首先是私有制的出现,打破了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者。私有制有大私有制和小私有制之分,小私有制就是家庭,实行的是平均且按“需”分配的方式;大私有制有奴隶主庄园和封建地主,实行的是占有奴隶和农民剩余的收入分配方式。其次是国家的建立,形成了一个地域性的大的人群组织。国家的出现使得收入分配变得复杂起来,分配不仅仅受生产的决定,还要受到政治组织形式的决定。分配不仅仅是生产的一种权利,而且还是政治权力实现的一个领域。如此,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打破了原始社会简单的分配形式,而且也推动了分配形式的复杂化,生产力越是发达,分配形式亦越加复杂。

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生产的财富越来越多,生产方式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因此,收入分配自然也有很大的变化。资本取得了统治地位,主导了生产,也决定着分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微观的生产领域的分配,另一个是宏观的社会领域的再分配。在微观的生产领域,资本家通过雇用工人进行生产活动,如此使生产取得了资本主义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是围绕资本关系展开的,资本家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决定了分配权在资本家手中,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有一部分作为工资分配给工人,资本家获得的是剩余价值,这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最基本的收入分配形式,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延伸出各种资本家围绕剩余价值进行的分配。在宏观的社会领域,资本主义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了,国家的规模在扩大,在公共领域提供服务的人越来越多,再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收入分配形式,而且其发挥的功能也在发生改变,亚当·斯密视野下的再分配和凯恩斯关注的再分配,无论是规模还是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代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资本主义收入分配,至今仍然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不过,在20世纪第2个10年,社会主义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起第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虽然历史的轨迹并没有线性地表现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替代,但社会主义的诞生并与资本主义并存,为人类探索更加美好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社会主义以解决资本主义存在的根本矛盾为己任,并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在分配方面,社会主义努力践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建立起以按劳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这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以追求社会公平和人民的主人地位为目的,开启了人类社会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全新探索。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因此,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比较复杂,难以形成生产力水平与收入分配相匹配的关系,结果造成收入分配的平均化倾向与发展生产力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种相契合的关系。当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更加凸显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改革并创新。中国在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历经40多年,现已构建起一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二)收入分配演进的基本规律

在收入分配演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收入分配表现出如下一些规律:

第一,生产决定分配是收入分配演变中最基本的规律。生产决定着分配的空间和形式。生产创造了分配的对象,生产发展水平决定了创造产品的数量,从而也决定着分配空间的大小。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分配的空间被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分配形式也非常简单。如前所述的,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决定了分配形式只能采取平均分配,只是到了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也就是生产有了剩余后,分配才有了较大的空间,分配形式也才变得多样化。可以由此推想,人类社会到了生产力水平极高阶段,分配也可能又变得简单化,如马克思设想的按需分配。当然,生产决定分配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关系,也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由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有许多因素会介入,这会使一种收入分配形式可以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也会使相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不同的收入分配形式。

第二,生产关系影响分配并使收入分配呈现多样化的形式。人类生产活动的目的在于创造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而人类的生产活动又是社会性或群体性的,因此,从生产到消费一定要经过分配的环节。如马克思所言:“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他不是直接获得产品。”[1]97因此,生产关系在分配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关系在分配中发挥作用首先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撇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分配,生产资料虽然仍是生产要素但失去了作为分配根据的作用,从而使分配要么平均分配,要么按劳分配,要么按需分配。而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分配,生产资料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生产资料相对于劳动力是一个可以无限增长的要素,它被私人占有自然会加强其所有者在分配中的地位,或者私人所有者借助占有的生产资料来攫取劳动者创造剩余劳动,或者私人所有者凭借其优势分得劳动创造价值的更大份额。不管在怎样的情形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一定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在收入分配的历史上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只是不同阶段上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第三,收入分配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呈现一种规律性变化。收入分配总的趋势是经历了一个地位的“否定之否定”的变化,即在人类社会初期或者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历史时期,收入分配占有突出的地位;而到了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节点后,也就是生产相对人们基本需要有了剩余时,生产的地位更加凸显,分配的地位相对下降;进一步到了生产力水平提高到相对人们有效需求出现过剩时,分配的问题又开始凸显,这是收入分配在人类社会大的进程中呈现出的一种趋势或规律。此外,收入分配演进还有另外一个规律性特征,即收入分配的重要性通常都是在社会发展由高峰转向下滑阶段凸显出来的。在社会发展上升阶段,生产通常是最重要的,由生产推动社会欣欣向荣,绝大多数人都是发展的受益者,尽管这个过程会拉开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但在人们都感到自己收入增长时,对与其他人的差距并不会太多关注,人们有着比较大的收入差距容忍度。然而,当经济发展达到高峰后,周期性因素自然会推动经济从高峰下滑。每当这个时刻,经济都要发生一些变化,其中,随着生产的一个繁荣期结束,人们的收入增长停滞,而过去逐步拉开的收入差距凸显出来,一方面人们的收入增长停滞,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这使得收入分配问题变得非常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增多,从而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处理不好这一问题,那么社会就会发生动荡,有些时候还会引起政权更替,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这样的现象发生过许多次。因此,一些能够顺利渡过这一阶段的国家,通常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会高度重视收入差距问题,并着力去解决或缓解这一现象恶化,等经济周期发生转变时,也就是经济重新进入新的繁荣期后,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生产上,收入差距或收入分配问题也就变得不太突出。

把收入分配放到人类社会的演进中加以观察,既能看到它的演变有着阶段性特征,又能看到它的演变具有一些规律性特征。以上的讨论,对于收入分配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且十分宏大的问题来说,显然是太过简单了。但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并不是要写收入分配史,而是根据收入分配演变中的一些规律性特征来为当下的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寻找出路。

三、当代社会须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

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生产力高度发达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然而,在生产力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突出问题。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他出版的颇具影响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21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那些曾经认为将会消失的贫富差距竟然卷土重来,当前贫富分化程度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历史高点。新的全球经济带来无尽的希望,也带来了大量的不平等。”[5]很显然,收入分配并没有像那些乐观的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实现了平等,收入差距又成为当下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似乎是收入分配历史规律的再现,必须加以正视并寻找新的出路以渡过这一时期,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当代社会的收入分配在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呈现新特征

收入分配的历史演变表明,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认识收入分配演变的阶段性,必须把它放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加以理解。当今的生产力发展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正在酝酿一些重大转变。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现在正酝酿形成第四次科技革命。对这场科技革命,人们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因为对这场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一种说法把这场科技革命称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其根据是这场科技革命以大数据以及处理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为核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生产力怎样的进步,现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它的一些端倪还是让人们对这场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变化予以无限的期待。从科技对人的生产能力的延伸来看,新的科技革命不像之前科技革命那样只注重于对人四肢的解放并提高其效率,而是要解放人的大脑,形成新的人工智能,这是对人的本质的提升,在提升人的效率方面具有无限的可能。此外,从科技创造人的需求来讲,新的科技革命将在基因工程上有巨大突破,并使生命也变成了一个消费对象,这其中孕育的需求也是无限的。如此,新的科技革命不仅创造了生产力进步的无限可能性,而且也创造了人类需求的无限可能性,二者结合形成的新经济自然也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不过,这种进步对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人们的收入分配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仅就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来看,新的科技革命首先会加强资本并突出了技术的力量,资本依然重要,但过去那种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要被改变,资本如不能跟技术结合,其力量会被大大地消解,因而也会改变收入分配中资本的主导地位。其次资本与新技术结合进一步加强垄断,数字要素的凸显和互联网的人物互联,使经济格局不再是建立在相互分割基础上交换的经济,而是建立在一个巨大平台上的垄断的经济。这种生产要素地位的变化和经济格局的改变,势必引起收入分配的变革。这种局面的自然演进一定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的历史方位也会因此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当代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源头

新的科技革命引起收入分配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又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新科技革命具有的推动收入差距扩大的新机制,是一个难以改变的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不同于以往的科技革命,它使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虽然各国的实力有较大差别,但对于各国来说都是有机会的。这种情形决定了各国将在新科技革命上展开激烈竞争,都会尽最大努力使其在新科技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目标又决定了各国都不会轻易改变其竞争策略,哪怕这种竞争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也在所不惜。国家的竞争战略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感受会出现巨大偏差,一方面为了在新科技革命中取得优势而必须强化资本与科技相融合及其地位,如此会自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因为收入差距扩大使人们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并对社会的认同感下降。如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脱离一体化组织的现象,实际上就是这种社会认同感变化的一些反应。

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引发的生产力巨大进步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也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中认识到世界平衡的重要性,因此而努力塑造一个平衡的世界及和谐的社会。然而,不仅这样的目标在实践中很难实现,而且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扩大收入差距的新机制。因此人们对世界平衡及社会和谐的希望越来越感到渺茫,反而为现实的收入差距、财富分化所深深地困扰。特别是新科技革命以及产业革命,使人们对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替代而担忧,一方面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这样的局面一定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目前,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们对这种状况的一种反应。

(三)解决当代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必须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

当代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凸显,首先应该看到其具有的内生性的特征,其次一定要设法来解决这种收入分配问题。也许人类社会永远也不能使收入分配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但针对阶段性的收入分配凸显还是需要一些必要的手段来解决或缓解收入分配自身及其带来的问题。

既然新科技革命会推动收入差距扩大,那么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就不会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只能借助社会制度来加以解决。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开展的情况下,如何使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使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对社会制度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纵观目前世界局势,虽然可以在不断进步的科技革命中看到未来的希望,但也能在世界以及各国内部看到许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在人们越来越明晰这与世界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的收入和贫富差距有关的情况下,依然找不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究其原因,是制度固化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形势,从而产生社会制度与技术革命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归根结底,这依然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新表现。

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是走在世界前面的,这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积累。在取得科技革命成果的同时,中国也面临因此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对此,中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一直坚持的探索中国化革命和发展道路的原则,在新的时代又有了新的成果,这就是努力完善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探索中国发展道路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其内含的丰富思想中,最核心的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充分贯彻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基本遵循。坚持这一发展思想,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或收入差距问题的最重要的出发点,也只有在这一原则下才能找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合适途径。

历史从来不是完全按照人们的意愿发展,但人们可以在掌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找到让历史尽可能地朝着符合人们利益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对收入分配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到解决当前突显的收入差距问题的途径,实际上也是遵循这种历史观的理论探索。

猜你喜欢

生产力差距分配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