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2022-12-06郑文文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雷电

郑文文

(河北省涿州市气象局 河北 涿州 072750)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日益增大,城市气象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人们对此也越来越关注,暴雨、大雾、霾、大风、高温、雷电等各种气象灾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如何结合气象工作,趋利避害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安全战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安全体系,提高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变得迫在眉睫。

1 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形成原因

1.1 暴雨内涝灾害。城市暴雨导致的内涝灾害是最重要的气象灾害,由于硬化的城市道路不利于雨水的渗透,一旦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长时间连续降水,很容易造成涵洞及城区低洼地带的内涝,使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等瘫痪,影响城市正常运转,这是城市安全气象服务的重点所在。

1.2 雾霾灾害。在静稳天气环境下有利于发生雾霾天气,由于冷空气较弱,地面风力小,大气层结构稳定,并伴有逆温,这种天气环境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当湿度相对较大时,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当湿度相对较小时,主要为霾。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机动车的增多,造成了城市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多,使气溶胶粒子等不断增加,为雾霾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雾霾天气能够给交通、运输、供电线路、居民生活等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危害。

1.3 大风灾害。大风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害。随着聚集性的城市高层建筑群不断增多,建筑的狭管效应会增大区域性短时大风,风灾会造成高层广告牌掉落、临时建筑倒塌、树木折断、输变电路刮断、信号灯损坏、交通指示牌吹倒等,可能会使路过的行人受到伤亡,造成城市大面积停水断电,发生交通中断等现象。

1.4 高温灾害。由于气候变暖趋势的全球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化覆盖面积严重下降,城市的热岛效应加剧,导致城市高温灾害更加明显,而这种灾害危及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并引发城市供水、用电紧缺。同时,城市光化学污染也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

1.5 雷电灾害。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大,区域性强对流性天气逐年增多,雷电发生频次也随之不断增多。雷电灾害不仅能直接导致人畜伤亡,输电线路、房屋、建筑物、电器等被击坏,甚至能引发重大火灾。雷电灾害还可以通过电压波的方式损坏电子设备,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2 城市气象灾害的具体防御措施

2.1 暴雨内涝灾害的防治。加强建设完善城市水利防洪排涝设施,科学制定市政工程的建设标准。同时建设改造城市排水排涝系统,对河道进行整治疏通等。进一步扩大城市内的绿化面积,利用土壤对雨水的吸收,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加强部门联动,防范城市内涝,与城市管理部门共享城市易涝点信息,与水利部门共享河道监控信息及防汛通讯系统等,增强城市对内涝的防控应急管理。

2.2 雾霾灾害的防治。进一步增强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使空气中的尘埃、气溶胶粒子减少。研究制定科学的排污标准,减少工业有害气体排放,利用尾号限行和倡导绿色出行等方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及时发布大雾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大雾影响分析与评估等服务材料,并积极开展人工消雾防霾工作。此外,还可以制定道路抑尘气象服务阈值,明确湿扫、干扫、喷雾的气象条件,为秋冬季合理抑尘提供科学支撑。

2.3 大风灾害的防治。科学合理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以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削弱风沙危害。同时,合理设计防风型建筑,利用透气层减少狭管效应;清除城市道路两侧的枯枝朽木,城市高楼上减少安装广告牌。当大风天气发生时,提醒公众遇有大风应停止高空作业,减少户外游乐活动,关好门窗,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损坏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2.4 高温灾害的防治。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分析,以减弱“热岛效应”的影响,通过增加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利用绿化物的遮阳庇阴作用,损耗城市空气潜热,有效降低城市气温。通过增加城市洒水喷水装置,建设人工水域,增加流动洒水车的作业频率等措施,降低城市的气温。气象部门可以做好植树造林适宜期预报,为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大气污染防治、防范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呼吁居民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耗,通过发展环保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结构。

2.5 雷电灾害的防治。科学安装符合专业标准的防雷设施,定期开展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政府部门应做好雷电防护知识的科学普及,开展自救、互救、逃生演练,使群众在雷电发生时,能够采取有效方式保护自己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同时提醒公众,遇有强对流天气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关闭门窗,避免或减轻雷电造成损害。

3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改善策略

3.1 制定气象防灾减灾总体规划。根据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气象防灾减灾规划,建立城市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机制,开展气候变化重大风险评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针对防灾减灾、城市治理、应急管理等领域,通过加强部门合作,构建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监测体系;推进智慧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建设,完善城市的灾害应急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城区地标气象信息智能获取系统,增强城市环境气象信息及时获取能力;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精细化的服务水平,实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灾害防御一起抓的良好局面。

3.2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把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体系,拓宽信息发布渠道;优化精简发布流程和环节,准确、及时、高效的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手中,切实打通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应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处置措施,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联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3.3 打造优质的气象服务产品。气象部门要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研究和监测,不断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延长预报时效,开展连续、滚动和无缝隙的精细化、准确化预报预警服务业务,提高重点时段、重要区域、重点行业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能力。要不断打造优质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依据天气预报常规数值、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及雷电、暴雨、大风、高温等灾害的发生特性等信息开展定制化数据服务,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高精度预报服务,推进气象服务的“智慧化”,提高城市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

3.4 实现信息的“全覆盖”和“精准化”。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和途径,通过交流磋商、信息共享、技术研发、取长补短、优化流程等多种方式,与电视、广播、通信运营服务商、网站等媒体深化合作关系,打造信息发布“一张网”,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12379短信、网站、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权威发布,拓宽发布渠道,延伸传播深度,实现气象预警预报服务信息在传播中的形式互补、时间互补、空间互补,最大化延伸信息覆盖面,实现“全覆盖”与“精准化”,增强信息的发布效果。

3.5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气象部门应面向广大市民开展以城市安全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或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内容融入到当地的博物馆、科普馆、少年宫等;开展全民气象科普教育,宣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推进气象科普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整体综合素质。

4 结语

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人们能做的就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研究为抓手,通过改善城市化引起的不利条件,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加强城市区域联防,强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城市规划引领等措施,不断构建和完善全方位、科学化、系统化的现代城市安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降低城市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雷电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雨天防雷电要选对雨伞
避雷妙招
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