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本科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时代特色思考

2022-12-06河南大学李香玲

外文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人文

河南大学 李香玲

课程是外语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途径。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高水准的课程建设。一流外语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外语整体教学水平和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中,无论从课时的分配、学生的投入,还是教师的重视程度来看,基础课程都是“重头戏”(王守仁 2001: 43)。基础课程建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1.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调研信息反馈

基础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时间最长,学时量最大,教学作用最强。鉴于基础课程在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本文对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和选课学生(英语专业本科生一年级224名学生和二年级211名学生)进行了初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基础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和使用教材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并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找出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从而进一步提高基础课程授课质量。

1)基础课程整体满意度。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学生对目前开设的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总体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超过了90%。数据肯定了基础课程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认为基础课程是进行外语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是语言基础知识传授、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人文学科知识拓展和人文素养植入的主要途径。

2)课程内容满意度。学习内容是基础课程最为核心的部分,主要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训练、人文学科知识拓展以及文化精神传承等。一门好的课程,其学习任务应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化性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基础课程中语言基础知识(词汇和语法)学习任务设置的满意度分别为60.9%和65.9%;对语言技能(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学习任务设置的满意度分别为65.6%、68.7%、66.6%和69.8%。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语言技能学习任务的设置表示满意。同时,受访教师和学生反映,基础课程在学习任务配置方面(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听、说任务量小,词汇练习单一,构词法、语法、翻译练习过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总的看来,受访教师和学生对基础课程学习任务表示满意,认为基础课程中学习任务的设置较为合理。

3)基础课程人文素养满意度。人文学科知识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2000)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20)明确指出: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拓展知识面,了解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政治、经贸、文化、金融、军事、法律、新闻和科技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外,还应具备一般的英语学习者所不要求具备的英语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知识和修养,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修养。(何兆熊 2004)调研发现,英语基础课程《综合英语(一)—(四)》中的课文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充分体现了该课程对学生人文学科知识拓展的重视,过半数学生(56.5%)认为英语基础课程中社会文化知识涵盖量较大,课程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是内容丰富的文化读本,充分体现了英语专业的人文教育理念。基础课程教学把文化元素融合在语言中,通过课文内容的文化移植,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感悟心智,辨别是非,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渗透和文化内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第2册第4单元“The Man in the Water”(水里那个人)讲述了空难中挺身而出的一位平民英雄的壮举, 引导学生思索生命的真正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3册第13单元“The Needs That Drive Us All”(人类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视角论述了人类最基本的5种需求, 指出权力需求是人类独有的追求。其学习目标是通过剖析人类的基本需求,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深化对人性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智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2.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内在要素

目前,国内英语专业均开设基础英语课程(综合英语),基础课程是基础阶段打造各项语言技能、提高语感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主干课程,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并提升人文素养的主干课程。课程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技能。该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和篇章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提高语篇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了解各种文体风格和写作特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与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文学赏析与批判能力等,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具有高水平语言能力和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外语人才。从基础课程的定义和培养目标可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1)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课程大都以课文为单元,每个单元内容以话题为主线,涉及教育制度、政治观点、环保问题、司法制度、价值观、社会、科技和文化等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时代信息。其中,第2册第1单元“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第3册第1单元“Your College Years”、第4册“Thinking as a Hobby”等课文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剖析新时代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指出大学时期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和世界认知的过程,是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必经阶段。而第2册第2单元“Say Yes”和第3册第15单元“A Drink in the Passage”触及政治问题,揭露当今世界实实在在存在的、隐蔽的种族歧视问题,指出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是社会稳定的威胁。第3册第5单元“Silent Spring”和第4册第5单元“For Want of a Drink”剖析当前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指出人类对自然的种种蹂躏和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第4册第16单元“Man of the Moment”和第1册第3单元“Message of the Land”反映了人们对土地和英雄主义不同的观念,传递不同民族对自然和社会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价值观念。第3册第16单元“Twelve Angry Man”指出,在法律公正面前需要摒弃人类的偏见与成见,在陪审团成员公正与偏见的较量中帮助学生了解美国陪审团司法体制及与我国司法制度的不同,等等。

2)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基础课程根据我国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着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课程中的生词表、课文录音、课前练习(构词、短语解释、难句释义等)能够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并掌握语言运用技巧。课程学习任务设计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与课文相关的课堂交际活动的设置,如相互提问、回答问题、课文复述或总结、问题讨论等都是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的语言训练,与课文的相关度基本达到了100%。这些问题操作性、发散性强,视野开阔,充满启发性,不仅有利于学生使用习得的新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每个单元大规模的词汇、句型、语法和翻译练习,帮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基本的词法、句法和语法知识,围绕课文主题设计的写作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基础课程课文选材广泛,体裁丰富。课程中议论文(如第3册第13单元“The Needs That Drive Us All”)、记叙文(如第2册第6单元“Wisdom of Bear Wood”)、小说(如第3册第3单元“A Dill Pickle”)、传记(如第3册第2单元“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和第3册第8单元“In My Day”)、演讲(如第2册第15单元“Obama’s Victory Speech”)、戏剧(如第1册第16单元“The Monsters Are Due in Maple Street”)等不同题材和文体的文章交叉编排,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透视社会的热点问题,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语言信息输入,帮助其熟悉和学习多种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拓宽其知识获取来源,拓展其视野,切实提升其语言能力。

3)学习内容的人文性。过去大多数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普遍强调语言的结构与功能,忽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致使教学内容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忽略大学生分析鉴赏能力与批判能力的训练,疏忽了课程内容思想上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功能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英语基础课程作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是学生对世界文明认知的一种方式,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想,内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外语基础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文化鉴赏和分析能力等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课程的人文性内容和语言学习任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程内容的选择把语言学习任务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巧妙地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了课程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如第2册第16单元“The Oyster and the Pearl”这部短剧传达了人类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人性善良的坚定信念和对普通劳动群众的热爱,从内心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内心正能量充盈。第4册第9单元“The Damned Human Race”一文, 以讽刺幽默的口吻,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察人性,警醒读者人类的荒唐沉沦和倒退,讽刺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作者犀利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对当时人们的人性观进行了字字见血的批判,在淋漓尽致的揭露中传达人类对美好的期待,文章的哲理性令人回味绵长。此外,每个单元最后的名诗鉴赏能够养性怡情,增强学生的分析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时代映现

一流专业建设的深入,融媒时代教育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手段的不断更新与推广等为国家一流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本科一流专业英语基础课程应以先进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合理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持续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加大文化背景知识专题性介绍与研讨,增强教学环节中的多维互动,大力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促进语言技能训练与人文思维能力的共同培养,把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打造成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一流教师队伍、优质教学内容、多元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评价体系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一流课程。融媒时代课程线上与线下教学与学习的便捷性、教师讲解与学生学习的教学相长性和师生与生生交流的互动性是新时代英语基础课程的课程特色。

1)线上线下相结合。英语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利用平台的便捷性设置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闭环。课前线上环节通过微信、QQ、微博、自媒体等推送课程视频,发布预习任务,学生结合课本和视频预习新课,教师实时指导与分析。课中线下教学环节为课堂授课环节,教师精讲,学生多练,教师答疑解惑。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方式,设计多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打造高效互动式课堂。在课后线下环节,教师推送作业、拓展阅读及视频材料,加入了实践型、研讨型任务,促进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2)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课堂教学转变为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合理地协调课堂讲解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寓教于乐,教师的角色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授知识,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肖晗 2017)课外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视频进行课程预习、学习与复习,教师通过单元测试、作业布置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并进行网络作业批阅、辅导答疑与交流。课堂上教师对教材内容集中讲解,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情境表演或演讲等环节,把技能训练和知识讲授融合在一起,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全面提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人机和人际互动。线上和线上课程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人机互动是线上教学与学习的基本保障。人际互动主要是师生、师师、生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新时代网络课程的优势之一,教师随时随地可以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教师之间可以对教学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推进教学研究的同时提升了教师团队建设。学生之间讨论式、合作式的课堂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各界人士、家庭可以通过线上课堂了解授课质量,同时可以为课程建设献言献策,共同推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建设。

4.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发展的时代走向

随着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推进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不断改革和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教学之本和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其建设关系到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应从传统的单一强化语言能力的框架中跳出来, 以国家一流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出发点,构建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总体方案, 依据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和设计系统的语言练习,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管时代如何变换,英语专业基础建设不变的时代发展走向是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对语言技能训练的坚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基本要求(学生人文学科知识拓展的强化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一个核心理念(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应用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1)坚守语言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应充分关注语言的工具性,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语言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的根本,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应以语言为核心,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杨波 2011)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程语言素材挑选应关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得体性,尽量保证英语语言的原汁原味,选用经典、规范的语言材料,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出适当修改。(吴驰、杨蕴恬 2018)《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2000)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20)明确提出语言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学基本的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语言技能,语音、语调准确,词法、句法规范,表达得体,具备基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毫无疑问要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各项语言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核心, 完善各项语言学习任务的合理设置,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2)强化学生人文学科知识拓展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培养的重视不够、忽视语言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应该引起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高度关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应在凸显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任务的同时,加强学生人文学科知识的拓展和文化内涵的植入,彰显人文素质培养特色和素质教育理念,培养视野开阔、情操高尚、具有批判思维的外语人才。英语专业教育不仅仅是英语教学,重要的是用英语来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英语学习来认识世界。语言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文化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和对中西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承。人文性是外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外语教育者在传授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坚守人文教育的理念,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贯穿教育的人文理念,否则无法打破专己守残之陋见,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成为空谈。

3)坚持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加强学生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应用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对前期有关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外语基础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语课堂教学的最大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使用外语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语言之外的知识。(束定芳 2013)外语专业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科学评估学习的进程和结果,能够理解各种题材的文章,能够分析、评论和批判所读文章,能够运用所学表达思想,具备独立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外语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关系到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外语教育者科学规划,认真做好外语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在国家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基础课程建设应突出外语专业教学特色,凸显其语言工具性,同时,强化外语教学的人文性和学习自主性培养,进一步取长补短,用科学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外语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服务社会需求的高水平语言人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一流课程应立足新时代,发挥专业优势,打破专业壁垒,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建设和打造新时代一流本科外语课程。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文社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