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时构式语法中的节点和网络》评介

2022-12-06江南大学严敏芬华锦泽

外文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概念化历时构式

江南大学 严敏芬 华锦泽

1. 引言

随着《构式化和构式演变》(Traugott & Trousdale 2013)及《历时构式语法》(Bardaletal.2015)的出版,构式语法(CxG)已从传统的共时研究进入到历时层面,并成为普遍接受的符号理论,用以解决历时语言学和语言演变中的传统历史问题。但如何通过网络设计,开发语言演变的构式模型,以应对构式的不断变化,仍然是历时构式语法(DCxG)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Lotte Sommerer和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的Elena Smirnova合作编写了《历时构式语法中的节点和网络》(NodesandNetworksinDiachranicConstructionGrammar, 2020) 论文集。该书汇集了国际知名构式语法专家关于“历时构式语法最新进展”的讨论成果,重新审视了构式化与构式演变的区分,展示了构式竞争及类比思维等一般认知能力与构式网络建构与重构的关系,回答了在DCxG研究中如何概念化构式网络、如何建模构式库中的变化等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对历时构式语法的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走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主要内容

该书由10篇文章组成, 除“介绍”外,共分3个部分。

该书的开篇是“节点和网络的本质:历时构式语法的开放性问题”。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的DCxG 研究,该文发现:“如何开发语言演变的构式模型”是目前DCxG发展的首要问题,因为“构式化”和“构式演变”组成的网络架构并不能充分描写和说明构式网络的动态性本质。据此,作者提出了全书的基础观点:所有类型的语言变化都应被重新概念化为“构式网络变化”。构式网络设计的核心在于抓住网络关键——节点,其中包括节点如何被创建、何时被丢失、节点内部会有怎样的变化以及是否外部因素也会影响网络变化等。

第一部分是“节点:创建、变化与丢失”,共两篇文章。

第一篇是“构式化与连锁悖论:into-致使构式的浮现”。该文以into-致使构式为例,通过对比致使移动构式及英语补语系统的变化,追踪into-致使构式(如Nixon talked Congress into passing the bill)的浮现和发展。该文发现,该构式网络的多个部分经历了系列相互关联的变化,这些变化为into-致使构式的浮现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另外,由于该网络中某些变化的发生,甚至比into-致使构式的浮现还要早很多年,因此很难确定into-致使构式产生构式化的具体时间范围。据此该文建议,在讨论构式化概念时,应将新节点创建过程的因素(构式浮现)与节点创建本身的时间点(构式化)区分开来。

第二篇是“构式化、构式竞争与构式死亡:探讨古英语POSS DEM构式的消亡”。古英语中,指示词和所有格并存于一个NP中(如his that neighbor)的现象并非罕见。文献发现, 此类POSS DEM构式家族的4种不同模式在现代英语中被逐渐边缘化并最终消亡。该文认为,构式网络节点变化是主要诱因,包括新的抽象程序节点(语法构式化)的出现;节点外部、节点垂直链接和水平链接的重组等。随后,该文通过个案分析,绘制了该构式家族节点浮现和消亡的可视化图,直观展示了频次效应和认知因素(如强/弱固化或类比思维)在该构式网络节点消失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链接:纵向和横向关系”,共5篇文章。

第一篇是“(重新)塑造构式网络:网络层次结构中的转移和重组”。该文以荷兰语的强化假反身性动结构式为例,观察像As a client of this firm这样的论元结构构式,说明网络转移与构式网络体系结构的动态关系。历时研究发现,该构式经历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图式性层面上的形符和类符频次变化;动词和增强词在搭配行为和分布模式方面的变化。随后的个案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作者的最初假设:新的概括可能会产生新的子图式,而现有子图式则有可能会上升至更高的级别,也有可能会被边缘化并最终完全消失。

第二篇是“构式演变中的能产性和图式性”。该文以英语way构式为例,聚焦该构式的“路径-创造”变体形式(如But a silent sorrow had made its way into her bosom),观察该构式在语义和运动之间的变化。作者发现,随着抽象情景被概念化为运动情景,越来越多的抽象动词被许可进入动词槽位,导致该构式运动成分图式性的增加。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图式性和能产性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在构式历时研究中,应区分构式内部词汇槽的图式性和构式义本身的图式性,只有前者与能产性直接相关。

第三篇是“构式网络与英语受益性双及物构式的发展”。该文以英语双及物构式中的子集“受益性变换”(benefactive alternation)为例,探讨双宾构式和介宾构式(for-POC)变换的历时发展。通过定量分析,作者绘制了中古英语与当今英语中的双及物动词网络,特别关注不同抽象级别的受益性构式与双及物构式之间的互动与竞争。随后发现,在中古英语之后,与格和受益语变换之间出现了分离,for逐步成为受益性动词典型的介词变体。研究验证了构式网络的动态性本质,说明了水平链接在构式竞争中的作用。

第四篇是“构式变体、同形异义构式,抑或构式家族?”。该文采用分布语义模型,围绕带介词次要谓词构式(PREP-SPC)与零介词次要谓词构式(zero-SPC)之间的变换(如He takes him for a fool和He considered him a friend),探究构式链接的性质及变化特点。作者认为,在中古英语早期阶段,PREP-SPC经历的频次变化表明该构式网络在此阶段经历了急剧重组。研究进一步发现,各类带介词SPC之间存在语义差异,表现为多义性链接、构式变体链接和同形异义链接。据此,该文认为水平链接是促成次要谓词构式网络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五篇是“汇聚变化与水平链接的浮现:美国英语中的To-缩略研究”。为了了解“to-缩略”构式(如want to>wanna,going to>gonna)的浮现与发展,该文首先检索COHA语料库中VtoVinf构式,然后对比相同言语构式的收缩和非收缩形式,进而观察“to-缩略”构式的频次和变异约束。研究发现,to-缩略语的发展经历了“语音缩略→确立网络地位→形成独立节点→固化(频次增加)”的过程。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为水平链接的浮现,或称 “元构式”(metaconstruction)浮现。该发现验证了研究的最初假设:用法模式能反映构式链接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超越现有模型”,共两篇文章。

第一篇是“聚合的丢失与复得:作为超构式的聚合关系”。该文认为聚合代表语法意义的范畴特征和非梯度特征,应被重新概念化为“超构式”(hyper-construction),并将其作为新的节点类型,集成到构式语法中。德语和英语的情态、时态、限定词和数字聚合的变化,支持了作者的上述观点。另外,该文分析了屈折形态的隐含关系、黏着形态的构式性特征以及伴随语法化的历时现象(如分层、异干互补),说明了聚合在构式语法中地位的丢失以及如何重新获得应有地位的方法。

第二篇是“将链接置于历时构式语法的中心地位”。该文以[be going to INF]和迂回式DO为例,分析水平链接在表达组合和聚合关系中的作用。作者发现,[BE[GO]ing]和[to INF]构式之间具有感知相关性, 为[BE going to INF] 获得整体语义提供了基础。另外,[DO INF]和[WILL INF] 之间相似性感知的增加,促使迂回DO摆脱了其动词词法起源,最终获得了新的助词角色。基于上述发现,该文认为了解水平链接的性质,有利于观察新构式如何浮现以及新构式如何与现有构式合并等动态变化过程。

3. 简评

该书的主要贡献在于突破现有的二维网络框架,以“变化”为切入点,将所有类型的语言变化都重新概念化为“网络变化”,建立了基于“节点”的三维构式网络变化模型。

第一,调整网络参数,使其适应动态网络变化。该书接受构式语法的普遍认识,尤其是基于用法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认为“几乎所有的语言知识都以构式形式存储”“构式”是一种规约化的形式-意义配对或形式-功能单位(Goldberg 2006: 3),存在大小、复杂度和抽象度的不同。同时该书又承认,构式网络设计应持动态的构式观,重新审视某些传统概念(如多义性、合成性),使其适应语言变化。该书建立了基于用法的概念连续统,使传统概念在程度、范围和功能方面突破现有框架的束缚。该书认为,多义性被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合成性也应该有程度之别。该书发现,输入频次与神经元认知实现(固化)有关。频次会影响语言构式在记忆中的表征能力及整体检索的速度。说者/听者每次加工构式时,都会激活节点。节点激活的次数越多,链接就越牢固,效果就越好。这表明,构式的固化存在强弱之分。同样,构式的能产性也因其对词汇项目的开放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能产性和图式性的关系也不是固定的,图式性的增强并不意味着能产性的增加。可见,重新审视CxG中的传统概念,有利于优化网络设计,也为CCxG进入DCxG领域提供了基础和内生环境。

第二,开发网络模型,重新概念化构式网络变化。该书认为,CxG现已成为历时功能分析的主要工具,不仅是因为“句法变化的机制与CxG的基本原理之间的完美契合”(Bardal & Gildea 2015: 9),而且是因为“CxG的理论架构有利于对形式和功能的变化进行均衡建模”(Traugott & Trousdale 2013: 231)。该书指出,如何开发语言变化的构式模型,应对语言知识组织的表征和构式的不断变化是DCxG一个难题。

据此,该书建立了概念化构式网络变化的三维模型。该模型以网络变化的节点为突破口,关注节点在网络中的变化及功能。

首先,三维模型批判地接受了Traugott & Trousdale(2013)的以“构式化”(Cxzn)和“构式演变”(CC)组成的构式网络二维模型。该书认为,Cxzn和CC的划分过于武断,并不能完全适用DCxG,提出应将“节点创建(构式化)和节点丢失(构式死亡)”替代二维模型中的“构式化”,用“节点内部变化”表征“构式演变”。显然,基于节点的划分能有效地解决二维模型的诸多问题:有利于划界新“浮现”的形式-意义配对的确切位置;有利于厘清Cxzn和CC在概念上的模糊现象,尤其解决了Cxzn对渐进过程(渐进式和瞬时型)理解的模糊性问题;有利于解决Cxzn过程中无法区分图式性、能产性和合成性变化的程度问题。

其次,三维模型弥补了二维模型中网络如何链接的缺憾。虽然二维模型肯定垂直链接(即分类承继链接)和水平链接的存在,但DCxG 普遍关注默认承继模型,对水平链接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三维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从语义维度观察水平链接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从心理角度考虑垂直和水平链接在构式网络变化中的分工问题。从神经学的角度看,三维模式符合神经网络的三维特性,因而避免了二维模型非此即彼的机械划分。另外,三维模型使得构式网络可以从不同方向维度发展:通过图式化“向上”增长;通过扩展“向外”延伸;通过添加更加详细的实例“向下”发展等。三维模型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加了节点的外部变化维度,即关注构式网络的重新配置。该书认为,网络不仅在添加新节点时发生变化,而且在重新排列构式之间的节点外部链接时,也会发生变化。构式网络中的节点变化,还存在构式趋同和构式趋异现象。

该书的三维模型超越了以节点和链接为基础的二维模型,将“如何概念化构式系统中的构式存量和历时变化”纳入构式网络设计中。该书采用连接主义方法,将传统的语言学概念(如组合等)整合到构式模型中,从节点外部处理网络中构式之间的链接问题,从理论上弥补了构式主义方法在建模语言知识时忽略传统语言概念的不足。

不仅如此,该书还利用历时语料库数据和实证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三维模型的实际操作,回答了多维构式网络变化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确定了“构式变体”“构式家族”“节点创建”“聚合关系”和“元构式”等概念的理论地位,进一步明确了规约化(或常规化)、抽象化、图式化、类比化和新分析等认知能力在概念化构式网络变化中的作用,同时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提供了构式网络在节点、链接和其他方面可能发展的方向。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该书虽然列出了有关概念化网络变化的相关问题,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该书收录了诸多学者近年对于构式网络相关问题的研究,但并未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的综合,比如某些研究对于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对于该书中所陈列构式网络的问题有如何贡献并未进行综合。正如该书编者所说,历时构式语法面临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三维模型如何与现有的基于用法的CCxG理论交集?在历时构式语法研究中如何概念化构式网络?如何建模构式库中的变化?构式主义与连接主义在哪些地方接口?除了组合和聚合关系,哪些传统语言维度会影响构式网络变化的走向?

但总体而言,该书以清晰的结构、典型的案例、丰富的语料、严谨的设计、科学的分析,展示了构式网络变化设计中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和解决方案。提供了如超构式研究等构式网络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毫无疑问,该书是历时构式语法理论发展的前沿之作。

猜你喜欢

概念化历时构式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构式三观: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创作主体变化与戏曲的单一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