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恶热刍议

2022-12-06杨寒雪刘帆张磊戴霞

中医药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苦寒心阳火热

杨寒雪,刘帆,张磊,戴霞✉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心恶热首见《素问·宣明五气》篇,其道:“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脏各有所恶,所恶次第有所不同,体现出五脏各有其不同特性,亦阐明了五脏对自然界五气畏恶的一般规律。心恶热,属心生理属性之一,此特性不仅与心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也影响着其病理变化、治则用药以及日常防护。

1 心恶热之生理基础

1.1 心本性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因诸物性质相同,功能类似,“心”具有濡养、温煦、激发、调节“生命之火”的功能,所以将“心”藏象的功能(五行)属性,概称之为“火脏”“君火”,故心在五行属火,与自然界火热之气相通,“在天为热……在脏为心,其性为暑”(《素问·五运行大论》)。王冰注释为:“暑,热也,心之气性也。”可见,心之本气属火属热,是为心藏象之基础[1]。

1.2 心通于夏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存在着相互通应的联系。在自然界中,夏季呈火热之象,而心为阳脏属火,遇火而火益炽,同气相求,故五脏之心与四季之“夏气”相互通应,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通于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对人体心脏之阳气有滋助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病在心……起于夏。”这里所说的“起”,即病有起色之意。张景岳亦言:“以夏热之气以养心。”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即在夏季,心的活动往往更为活跃[2]。故《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心主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亦云:“心为牡脏,其色赤,其时夏。”

1.3 心阳为用

从位置来看,心位于胸中,居膈上而近于背(背为阳),其性属火,而主身之阳气。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心者……为阳中之太阳。”心为太阳,温煦明亮,心以阳主,心的阳热之气既可维持心脏自身的生理功能,又能温通血液,以促进血液流通而润养周身;还能通明心神而志爽神清;更可暖水煦土,以使生机旺盛。故清代陈修园《医学实在易》言:“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将心比作人身之“日”。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亦言:“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阳的温化作用维持着脾胃的腐熟运化、肾阳的温煦蒸腾、全身水液的代谢等各项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3]。生理状态下的心阳,被称为“少火”,对脏腑组织有温煦的作用。

综上,心属火,本性热,通于夏气,心阳为用。心阳功能正常发挥,心气平和从容,无以太过与不及,则心气强健,身体康健,此为心恶热之生理基础。

2 心恶热之病理内涵

2.1 心恶热之因机

心恶热,“恶”为讨厌、畏惧之意,即畏恶。马莳[4]言:“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病理情况下,心所受之热无外两个途径,或自外侵袭,或为内发。

2.1.1 热自外袭

中医以时间规律为轴,无论是一年四季的更迭,或是一日之内的盛衰,均在某一时间点阳气最为隆盛,此时则为火热之极。人与天地相应,从四季来看,夏季阳气最盛,一日之中,日中阳气最旺,若心气在夏季或日中偏亢,则极易出现心火旺盛,不能自制,表现为心火制己所胜或侮所不胜,从而产生多种火热病变[1]。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南风生于夏,病在心。”夏季湿热,心系疾病好发。张华经实验研究认为,夏季血压低,心率较慢,易患心内膜炎、心肌炎、风心病、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5]。相关研究指出若本就患有心疾,在夏季日最高温度超过32 ℃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死率会升高[6]。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与夏季相通应,夏季暑热,心其华在面,心火亢盛,火性炎上,易引发头面诸疾,如《肘后备急方》所言:“年少气充,面生疱疮。”青少年阳气充盛,若外界阳气隆盛,或饮食肥甘辛辣之物,则易生痤疮。此外,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特殊体质人群如湿热质与阴虚质人群,心火偏亢,在夏季会引起痤疮发病或加重[7]。

《温疫论》曰:“凡温病四时皆有,但仲夏感者多。”《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营分受热,煎灼血液,心主血,血热则必伤于心。这些都说明当天地阳气隆盛之时,心阳火旺,易出现心火亢盛之病变。

2.1.2 热由内发

若心中阳气过亢,“气有余便是火”,这种状态下的心阳被称为“壮火”。因机体阳盛有余、阴虚阳亢、邪郁日久、五志化火等,皆可导致心火亢盛。火热之邪,扰动心神,心所畏之。正如黄元御《素问悬解》所言:“五脏各有所恶之气。本气无制,则反自伤,是以恶之。”中医讲究以平为期,强调无论在何种时候,都应不少不过,从容和缓,方能正气充足,恬淡顺遂。火热为心之本气,心之阳热对全身具有温通作用,但若火热过甚,不仅不能振奋心阳,反易伤及心气,耗伤心血。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热伤气”。

2.1.3 诸热总归于心

五脏皆有热证,如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8]中云:“世传五脏辨法,谓肝热筋灼,惊痫瘛疭;肺热咳嗽,气上口渴;脾热肉消,便秘潮热;肾热骨蒸,精枯髓竭。又上焦热,则心烦口渴,头咽目痛;中焦热,则饮食减少,肿胀痢疟;下焦热,则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热之见症虽不一,而总之归于心经。盖心为火脏,凡是火热,皆心所司。心化血以养火,则火不亢而热除。若火太亢,则心血受伤,故心恶热。”即五脏及三焦诸热,皆责之于心。心火可由他脏传变,心火又可累及其他脏腑。

五行之中,肝心为母子,若肝火亢盛,可母病及子,热扰于心。心肝热盛,风火相搏,甚可引以肝风内动[9]。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言:“肝有热,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

心脾位置毗邻,经络相通,心为脾之母,若脾胃蕴热,可循经上扰于心,子病及母,火气通于心,而致心脾积热之证。

心肺同居上焦,均易感受邪气。《古今医彻·卷四》[10]所云:“肺位至高,风寒易侵,郁火于中,使复加之心热则柔脆之金,一经销铄,又不损坏者乎。”肺为娇脏,易为外感,郁而化火,火气通于心。心火上炎而克肺金,心肺热盛,甚可引发肺痈。

心肾水火既济,心中之阳下潜至肾,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承于心,涵养心阴。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上炎,心阴耗伤,心失所养,血脉不畅[11]。若心阳不降,肾水得不到温煦,终致肾水寒凉,而成上热下寒之证。

2.2 心恶热之见症

心为火脏,热极则心火炽盛;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故临床常有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狂躁谵妄、吐血衄血、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临床表现。如《冯氏锦囊秘录》云:“盖心恶热,热则神不安,神不安则志不宁,是以烦躁闷乱,谵妄而不得眠也。”若心肝火旺,可兼见面目红赤、眩晕头疼、耳鸣和口苦等症。若心脾积热,可兼见口气热臭、口舌生疮、便秘和腹胀等症。若心肺热盛,可兼见咳嗽、痰黄、口渴、咽痛、胸闷和尿黄等症。若心肾不交,肾阴亏虚,心火上炎,则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和遗精早泄等症。若肾阳虚衰,无力鼓动肾水上济心火,心火不降,则见心烦、口干、咽痛、口舌生疮、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等上热下寒之象。

由此可见,心恶热之特性是对心之本气无力制约过剩之热,反受其害,以致生理功能失调的提炼[1]。正如涂蔚生《推拿抉微》所言:“食物入胃,谷之精华为液,经心火化而始为血。设火热太甚,液不敷用,则火自煎灼,心反受伤。如釜底著薪,本是熟物之计。然釜中无水,火煎其釜,其釜亦终归破坏。此即心恶热之义也。”临床上,过甚之热,或为邪热外侵,或为里热壅盛,均可伤及心气,进而影响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热则脉溃浊”或扰乱神明,发为“诸躁狂越”。

3 心恶热之临床启示

3.1 热证从心论治

心易感受火热邪气,他脏火热可传变于心,热性弥散,心热亦可伤及于他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之生机均赖于心的调摄,故诸多热证可从心论治。

历代医家在辨治五脏热证的遣方用药中处处体现从心论治的原则。①治疗心火亢盛的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中生地黄入心、小肠经,取其苦寒之性泻心火,配伍生甘草,甘平,入心经,李杲言其:“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②若肝胆有热,实则泻其子,如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中栀子和黄芩,两者均入心经,性味苦寒,泻火除烦,栀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通过泻心中之火来消除亢盛的肝火。③心脾两脏,母子互资互长,若脾胃有热,欲治其子,先安其母,如清胃散(《脾胃论》)中黄连、牡丹皮、生地黄均入心经,性味苦寒,三者配伍清热泻火之功尤著。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以石膏、栀子为君,除泻脾胃积热外,亦清心火。其中石膏可清三焦之热,《长沙药解》曰:“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可治以清心导热,以泻脾胃之火。④心肺上下而居,经络相通,若肺经有热,用桑菊饮(《温病条辨》)清热宣肺,此外,方中连翘苦寒,归心经,其质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药性论》言:“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体现出“肺病治心”原则[12]。⑤心、肾一上一下,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二者互资互用。若肾经有热,可泻南方之心火补北方之肾水,如治疗肾之热证的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中知母,“凉心去热”,“安心止惊悸”(《日华子本草》),配伍黄柏、牡丹皮直折心火以滋肾水。从以上可知,诸脏之热证,无不可从心而治。

3.2 明确立法主旨

根据心脏功能以火为用的特点,临床上在调整阴阳气血时,以调整火之盛衰为立法之旨,应首先辨析火之虚实。实火临床常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和脉数等,虚火则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和脉细数等。本着“实火宜泻”“虚火宜补”的原则选方用药,具体运用主要有如下几法。

3.2.1 清心泻火

适用于心火亢盛,扰乱神明,迫血妄行之证。临床多用苦味之药,盖“苦入心”(《素问·宣明五气》),本脏之病需用本脏之味诊治。如《伤寒论》中治疗无形邪热的栀子豉汤[13],栀子苦寒,归心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配伍豆豉除烦、宣郁,二者同用清中有宣,达宣泄心中郁火之功。另如治疗火热亢盛,血热妄行的泻心汤方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其中黄连入心经,三者皆苦寒之品,取其清泄心火之功,直折在里、在上的火热。正如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凡治热证,无不用苦药,所以治心之火也。”指出因心火旺盛易灼伤津液,而津液匮乏,濡养失司,火旺更甚,苦味之药能降,能泻,能坚,清热泻火的同时还能够坚阴,顾护津液。

3.2.2 滋阴降火

适用于肾阴虚,心火旺之证。多苦寒与酸甘同用,滋阴与降火并举。如“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伤寒论》)的黄连阿胶汤,方中重用苦寒之黄连、黄芩,泻心火、除烦闷,配伍芍药、阿胶、鸡子黄酸甘化阴,滋补心肾之阴液,诸药合用清心火、滋肾阴、交通心肾。

3.2.3 温阳降火

适用于心火旺,肾阳虚证。多苦寒与辛热并用,如交泰丸中黄连配肉桂。《本草求真》云:“肉桂气味纯阳,辛甘大热,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两药配伍,温清并用,相反相成,使心肾相交,引火归元,水火既济,则心肾自安,不寐自除。再如附子泻心汤中附子配伍大黄、黄连、黄芩亦是同理。

3.3 把握用药法度

对于心火亢盛的治疗,临床多用苦寒之药,除因证立法、依法选方外,根据心之功能特点和脏腑相关的理论,临床用药配伍应把握以下几点。

3.3.1 宁心安神

心主神志,不论实火还是虚火,均易扰乱心神,导致神志受损,心神不安,甚则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故清心火的同时勿忘宁心神。如朱砂安神丸中朱砂有清心、镇惊、安神之功。酸枣仁汤中重用炒酸枣仁宁心安神,“主烦心不得眠”(《名医别录》);茯苓健脾宁心;知母“安心止惊悸”(《日华子本草》)。另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龙骨、牡蛎、铅丹均为重镇安神之品。如国医大师张磊治疗因思虑过多,暗耗心血,以致心阴亏虚,虚火内生而不寐自拟眠安汤以滋补五脏阴液,清热安神。眠安汤为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而成,方中百合、炒酸枣仁、茯苓、小麦可宁心安神;生地黄、知母清热滋阴润燥,诸药合用共奏泻火安神之功[14]。

3.3.2 凉血止血

心主血脉,若心火亢盛,煎灼津液,迫血妄行,则致吐血、衄血等证,故清心勿忘凉血。如犀角地黄汤,方中皆为清热凉血之品,其中犀角苦咸,寒,入心经,有清心凉血之功。《本草经疏》曰:“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疽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耳。”重用生地黄,配伍芍药、牡丹皮既可清血分之热,又可活血以散瘀。对于火热亢盛之吐血,刘氏以泻心汤合四生丸主之,除用苦寒之大黄、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外,配伍生地黄、生荷叶、生柏叶以凉血止血,诸药配伍热除而血止[15]。

3.3.3 通利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可通过小肠导热下行。《本草图经》云:“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再如导赤散,方中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本草纲目》),因此,可上清心中之火,下导小肠之热。竹叶甘淡,寒,入心经,《本草正》云:“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生地黄,入心经,可泻小肠火,《汤液本草》曰:“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诸药配伍导热下行,通利小便使邪有所出路。

4 小结

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言:“五脏各有气化,即各有性情,有性情即有好恶。知其所恶,即知治之之法。”提示五脏特性不同,在临床治疗疾病的时候,应该根据每脏不同的特性偏好,顺其性,制其恶。“心恶热”,在生理上心本性热、通于夏、心阳为用,在病理上心所恶之热为自外侵袭或自内而发,并可在脏腑间传变,表现出一系列热证。临床提示热证可从心论治,根据辨证确立清心泻火、滋阴降火、温阳降火等治疗原则,把握用药法度,配伍宁心安神、凉血止血、清利小肠之品,顺其性,制其恶。综上所述,“心恶热”对指导热证的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苦寒心阳火热
苦寒也有芬芳
毛巾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观菊赏鹦有怀
咏棕树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火热”的水世界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
心若向阳
前桃后杏终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