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元汤对慢性胃炎(脾虚胃燥型)患者免疫功能、胃黏膜损伤情况及Hp转阴率的影响

2022-08-28万小刚张勋中

中医药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脾虚证候胃炎

万小刚,张勋中

(项城市中医院,河南 周口 466200)

慢性胃炎为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病,其发病率居消化系统疾病首位,多表现为胃胀、胃痛、反酸、消化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目前认为慢性胃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物理因素等有关。针对Hp 感染胃炎患者,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疗法,该疗法可调节胃肠酸碱环境,抑制Hp 生长,缓解胃部不适症状。但由于Hp 具有较强繁殖能力及活性,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仍无法达到满意效果[3-4]。近年来,中医学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脾胃为人体中州之土,一腑一脏互为表里,脾阳健则运化水谷,胃阴足则受纳腐熟,无论哪一方功能失调,必定影响另一方,导致脾胃同病,表现为瘦弱乏力、脘胀食少等脾虚证,舌红甚或干裂等胃燥证,即脾虚胃燥证[5]。故治疗应以健脾燥湿、滋阴濡胃为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张勋中老师运用力元汤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疏肝和胃、健脾益气之效,契合脾虚胃燥型慢性胃炎病机。基于此,本研究遵循随机对照原则,选取脾虚胃燥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力元汤治疗,分别从免疫功能、胃黏膜损伤等方面探讨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项城市中医院收治的142 例脾虚胃燥型慢性胃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按1∶1 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疾病类型及胃炎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本研究经项城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批号:xczyyll-2019-1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6]中的诊断标准。胃镜下可见以白为主的红白相间黏膜,部分黏膜血管显露,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伴有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7]中脾虚胃燥型诊断标准。主症:①胃脘灼痛,饭后加重,或早饱;②大便溏泄,或不爽。次症:①神疲乏力、纳呆;②手足心热;③口干喜凉饮。舌脉: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脉沉滑。主症符合2 项,次症符合1 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胃镜检查确诊;②经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显示Hp 阳性;③无精神类、沟通障碍疾病,依从性良好,能够配合完成相关检查、治疗;④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②伴恶性肿瘤;③既往消化系统手术史;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近期存在相关治疗史;⑥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⑦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⑧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四联疗法,即奥美拉唑(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004)20 mg/次,日2 次口服;枸橼酸铋钾(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422)0.3 g/次,日2 次口服;呋喃唑酮(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937)100 mg/次,日2 次口服;阿莫西林(中山市力恩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210)1.0 g/次,日2 次口服。萎缩性胃炎患者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等。治疗时间为2周。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力元汤治疗。组方:苍术12 g,白术12 g,茯苓12 g,当归12 g,赤芍12 g,乌药12 g,延胡索12 g,白及12 g,厚朴12 g,枳实12 g,紫苏梗12 g,甘草片6 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食滞者加陈皮、焦三仙;肝气犯胃者加香附、柴胡、郁金;寒盛者加干姜、桂枝;胃热甚者加蒲公英、黄芩、重楼;湿滞者加砂仁、藿香、草豆蔻;瘀血者加北刘寄奴、五灵脂;胃阴虚者加麦冬、沙参、石斛、玉竹。水煎取汁400 mL,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治疗时间为2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胃痛、胃胀、大便不畅、纳差等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相关标准将上述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 个等级,分别计0、3、6、9 分,总分为36 分,分值越高,患者临床症状越重。

1.6.2 Hp转阴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计算Hp转阴率。

Hp转阴率(%)=Hp转阴例数/总例数×100%

1.6.3 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中CD3+、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比值。

1.6.4 胃黏膜损伤指标比较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层血清,用HIT-91A 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PG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

1.6.5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呕吐、皮疹、腹痛、头晕和失眠等。

1.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拟定。临床治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5%,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显效:95% > 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70%>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8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下黏膜情况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均可见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部分黏膜可见鲜红色片状灶,顶部及部分胃壁可见糜烂灶,色泽潮红水肿。对照组治疗后可见胃窦黏膜稍充血水肿,近幽门处黏液增多,近幽门见少许片状糜烂灶,色泽淡红;观察组治疗后可见胃窦黏膜光滑,鲜红色条状糜烂灶较前明显减少,胃壁黏膜平坦,糜烂灶基本消失,色泽淡红。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下黏膜情况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37%)高于对照组(8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71 7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胃痛4.68±0.96 1.20±0.38a@4.89±0.89 1.41±0.44a胃胀4.73±0.88 1.89±0.43a@4.58±0.81 2.12±0.50a大便不畅4.07±0.92 0.97±0.26a@4.30±0.87 1.12±0.33a纳差5.01±0.79 1.39±0.44a@4.87±0.86 1.60±0.51a总分18.49±4.58 5.45±1.29a@18.64±5.17 6.25±1.43a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转阴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Hp 转阴患者为58 例,转阴率为81.69%(58/71),对照组Hp 转阴患者为46 例,转阴率为64.79%(46/71),经比较,观察组Hp 转阴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4,P=0.023)。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71 7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D3+(%)52.62±4.26 61.48±6.64a@51.17±4.71 58.07±5.93a CD4+(%)37.51±3.26 47.65±5.37a@37.13±3.08 45.22±5.92a CD8+(%)39.45±4.60 29.58±4.43a@38.21±4.27 32.04±4.98a CD4+/CD8+0.95±0.26 1.61±0.47a@0.98±0.21 1.41±0.40a

2.6 两组患者胃黏膜损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GⅠ、PGⅡ、PGR、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GⅠ、PGR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GⅡ、IL-8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损伤指标比较(± 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损伤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71 7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GⅠ(μg/L)33.02±9.65 60.02±11.63a@35.23±9.58 49.62±10.31a PGⅡ(μg/L)13.76±3.07 8.03±2.65a@13.35±2.61 10.12±2.19a PGR 2.40±0.42 7.12±0.93a@2.44±0.41 5.01±0.88a IL-8(ng/L)81.26±9.58 56.92±8.78a@83.47±8.75 60.47±7.92a

2.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胃痞”“胃脘痛”等范畴,脾虚胃燥为其常见证型,其中脾以阳气为本,脾旺则消化功能强健,脾虚则运化功能失衡,引发胀满。本病病位在胃,中焦脾胃失调,不能正常运转,胃燥气失和降,则见脘痞胀满、呃逆、反酸等,属胃燥标急之症[9-12],故治疗应以健脾燥湿、滋阴濡胃为主。

临床研究证实,慢性胃炎脾虚胃燥证患者胃黏膜萎缩程度、黏膜肠化程度与Hp 感染密切相关[13]。Hp 感染人体后,通过侵犯胃窦、胃黏膜上皮细胞等组织,释放尿素酶、蛋白酶、毒素等物质,诱导胃黏膜炎症损伤和免疫反应,使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化、增殖与凋亡紊乱。力元汤为张勋中老师治疗脾虚胃燥导致的胃痛、痞满、嘈杂等症的经典方药,方中白术、苍术、茯苓共为君药,其中白术性温,味苦,归胃、脾经,可利水燥湿、健脾补气;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肺、脾、肾经,可安神健脾、利水渗湿,增强白术功效;苍术性温,味辛、苦,归脾、胃经,可健脾燥湿。当归、赤芍、乌药、延胡索为臣药,其中当归性温,味甘、辛,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赤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可健脾和胃、补血养血;乌药性温味辛,归肺、脾、肾经,可止痛行气,散寒温肾;延胡索性温,味苦,归脾、肝、心经,可活血化瘀、止痛行气。白及、厚朴、枳实、紫苏梗为佐药,白及性微寒,味苦、甘、涩,归肝、肺、胃经,可消肿生肌、收敛止血;厚朴性温,味苦、辛,归胃、脾、大肠经,可下气除满、消痰燥湿、下气宽中、消食健胃;枳实性微寒,味辛、苦,归脾、胃经,可除痞化痰、消积破气;紫苏梗性微温,味辛、甘,归肺、脾、胃经,可宽胸利膈、理气宽中。甘草为使药,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滋阴濡胃、理气止痛之效。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对慢性胃炎(脾虚胃燥型)患者加用力元汤,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 清除率,且安全性高。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苍术中苍术内酯、苍术素、苍术酮具有抗炎作用[14]。白术可通过上调IL-2 水平,下调IL-6、IL-17 水平抑制炎症细胞分化,发挥抑制炎症浸润、减轻胃部损伤作用[15]。茯苓可抑制胃液分泌,且其有效成分茯苓醇提取液及三萜类成分具有预防胃溃疡的作用[16]。

慢性胃炎进程中常伴有胃肠激素分泌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并在神经-分泌-免疫网络调控下出现攻击因子和防护因子失调从而促使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生。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可作为反映胃黏膜免疫功能状态的指标。本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较高,CD8+水平较低,提示力元汤可改善慢性胃炎患者免疫功能。慢性胃炎状态下的胃损伤可能导致胃肠激素、胃酸以及胃黏膜黏液分泌紊乱,影响胃肠蠕动收缩,使胃黏膜血流减少,导致微循环灌注不足,防御机制减弱,从而损伤胃黏膜。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提示力元汤可减轻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损伤,这可能是由于力元汤可通过促使胃黏膜细胞增殖、分化,加速胃黏膜修复,提升胃黏膜屏障功能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可作为后续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在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力元汤治疗脾虚胃燥型慢性胃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Hp清除率,提高免疫功能,减轻胃黏膜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猜你喜欢

脾虚证候胃炎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中医观点:脾为什么重要 脾虚症状的自查与调理方法
“四问”慢性胃炎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