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2-12-06张海剑马红霞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叶鞘褐斑病病斑

张海剑 马红霞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河北 保定 071000)

玉米褐斑病是夏玉米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由于生产上主推品种(含黄早四血源)较为感病,免耕、秸秆还田等耕作制度的推广,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累积,7月中、下旬常出现连续降雨,温度较高,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该病原菌的侵入、增殖和扩散,使得该病发生期提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河北省夏玉米区同样受到玉米褐斑病的威胁,据调查,该病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定兴县、清苑区发生严重,7月底8月初,严重地块田间病株率达到100%,石家庄正定县和藁城区、衡水故城县、邯郸馆陶县等地区发生也较为严重,田间病株率普遍在10%~40%。

1 发病症状

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间均可发病。心叶期(6叶期至大喇叭口末期)发病,最初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针尖大褪绿黄色小斑点,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病斑常汇集在一起,在叶片上呈段状或条状分布,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片大面积枯黄坏死。成株期发病(抽雄开始至乳熟期),病斑多集中在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初期水浸状,不规则,后期病斑为红褐色到紫褐色,由小病斑连成不规则大斑,在叶鞘和叶片上均可形成由大量小型病斑连接形成的不连续分布的病斑带。

2 发生规律

病原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侵入玉米,在玉米组织内扩繁、增殖,完成侵染循环。

该病发生越早,造成的危害损失越大。心叶期发病,病斑在叶片上形成大面积黄绿条带,影响后期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积累,致使植株细弱,结实不良,对后期产量形成造成严重影响;抽雄开始至乳熟期发病,尤其是在茎秆上发病,影响较小,一般不会造成产量损失。

往年发生严重地块,由于秸秆还田,造成田间病原菌大量积累,发生严重;高温、高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繁殖,此时发病严重;种植密度过高,通风透光性差田块和低洼、潮湿、土壤瘠薄田块发病严重。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首先,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地力状况及玉米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高产田选择品种推荐密度上限,低产田选择密度下限。适度密植,提高田间通透性,降低田间温湿度;其次,在褐斑病的显症初期,应立即追肥或喷施叶面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自生麦苗,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第三,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或者采取轮作倒茬。

3.2 药剂防治。玉米褐斑病化学防治应采取提早、适度防治的策略,往年发生较重地块应在心叶期进行喷雾预防,有效的防治药剂有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三唑酮等。在人工接种褐斑病病原菌条件下进行的田间防治试验表明,采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在玉米心叶期进行茎叶喷雾,连喷2次,间隔7~10 d,对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猜你喜欢

叶鞘褐斑病病斑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采后柑橘褐斑病的研究进展
外源Mg2+对不同水稻品种苗期Cd2+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
2020年苹果褐斑病严重发病的原因与防控建议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球茎茴香储藏的关键技术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轻松治愈花斑癣
轻松治癒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