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治疗产后嗅觉丧失1例
2022-12-06江函真谢慧梁姣李莎
江函真 谢慧 梁姣 李莎
根据我国2017年《嗅觉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1]中描述,嗅觉丧失是指完全不能感知任何气味,由于此病的诊断方式繁杂且不统一,临床中仅有少部分患者得到治疗,在治疗中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应用为主,但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近年来自报嗅觉障碍的发病率有提高的倾向,且老年人发病居多,根据文献所载,其机制尚不明确,是耳鼻喉科临床的疑难杂症之一。滋介绍采用切脉针灸治疗产后嗅觉丧失1例,期望为日后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自2020年7月产子后,因感冒出现鼻塞、流涕症状,好转后嗅觉完全丧失,味觉部分丧失,因哺乳期,未予口服药物治疗,1周后待上述感冒症状好转后,嗅觉仍未恢复,患者未寻求治疗,半个月后嗅觉仍无变化。因“嗅觉完全丧失3月”于“华西医院”耳鼻喉科2020年10月13日初诊,行鼻窦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稍肿胀,鼻中隔轻微偏曲,嗅裂可见。予“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喷鼻二周,二周后嗅觉仍无反应来我院就诊:嗅觉完全丧失,味觉部分丧失,鼻通气可,无鼻塞、流涕、鼻出血,无头昏,无神经痛等症状,纳食欠佳,自觉乏力,夜间因要哺乳,睡眠一般,二便尚可。中医四诊见神清、精神可,舌质胖大,舌边有瘀点,舌尖暗红,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舌下脉络曲张,脉弦细。西医诊断为嗅觉丧失,中医诊断为失嗅症。
干预方法为普通针刺因为患者尚在哺乳期,拒绝口服任何药物。结合以上症状和中医四诊予补肾、升清阳,通鼻窍,佐以活血化瘀为治则。具体用针如下:背部平刺双侧肾俞、膈俞(平刺),头部平刺百会、四神聪,面部平刺印堂、上星、迎香(透刺上迎香)和直刺下关,手腕与手上的穴位为合谷,内关。腿部直刺双侧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穴,脚背平刺太冲穴。腹部上直刺中脘、下脘、关元、气海穴,于引气归元。董氏奇穴选用双腿的四花穴和三重穴。针刺一周5次,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
二诊(2020年10月27日):患者普通针刺2个疗程后,自觉偶可闻及糊味,自觉纳香,白日精神有好转。中医四诊见神清、精神可,舌质胖大,舌边有瘀点,舌尖红,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舌下脉络曲张,脉弦细。切诊:人迎脉、寸口脉、太溪脉皆弱,右侧关脉大,双侧太溪不稳。予切脉针灸治疗。选穴金针针刺双侧肾俞、左侧极泉、左侧胸四针(膺窗、膻中、乳根、天池),太溪、三阴交、四花穴、脐八针,于引气归元穴。利用银针针刺百会、四神聪、印堂、上星、迎香、双侧膈俞、三重、太冲穴,不行针。切脉针灸一周2次,4周一个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
三诊(2020年12月27日):患者切脉针灸2个疗程后,可闻及4种味道(可乐味、马桶臭味、糊味、香蕉味),但是自觉和健康时相比,味道有失真。继续根据脉象行切脉针灸治疗,一周2次,4周一个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同时自行嗅觉训练(多闻目前可分辨的味道。)
四诊(2021年3月1日):在切脉针刺过程中,患者自觉嗅觉慢慢恢复,现可闻及香水味(但分辨率欠佳,不可区分不同香水味道),可闻及绝大多数生活食材的味道,味道与记忆中的味道接近,仍自觉有区别,精神较前明显好转,继续予切脉针灸治疗。
五诊(2021年5月10日):现可区分部分香水,自觉进入瓶颈期,可闻及的味道变化不大。继续予切脉针灸治疗。
2 讨论
依据中医文献,嗅觉障碍属于“鼻聋”、“鼻不闻香臭”、“鼻中风”等范畴[2]。所谓“肺开窍于鼻”,认为嗅觉障碍与肺关系最为密切,其实不然,五脏六腑之为病皆可致嗅觉障碍。如《灵枢·脉度》所言:“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难经·四十难》所言:“心主嗅,故令鼻知香嗅矣。”《张氏医通·卷八》指出:“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不利而不闻香嗅。”《医述·卷十一》有言:“人有鼻病,不闻香臭者,病在大肠,气不上行,徒责肺无益也。”……综上所述,失嗅非一脏一腑之为病,当综合全身情况,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来看,正如《寿世保元·卷六》所言:“鼻者肺之候,时常和则吸饮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则鼻气不能宣调,清道壅塞,即为病也。”治疗上我们当调内治外并举,综合考虑,综合分析。
切脉针灸[3]是指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处以不同的施针方式,这种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有记载,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凡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俞云教授深入挖掘文献并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在19世纪80年代较为系统地提出切脉针灸在癌症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4-6]。谢慧教授再传于俞云教授的弟子彭桂原老师,并结合董氏奇穴、腹针的理论,将切脉针灸应用于耳鼻喉科的疑难杂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7-9]。
谢慧教授采用的切脉针灸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传统经穴治疗外联用腹针与董氏奇穴,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董氏奇穴[10-11]源于台湾董景昌先生家传针法,按照全息理论将人体划分为十十部分和上前胸、后背部分,其穴位的分布、排列、行针的手法与传统针法有明显不同,广泛用于痛症、疑难杂病及其他病症,疗效显著。腹针[12-13]由薄智云老师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理论开创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其特点是无痛、安全、简单、疗效明确,通过以神阙穴为中心,调理全身气血,可用于全身性疾病,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颇具疗效。谢慧教授有感于“整体观”、“天人相应”的理论,十分重视全息理论指导中医临床,董氏奇穴的针法处处强调全息理论的应用,故结合董氏奇穴用于临床,疗效增倍;又感于“脾胃一病,百病尤生”的理论,采用薄氏腹针重点理顺脾胃中焦,恢复中焦枢纽职能,为所患疾病的整个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例患者产后发病,且病程较长,产后本是气血亏虚,兼有血瘀之像,兼有病久之后情志内郁、饮食不香特点,又在哺乳期,拒服药物,故施针需要考虑的方面更多,前期单纯采用建中、补气血的普通针刺方法,疗效进展缓慢,结合患者三部脉(人迎、寸口、太溪)左右不对称,虚实有差异,采用切脉针灸理论指导,金针补:引气归元这一组穴位于任脉,包含有补气培元,调补充任,振奋阳气之功,夯实后天脾胃,调补先天气血,为整个治疗打下基础。太溪脉弱而不稳,说明肾脉不足,故以金针补肾俞、太溪、三阴交、阴陵泉,必要时可增加补肾三针、脐八针、四花组穴,达到滋肾水以通上窍的目的。寸脉不足为心气不足之像,心主嗅,顾护心气首当其冲,极泉配合胸四针既可调补心气,又可宽胸散结,疏散胸部抑郁之气。结合患者病情,采用三重、膈俞穴活血化瘀,太冲穴以泄肝经之郁结,透刺迎香至上迎香联合上星、百会穴以通鼻窍,复嗅觉,综合调理脏腑,畅通气血,最终患者收获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