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边境地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困境及援疆工作策略
2022-12-06孙璐璠姜红堃
孙璐璠,姜红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
2013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旨在规范医疗行为,全面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的执业素质和诊疗能力。所谓规范化培训,即希望住院医师入职培养统一标准,达到同质化。然而受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情况有很大差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内陆,幅员辽阔,边境线长,人口稀少,在住培建设和推进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边境地区。经过几年的建设,新疆已先后有30余家医院成为住培基地或住培协同单位。这些医院除少部分位于自治区核心区域或靠近临近省份,如省会乌鲁木齐市及周边的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市外,大多数分布在边境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讲,边境地区交通更不发达,人口密度更小,导致住培工作困难重重。本文对新疆边境地区住培工作困境进行梳理分析,并从援疆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1 新疆边境地区住培工作困境
住培是医学与教育的融合,主要对住院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培养过程依托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过程中,需要维护住培秩序、保证住培质量、把握住培方向、明确住培目标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学员努力学习训练,教师充分传授指导,职能部门积极督导配合,是住培工作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新疆由于地理、历史和人文等环境的特殊性,存在不少阻碍住培工作有效开展的因素,边境地区尤为如此。
1.1 医疗条件落后
新疆边境地区医疗条件落后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原因:新疆地域广阔,医疗资源分散,对边境地区辐射作用弱,缺医少药情况较为常见;经济欠发达,医院配套资源及诊疗设施缺乏,技术水平难以跟上新进展;医务人员数量少,且总体学历偏低,能力不足,思想落后,效率低下;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理念的影响,当地百姓对个人健康不重视,不防病不就医。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新疆边境地区病例和病种长期处于数量不足的状态,进一步限制了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的提升,导致“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过分依赖向乌鲁木齐或外省转诊,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削弱了边境地区医疗机构的影响力。
1.2 教学力量薄弱
过去的医疗工作只是简单的学习—实践的过程,医生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治病救人,看病是自己唯一的职业责任,不懂如何传授知识经验,也不懂如何变成具有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的“双师”。许多医生从未接受过教学方面的培训,教学能力相对较低[1],教学理念和方法需要更新,甚至语言表达基本功都需要磨炼和提升。住培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培训机会逐渐增多,但培训地点多在省外或乌鲁木齐市,边境地区医务工作者参与不便。
住培基地的建立和运作不仅需要抓师资软实力,更要保障基础硬实力,因此,教学相关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制约住培工作的一大因素。住培所需的教室、技能培训中心、宿舍、图书馆等用地短缺,教学模拟设备缺乏,把所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也是边境地区住培基地面临的挑战。
1.3 医学人才缺口大
按照国家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培管理要求,除已经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人员和专门报考助理全科医师的人员外,凡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报考参加住培的人员必须为高等院校临床类、口腔类、中医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新疆有限的教育资源和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得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在国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报考外省市高水平医学本科院校竞争力弱、录取率低。本地区虽有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等可以培养满足住培报名基本要求的医学毕业生,但由于外省优秀学生很少主动选择新疆地区的医学院校,这些院校的生源仍以新疆本地高中毕业生为主,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也较东部地区低数十分甚至上百分,这意味着将来参加住培的学员在学生时期就已经处于劣势。
国内医学院校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医院或距离家乡较近的医院参加住培,新疆地区的住培学员也主要是本地医学毕业生,人数有限,且通常选择到乌鲁木齐及周围核心城市的医院参加住培,不愿意选择边境地区。新疆边境地区本来就人口稀少,能考取医学院校并顺利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参加住培和就业的人数更少,这是新疆边境地区开展住培工作的一大难题。
1.4 职能部门管理水平低
过去很多医院并没有成体系成规模的医学教育模式,不少医院在成为住培机构后仅依托原有的科教管理部门,通过扩大工作范围来保证住培工作的开展[2]。住培工作涉及的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还包括技能训练和人文教育内容,因此对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原来有一些非临床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员从事住培管理工作,势必造成很多沟通上的障碍。住培职能部门除要切实传达住培条款、常规管理住培师资和学员外,关键还要充分发挥对教学活动的监督作用,对各个专业基地的基本教学工作紧抓不放,并充分调动机构内的有利资源优化住培过程。如果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解读和落实各种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文件政策,不懂得如何在住培工作中将医疗、教育和管理融会贯通,那么住培机构的整体工作方向就可能出现严重错误,导致整体培训质量不高。
2 援疆行动中对住培工作的帮扶策略
2.1 培养定向医学生
医学生培养是解决医疗人才不足问题的根本手段。援疆地区的医学院校可以为新疆考生敞开大门,适当降低门槛,为新疆尤其是边境地区高中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医学教育机会。一些援疆医疗队本身就出自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更方便达成招生合作,为受援地及受援医院专门扩大招生或定向培养医学人才[3]。医学生入学时可与地方政府和培养高校签署三方合同,部分免费或完全免费完成全日制本科医学教育,毕业后回到家乡医院免试参加住培,同时当地医院为其提供住培保障,最终解决医疗人才和住培学员不足的双重问题。
定向医学生培养虽然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既定周期,但目前已在一些边境地区初见成效,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进入各类住培基地接受继续教育,缓解了新疆边境地区医疗人才不足的压力,逐步提升了当地医疗队伍的整体实力。预计未来几年,医疗人员逐渐更新换代,一批批接受过优质医学教育的人才充实到住培队伍,甚至成长为优秀带教师资,成为住培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当然,部分医学生毕业后出现了违约情况,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联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于接受定向培养的医学生严格限制其毕业后的就业地点,避免人才流失。
2.2 引进医疗、教育、管理类援疆人才
医疗援疆在过去10年发挥了很大作用。医疗援疆专家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地区影响力,增加了门急诊量和住院病人数,也引进不少新的技术方法,同时还引入了复杂、疑难、少见病例供学员学习,逐步提升了医院的总体实力,改善了当地的就医环境[4]。近些年,一些援疆干部在结束援建工作后经常性地返回受援地进行医学新进展讲学,还有一些援疆干部直接将工作调到受援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才不足问题。
然而,医疗援疆的根本目的在于由“输血”到“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近些年,“组团式”医疗援疆为新疆各地区医院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帮扶作用,其中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援疆队伍因为有更好的教学背景、更强的教学能力、更实际的教学方法,能为住培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5]。部分受援单位针对“组团式”医疗援疆人才实行导师制管理,明确帮带对象,提升本院住培带教师资的业务素质,并对其带教过程给予评价和指导。同时,援疆专家也参与教学查房、小讲课、病例讨论等住培基本工作,给学员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传授更多临床经验,并带领学员学习科研方法,进行科研实践[6]。
当然,一些“组团式”援疆输送的医疗人才平时可能只参与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住培管理不熟悉。因此,懂得住培管理的援疆人才也是目前新疆边境地区的迫切需要。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多以柔性援疆形式短期参与援疆工作,针对性地解决当地急需处理的问题。临床科室住培管理人员和有临床工作背景的职能科室管理人员或许是最佳人选,他们具备医疗、教学和管理能力,既能从医疗教育角度进行分析指导,也能利用自身经历帮助受援地住培管理者明确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还可以利用人际网络搭建双方长期沟通的桥梁。
2.3 为新疆地区住院医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进修是毕业后再教育的重要方式。为弥补医学院校教育的不足,及时学习新的诊治理念和方法,新疆边境地区医院应积极选派本院医师外出进修学习。通常,援疆单位由于有长期合作关系,更了解受援单位的工作需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进修内容包括提升业务水平、参与教学活动、接受住培管理方面的培训等。受援单位的进修医师应积极主动融入进修单位,勤学好问,多听多练,把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此外,毕业后再教育还体现在学历提升方面。援疆医院如果附属于医学院校,还可以为受援单位医师提供研究生同等学力学习机会,帮助其提高业务水平,增强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从而在住培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员的科研素养。目前,新疆边境地区一些住培师资已经获得了进修帮扶,但是鉴于不少人员年龄大、精力有限,加之在单位属于业务骨干,难以脱产投入学业中。因此,学历提升帮扶政策未来可以适当向年轻住培师资倾斜。
2.4 利用远程数据资源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会议、工作、学习,优质资源逐步得以共享。援疆单位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将可视化的优质住培资源共享给受援单位。这些资源可以是对住培学员的入科培训、业务讲座、疑难病例讨论等常规内容,也可以是对不同层次师资的医疗技术和教学能力培训,甚至还可以是专门针对住培职能部门和专业基地管理人员的经验交流。这样可以使没有时间外出学习的学员、教师和管理者得到同质化培训,拓宽视野,打开思路,提升业务素质。同时,这种援疆方式可以扩大支援影响力,加强双方的互动和联系,有针对性地为受援单位的住培工作补短板、指方向、抢时效。
2.5 凝聚经济力量,改善住培硬件条件,提高住培师生的待遇
新疆经济较为落后,国家已经倾向性地增加财政支出,提供住培补助,尤其是急需的全科、儿科等培养方向。自治区和地方政府也不同程度地给予补助,以提升住培学员的待遇。然而,这些补助只是雪中送炭,达不到锦上添花的目的。住培工作的运行所需要的资金远不是这些补助所能负担的,援疆省份通过当地财政给予支援非常必要。目前,国家派出多个省份的医疗队伍分赴新疆不同地区,分担当地的财政压力。一些援疆资金用于新建或改造教学楼,建设能够满足受援地需要的技能培训中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站和学员公寓,购买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书籍,改善了住培基地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在住培开展期间,为激发师资的教学积极性,应提高其薪酬待遇,尤其是同时承担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对学员的补助也应与其承担的工作量呈正比,给予一定的工资绩效或补贴。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提供的住培经费与师生的预期仍有一定差距,住培基地所属医院填补缺口也有困难。所以如果受援地确实难以保证相应待遇,援疆资金也可以向这方面倾斜,因为待遇的提升也有助于吸引疆外师生,增加医疗人才储备。
3 前景展望
新疆边境地区住培工作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如果当地政府及医院加强重视,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加之医疗、教育和管理多角度援疆政策的实施和援疆人员的鼎力支助,相信可以逐渐化解不利因素,扭转不良局面,书写祖国西北部边境地区医学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