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2-12-06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专业课思政

王 希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甘肃 定西 743000)

近年来,学术界在课程思政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问题基本达成共识,党中央也下发文件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具体安排,这对落实课程思政育人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师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专业课为依托,以课程育人为重点,促进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形成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模式,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教知识又要育新人,在为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效解决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现状间的矛盾,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提升其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才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1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1 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居于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及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对引领社会发展、维系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变革具有重要作用。主流意识形态不会在学生头脑中自发形成,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才会使其产生正确的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而形成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依然面临着尖锐斗争,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思想问题,甚至产生过激行为,酿成严重后果。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课程教学方向,不仅要教育学生牢牢掌握专业知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还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1.2 推进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关键举措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协同育人作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一些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文献中对此都有所体现,这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和力量、形成思政课和专业课育人合力提供了有力指导。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曾经确存思政课和专业课育人相脱离的现象,两者没有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弱化了思政育人的效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和专业课育人“两张皮”问题被有效解决,专业课思政育人的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擅长做思政工作的专业课教师,把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生涯、思想困惑、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和思想问题相结合,做到了优势互补、协作融合,专业课教师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贯通思政育人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对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增强思政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1.3 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需要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它包含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的立身之本,是个体成才的关键因素;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政治方面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思想行为特点和各种潜能的总和,包括政治知识、政治心理及政治行为等;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道德教育而形成的品质,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但也有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成了反面教材,如一些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且认为专业课与思政工作毫无关联,对课程思政未深入思考,导致育人效果不佳;一些专业课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师生关系不和谐,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泄负面情绪,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一些专业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对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专业课思政育人作用十分重要。

2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

《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1]。这意味着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当前,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广大专业课教师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但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国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不了解,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思路不清,采用的方法简单,达不到课程思政育人要求。首先,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教师习惯性认为自己只是“智育”的角色,而忽视了“德育”角色,没有把立德树人当作首要任务来完成。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课教师在专业领域辛勤耕耘,并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但他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上认识不清,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不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强,现实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如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等存在困惑,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先进教学理念,对课程思政内涵及其开展的必要性认识不深,虽然也在开展课程思政,但教学目标不明确、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教学载体落后,行动决策常常依附于外在要求,容易流于形式。最后,课程思政研究力度不足,课程思政融合多学科理论,只有教师协同研究、相互借鉴,才能掌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及规律,进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学术界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来看,思政课教师大多侧重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专业课教师更倾向于开展课程思政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性研究,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推进课程思政的研究进程,取得更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2 课程思政育人优势体现不充分

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在课程思政育人的时间、人员数量及方式方法上有其相对优势。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庞大,专业课占比较高,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次数较多,因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大。首先,专业课教师可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优势。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与实践实训环节,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采取隐性渗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其次,专业课教师可发挥课程结构的优势。受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数量、课程性质及课程设置等的限制,思政课往往是若干专业的几个班级在一起上课,导致难以照顾全部学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在课程知识传授方面,思政课更偏重理论传授,而实践锻炼相对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但专业课教学与此不同,小班化教学师生更容易沟通交流,实践锻炼及实训实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专业课教师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能否获得学生信任的关键,拥有献身科学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在教师示范引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自然也能得到提升。虽然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有诸多优势,但高校长期以来对这些优势的重视和关注度远远不够,缺乏引导、鼓励和推广的有效机制,导致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

2.3 课程思政育人制度急需完善

制度与规则为基础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及其规范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制度,它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对建立良好教学秩序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完善、不合理的制度及有制度却不执行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力,不利于教师自我提升。近年来,随着各高校逐渐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作用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并积极出台了相应制度和规则,保障了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存在制度未落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在高校不健全、不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中得到体现,若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造成影响。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已普遍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标准,现行的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突出对专业课教师知识基础、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的明确要求,但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衡量缺少可行、易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完全割裂,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时间和精力投入等方面的衡量偏失,导致其在精力投入、时间分配等方面出现选择性缺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重量轻质”是课程思政评价方面常见的现象,目前大部分评价标准对课程思政有“量”的明确要求,尽管课程思政的“质”也非常重要,但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各专业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的复杂性,但当前的评价机制对这些影响因素关注并不充分,对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环境、育人实效缺乏足够的了解,未能给教师在育人目标、能力特长方面留出应有的成长空间[2],整齐划一的硬性要求不仅降低了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精神。

3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高校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针对现实中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育人优势体现不充分及育人制度急需完善等问题,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其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3.1 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其责任自觉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是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把课程思政目标、内容及要求贯彻落实到课程教学各环节。当前,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推动专业课教师自觉参与思政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专业课教师要意识到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着力提升课程建设的政治高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结合,与思政课教师一起推进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另一方面,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意识。与思政课教师要求一致,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条主线进行人才培养,保证育人不偏离正确方向。每位教师都要自觉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去看待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自觉担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计、内容选择、课堂互动、师生交往、教学评估等具体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以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 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素养及教学能力

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素养及其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专业课教师都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好基础。首先,提升思政理论素养。可充分利用单位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教职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学习、党组织集中学习、网络学习等渠道,创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载体,构建奖惩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工学习思政理论的内生动力;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特长,通过举办理论培训会、经验分享会、集体备课会等,引导专业课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思政理论,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理论素养。其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训。把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使其掌握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最后,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课堂教学水平是课程思政育人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认真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专业课教师要选用高水平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时机和切入点,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创新教学方式及风格,通过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法,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3.3 完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各类制度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全与之相关的各类制度机制,促使其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高校应加强相关设计,统筹规划,依据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制定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基本制度,为各教学单位及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指明方向。制度实施成效关键在于落实,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类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推进制度落实的各类机制,而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针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绩效评价机制、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竞争激励机制、育人要素间的互通互联机制等,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制度机制,以发挥制度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首先,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整合党、群、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教育力量及相关教育资源,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统筹、协调、引领和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课教师明确角色定位,发挥自身引领示范作用。其次,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各类制度。包括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联系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培训制度、课程思政教学督查制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制度、课程思政育人奖惩激励制度等,为专业课教师履行课程思政育人使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最后,完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评估机制,坚持实事求是、系统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采取特定评估方法,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要素及其影响进行价值评估,专业课教师及时反馈评估结果,通过反馈及调控,避免出现专业课思政育人成效不佳的情况。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专业课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