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方案探讨

2022-12-06金奂亨李静

商展经济 2022年21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京津冀协同

金奂亨 李静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 北京 101601)

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优化科技人才平台的建立,以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的建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依靠科技人才驱动其动能和效能。虽然京津冀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已经上升到区域战略的高度,但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的建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旨在挖掘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同时通过国内外标杆分析和参考,提出适合京津冀实际情况的区域化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方案设计。

1 项目背景

1.1 政策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和“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发展时期”,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源服务效能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吸引国际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方式引进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是时代的需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的正式出台,是第一个都市圈跨区域经济合作的人才规划,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第一个人才专项规划。明确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为出发点,以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改革及政策联合创新为主线,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为重大发展任务、大力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的总体思路。

1.2 经济机遇

《规划》提出了13项重点工程及人才计划,具体有:京津冀人才互联工程、京津冀人才服务定制工程、高技能人才联合体工程、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工程,明确了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强化了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预计到2030年,京津冀都市圈人才结构配置将更加合理,人才资源市场也将更加统一规范,各种服务民生的公共服务高效均衡,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1.3 社会机遇

“十四五”规划期间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目标是带动北京中心城区非紧密性的行政功能,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钥匙,雄安新区的定位意味着它未来具备创新引领作用,在科技人才发展上具有助推动作用。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步,赋予雄安新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示范区”使命,支持新区争取国家各类优质创新资源,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深度融合区;实施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工程。

1.4 技术机遇

目前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生长期,从我国整体经济到省市级地方经济,都将要经历向中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转型,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未来科技人才要引领科技创新向前发展。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客户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数字化领域的竞争优势。

1.5 挑战分析

从京津冀的产业背景来看,还未形成相互依存的链条,科技人才协同的深度合作不够,人才交流平台虽具有一定数量,但落地和实施效能不高。北京需要积极发挥创新极效应,以创新为引擎,通过激励性机制体制创新,带动三地共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协作不足,关联性不高,还存在断链和缺链的问题,京津两市,占工业产值半数以上的行业有大幅度重合。而河北仅作为北京低端产业链外移的目标地而存在,以链主为主导的、创新为驱动的上下游联动配套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部分地区狭隘的地方主义本土意识阻碍了全局化的产业布局,舍不得短期利益,造成长远规划不足。从科技创新要素资本的统一和规模化来看,尚无针对三地项目的专项基金和科技成果就近转化市场,创新要素的活跃性不够,流动性不强,人才吸引力度不均衡。从现实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山东等地都成为北京科研产品落地区域,在招商引智方面有着强劲吸引力,而地理位置较近的天津和河北,反而在作为成果孵化基地方面没有优势,资源链接的主动性不强,使得该区域的创新资源成为其他经济区域的要素输入。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配套来看,北京具有绝对优势,也是国际性人才高地和研发高地,而河北则是人才投资洼地,产业配套和人才配套资源均不够充分。这种创新要素的天然不均衡,更加阻滞了科技人才的交流和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三地均需充分均衡引入和产业发展适配的企业家、投资家及高级科技人才等。

2 现状和问题

2.1 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人才问题受到关注。一是有国家设置人才交流中心和配套机制,二是发挥大型中介机构发挥作用如智联、BOSS直聘、前程无忧和科锐国际等,三是企事业单位设置人才资源发展计划,人才的引进、培养、交流、留用都离不开人才生态环境,包括但不限于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居住环境等配套因素。

2.2 科技人才一体化主要效果

产业转移协作取得明显进展,但短板依然明显。产业协同水平不断提升,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11—2018年从57万降至-17万,2019年缩窄至-1万,2017之所以2019年连续3年为负,2016—201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终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7—2020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7.3%、7.1%、6.3%、6.0%,持续下降,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续攀升,到20年流出比例有所下降,分别达9.6%、9.9%、10.2%、5.9%,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3%、-2.7%、-3.9%,直至2020年人才流出放缓,净流出才转为正值。数据统计,天津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一个城市,不断引进智能制造业项目落户天津,天津也成为北京人才流入流出第一目标城市。

2.3 科技人才一体化面临问题

科技人才分布极不均衡。目前京津冀三地最顶尖的两院院士人才比例为88.5∶8.0∶3.5,R&D人员北京占比为58.7%、研究生人口北京占比为73.1%,数据显示,北京在高端人才方面占有优势,河北天津在实用型、管理型人才方面占优,尤其是普通型技能人才河北占有优势,不过三地的人才差距仍在扩大。目前京津冀各方面发展水平不均衡,差异性较大,北京的地位不可撼动,北京在研发、科技方面的投入尤为明显,在生产方面转向津、冀。津、冀政府创新投入较低,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北京虹吸效应强劲。

3 海内外标杆研究

关于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国外来看如美国的华盛顿DC都市圈、硅谷都市圈等,国内来看如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这些区域都建立了创新要素供给和流动机制,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较为活跃的地区。

3.1 华盛顿DC都市圈的科技人才创新一体化

从西方城市的历史发展来看,城市群一体化的形成大体也是从中心城区开始发展,人才和产业发展要素开始聚集在中心城区,随着中心城市的膨胀,城市边缘逐步形成卫星城市,开始兴起新兴产业,同时教育、文化、休闲等配套也逐步发展起来。创新要素市场形成了一体化的城市群。

以华盛顿DC经济区为例,面积177平方公里的华盛顿,人口超过70万,是美国最富裕的城市,人均GDP接近17万美元,位居全美第一。广义上的华盛顿则包括华盛顿特区及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的部分。100英里范围内人口约为960万,是美国第五大都市区。联邦政府在该区域也有明确的规划,包括禁止该市发展工业,仅作为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城市来打造,因此华盛顿DC大公司数量不多。

而特区之外的都市区借助首都政治、法律、金融科技服务、商务、中介等资源,以及特区及周边郡县的优质大学,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在周边弗吉尼亚北部、马里兰近郊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科技和信息技术中心,使得华盛顿整个都市群的功能做了延伸,不仅作为政治中心,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商务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弗吉尼亚北部66号高速公路沿线的费尔法克斯、阿灵顿、福尔斯彻奇三个县,主要发展信息技术、系统集成与设计、空间科技等占地面积小但附加值极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总结华盛顿DC-马里兰-弗吉尼亚都市群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其中国际一流的专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其中起到了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的作用,而DC特区则在科技转化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要素支持。

3.2 硅谷的科技人才创新一体化

硅谷的科创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的不同定位和协同为创新体系提供保障和支持;二是高等教育机构输送人才与技术,形成创新的新鲜血液。这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创新源;三是风险投资体系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风险资本和科技金融服务还催生了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这些人才和创业基金在湾区的集聚,大幅提升了创业成功率。

3.3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创新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一体化呈现可喜态势。任泽平博士研究结果表明大湾区连续五年人才保持流入第一名,人才流动趋势是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政府不断强化人才孵化、人才吸引、人才培育等整个人才生态建设工作,为各类人才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活环境,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

4 标杆总结

(1)粤港澳大湾区是由深圳带动创新研发和范围,利用东莞等地的土地、技术人才相关优势要素,以湾区海港为交通要素,形成半导体、电子产业链分工合作和物流体系。这种既分工又协同的区域创新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了各城市的创新禀赋,有利于通过优势互补提升创新竞争力及创新效率。在发达国家区域创新体系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市场驱动的自然优势分工促进,也有区域地方政府、科技和产业部门的积极推动。

(2)区域一体化使得内部创新要素流动且深度融合。在区域的创新功能分工格局中,由区域内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紧密联动形成的创新网络,通过技术、经济等多元协作关系融为一体,打造创新成果。如坐落于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其科研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不但促进了硅谷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湾区都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体化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融合,也有利于创新成果在区域内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

(3)科技创新平台重视人才要素,给予科技人才全面的服务和保障。在区域科技人才要素流动方面,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海外人才落户大湾区,推动税收优惠科研经费给与资助,妥善解决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为科技人才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5 结语

随着实践深化和时间推进,京津冀协同在体制机制上、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增长动力上的深度约束逐步显露。分析其核心根源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产业集聚与科技人才集聚之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不仅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影响产业链集聚程度,产业链集聚亦会促动科技人才集聚。因此,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应与产业链生态系统高度契合,从政府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三个关键因素来影响,以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为出发点,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发展路径。

5.1 以政府规划为区域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完善制度环境

(1)加强顶层区域设计和要素配置。政府要重点研究适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产业链条,找准产融互补的契合点,并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强制两种方式,建立协调机制、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改革和完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才流动机制,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平台交流迭代升级,有效实现产才融合的乘数效应与良性循环。

(2)加快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设立重点产业、重大创业、科技创新共享机制,使创新参与者在科技项目孵化-培育-产业化的链条上有合理化的收益。搭建区域性科技资源服务共享平台,培养区域性知识产权服务中介,建设人才队伍。

5.2 发挥产学研各主体的作用,优化耦合一体化科技人才平台

(1)壮大产业链完整的企业。一是对本地产业链完整的企业,引导企业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大力支持龙头企业设立人才研发机构和交流机制,激发企业主体活力;二是引导企业建立各类人才的自我开发体系,有计划、有效率地在企业内部选拔有发展潜力的各类、各层次人才,实施企业人才开发计划,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开发理念,进而提升企业人才开发的主动投入意识。

(2)以高校合作为支撑,夯实人才基础。充分利用北京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建立京津冀高校人才平台建设联盟,平台设在在京津冀高等院校、高层级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中,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实现人才链中的自主培养和开发,有效支撑人才平台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京津冀协同
人力资源会计视阈下激发河北省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薪酬体系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