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不合时宜”的自由向往者

2022-12-05海边的西塞罗

青年文摘 2022年17期
关键词:埃利亚公爵束缚

海边的西塞罗

天才音乐家莫扎特,1756 年出生,从6 岁开始作曲,到35 岁去世,一生一共写出了600 多部优美的音乐。而且据说他的手稿非常干净,几乎没有涂改,可见其创作流畅,一气呵成。

但在才华之外,同样令人敬仰的,是他的勇气。

在莫扎特死的时候,他的全部现金加起来只有193 个佛洛林(一种银币),欠别人的债务却有918 个佛洛林。是什么把他逼得如此穷困呢?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在《莫扎特的成败》一书中给了莫扎特的死因一个解释——概括地说,莫扎特死于一个时代。

在音乐界,莫扎特是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虽然也有伟大的作曲家,比如巴赫,但他的作品往往是高度同质化的。如果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挑出两段来欣赏,很难听出两者之间情绪上的差别。但在莫扎特之后,古典音乐似乎突然摆脱了某种束缚,变得活泼、风格鲜明、充满情绪。比如,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要表现什么,是非常明确的。从巴赫到贝多芬,欧洲音乐家突然敢于表达自我,获得了创作的自由。

那么,是巴赫的才华不及贝多芬吗?不是的,巴赫没写出这种音乐,是被生活逼的。

埃利亚斯将艺术家分为两类,一种是工匠艺术家,比如,音乐界的巴赫、海顿,美术界的达·芬奇、拉斐尔,他们往往有着特定的主顾——一般是大贵族,贵族们付钱供养这些艺术工匠,让他们不愁吃喝地创作。但缺点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是极端受限制的。因为即便这些贵族懂艺术,其审美口味也非常单一。所以巴赫、海顿的作品终其一生都没有冲脱某个框架——工匠的体制保护了他们,但也成为束缚他们的牢笼。

而到了贝多芬的时代,由于欧洲市民阶层的崛起,越来越有钱的欧洲民众也开始听音乐,面向民众的音乐市场开始繁盛。而这个市场是活泼、多样的,所以贝多芬等人尽可以施展他们的才华,随心所欲地创作。

市场的成熟给了贝多芬这样的作曲家足够的底气。有一个段子讲,贝多芬有一次跟一位公爵闹翻了,直接写绝交信说:“公爵,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是靠我自己,而您之所以是公爵是因为您偶然的出身,公爵多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同样的话,早出生几十年的巴赫是绝对不敢说的。他给贵族们当了一辈子宫廷乐师,创作什么曲子大多是听贵族老爷的安排。

所以,是什么让贝多芬的才华与人格冲破了巴赫式的束缚?是市场,是人民。埃利亚斯给这个变革起了一个名字:艺术的民主化。有什么样具备购买力的受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产品,当有品位又有更多思想的新兴中产阶级取代贵族老爷成为音乐家们的主要主顾时,伟大的音乐大革命时代的大幕终于徐徐开启。

而莫扎特的不幸之处在于,他刚好活在了这个“坎儿”上。作为一个天才,莫扎特感受到了自己的才华在旧体制内受到束缚——他年輕时供职于故乡萨尔茨堡大主教麾下,这位大主教对莫扎特的创作施加了很多限制,比如,写主教爱听的室内乐和餐桌音乐。莫扎特感觉这种生活束缚了自己的才华,于是决定外出闯荡。他在1777 年8 月递交了辞呈,主教当即同意了他的辞职报告,还把同时供职于萨尔茨堡教廷的莫扎特的父亲炒了。意思很明白——翅膀硬了是吧?行,我看看你离了我给你发的工资,你能活几天。

猜你喜欢

埃利亚公爵束缚
拴牢
“埃利亚松式”的启示
自由博弈
大度也是一种美德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实投影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
离奇的绑架案
摆脱束缚 声控搞定一切
蛋壳里出来的奶奶
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