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体视角下数学作业的设计

2022-12-05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6期
关键词:运算教材作业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小学 周 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但要落实这“三会”目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关键。作业是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反馈、拓展等功能,实际设计时可结合数学新课标、教材及学情,在单元整体的视角下进行,教师要厘清教材脉络,看清全局,形成量少质高的作业样态,切实让作业减负增效。

在单元整体备课时,笔者将作业设计作为单元整体设计中的一环,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分析单元教材,把握单元目标

教师首先要厘清单元脉络,了解本单元知识的前延和后续,把握单元目标和重难点,梳理其中蕴含的数学关键能力,设计相应的作业。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经理解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和乘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前期经验积累的。同时,这部分内容也适用于后续五年级的小数、分数的简便运算。

关于“运算律”这一单元,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结合律,再教学分配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材由易到难,通过迁移,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看出内容间的关联,看出其中的结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打通知识间的联系,将原本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意识和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规律探究的第一课时,承担了“教结构”的任务。它是规律性知识学习的起点内容,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引发猜想—验证猜想—归纳结论—拓展延伸”的规律探究逻辑结构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基本的规律性学习的结构和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形成初步探究规律性知识的能力和意识;后面的内容就属于“用结构”的过程。学生用之前学到的方法,可自主展开探究和应用。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有挑战性的探究性作业:“只有加法有运算律吗?你还能提出怎样的猜想?你会验证吗?”“只有乘法有分配律吗?你还能提出怎样的猜想?你会验证吗?”“只有除法才有‘除法的性质’吗?你还能提出怎样的猜想?你会验证吗?”通过布置这样的类比猜想型探究作业,使课堂教学不断向横向延伸,从而拓宽学生的研究视角。

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梳理、探究、拓展型作业,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网。

二、把握课时目标,分析学生学情

教师可以通过厘清每一课时的目标、重难点,梳理学生的学习生长点,以此来确定相应的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可以利用教材和配套练习中的习题,有的可以直接使用,有的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编和重组,以发挥作业的反馈作用。仍以“运算律”单元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设计为例(见表1)。

表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业设计

把握课时目标,分析学生学情,设置分层练习,同时将本单元要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符号意识、探究推理意识、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转变成基础题和挑战题,使学生在每日的练习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三、丰富作业类型,指向思维发展

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下设计作业,可以减少机械重复的操练,增加关注思维发展的练习,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既巩固知识,又发展能力。

(一)“画数学”,让思维“看得见”

写一写,画一画,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把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1.“画过程”,让关键要素显出来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学生需要掌握用线段图和示意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地画下来,第二课时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长方形除了宽不变,长减少,还可能有哪些变化情况?只能一条边变化吗?两条边同时变化又会有哪些情况?画出示意图,自编题目并解答。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觉到长、宽变化给图形带来的影响,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

2.“画导图”,让单元知识串起来

学完每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式图表的形式,梳理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说数学”,让思维“听得见”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说数学”能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学会表达。

1.“说过程”,加深知识内化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0 以内进位加法”的相关知识时,学生需要掌握拆分凑十的方法,由于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说一说”的作业。如“你是怎么计算9+8 的?”“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拆分方法吗?”“哪种方法更简单?说给家长听一听。”再如,四年级学习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作业“你是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呢?请你说一说计算过程”。

2.“说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完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回家“花式”背一背乘法口诀:正着背、倒着背、打乱背等;四年级学完运算律后,让学生每天回家背一背所有运算律的字母表达和文字表达;五年级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背一背各类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说挑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材的练习设计中常有思考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有意愿的学生提前思考,并录制成解说小视频,与同学们分享、讨论。学生解说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提升的过程。

(三)“做数学”,让学习更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慧的火花闪耀在学生的指尖。”动手“做数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提高学习兴趣。

1.基于教材型的实践探究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设计购物的作业;教学“认识时间”后,教师可以设计制作钟表的作业;教学“认识图形”后,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拼图作业、折纸活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后,教师可以布置玩一玩“猜数”小游戏;教学“分米和毫米”“千克和克”后,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小调查……基于教材内容的小游戏、小魔术、小实验、小调查,有利于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升动手能力。

2.基于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

一年级学习完“认识图形”后,教师可以将音乐课上的打节奏与数学课的“找规律接着画”互相整合,引导学生跟着节奏找规律或自编节奏找规律;二年级学习完“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和美术课画图案互相整合,引导学生画相同图案写乘法算式;三年级学习完“平移和旋转”后,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劳动课的做风车互相整合……学科融合的实践性作业,让作业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协调,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基于生活型的实践探究

“超市促销中的秘密”“电饭煲预约小诀窍”“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滴水在述说”“我家的面积”“我家的水电支出”等,基于生活实际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着运用所学知识“做事”,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单元整体视角下进行的作业设计,能帮助教师厘清教材脉络,看清全局,删减原有的重复性作业,增补探究性作业,丰富作业形式,形成量少、质高的作业样态,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作业的综合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运算教材作业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有趣的运算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