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启思,着眼学生数学学习力生长
2022-12-05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袁蕴闻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袁蕴闻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张 霞
陶行知教育思想导向下的数学学力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指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力,是教学生“学一生有用的数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经历、体验、掌握、反思、创造后形成的学习力,才是真正积淀得到的学习能力,是能伴随学生一生的素养,也是学生未来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学生学习力的生长必定扎根于数学课堂中,学习力不会自然萌芽,教师的“教”起着关键性作用。实现这一主张,让学习力在数学课堂中落地生根,离不开教师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去理解、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变“排斥”为“亲近”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可见数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新课标倡导一线教师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来协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体验、掌握、反思和创造。教师在课堂伊始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从亲身经历的视角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乃至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情境导入赋予原本科学系统的数学知识一些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融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4 时记时法”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大家喜爱的动物朋友——喜羊羊和懒羊羊,约好7 时到森林里玩,他们都在7 时到了森林,可是都没有见到对方,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想到一天里有两个7时,喜羊羊是上午7 时到的,而懒羊羊是晚上7 时到的。生活中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常使用更加科学的24 时记时法。这一问题的提出,有效吸引了学生对24 时记时法这一知识点的注意,他们迫不及待地去探索这种记时法是如何表示时间的。由此可见,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状态迎接后续学习,同时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是以实际生活需求为依托的。教师从展现“生活化”情境导入,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学生“乐学”为目标,最大限度促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探索动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二、倡导“主动性”思考,变“被动”为“自主”
陶行知先生曾说:“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学力生长的课堂自然也不能仅仅追求有“生活化”的情境,情境是为学生深度学习做铺垫,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课堂具备“主动思考”特征是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思考是行动的先行者,是创造的驱动力,学会思考的学生更有潜力,善于思考的学生更会学习。倡导“主动性”思考的课堂不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是塑造学生数学品质的必经之路。
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思考和思维探索的发展空间,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授予”,而是提出核心问题去“指引”,鼓舞学生以思考为平台,初步领会知识技能、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
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笔者先请学生用画图工具尝试画一个圆,同时提问:“你能介绍一下画圆的方法和自己的体会吗?”教师按照学生介绍的方法开始画圆,把绳子的两端拉直,保持一端位置不变,另一端用粉笔绕紧,以固定点为中心旋转粉笔。教师特意悄悄地让绳子变松,画出一个扁扁的“椭圆形”,疑问应运而生:“你觉得这个‘圆’画得怎么样?”学生思考后交流:“这个图形画成这样是因为在画的过程中绳子变松了。”教师赞同后追问:“为什么绳子变松了就画不出圆呢?”不知不觉中,学生沉浸在深度思考中,画圆的秘密显而易见。总结时教师问:“你能用自己的话给心中的圆做一个自我介绍吗?”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逐渐深入研究“圆”,设计层层递进式的开放性问题,以探究性的问题为钥匙,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三、培养“创造型”思维,变“单一”为“多元”
笔者倡导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契合新课改背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创设数学课堂的情境,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范式的新尝试。但学习力扎根生长的课堂不仅将情境素材变得生动活泼,将思考空间变得扎实丰富,还聚焦于创新原有的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整体结构,让数学课堂在“变”中落实数学素养的提升,培养面向未来的能持续学习的学生。
新课改背景下,一线教师多数都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尝试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优化并改进课堂上的新授部分,但对于习题讲评的改进还不够深入。要想使学生具备“创造型”思维,在讲评前,教师要对习题进行深入的解读,明意图、懂功效,并且在此基础上改良习题结构,为练习讲解做好充分的准备。学力课堂中教师以问引思、以练代讲,帮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层层攻破难点壁垒。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六”中的第10题为例: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给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只简单列算式、明确答案,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停留在最基础的求长方形的周长的层面。笔者在认真备课后,将习题进行归组,改良习题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能力。按类型改编后的习题如下:
学生在改良后的习题串中思考探索,由点及面、由简单到深度、由已知到未知,既关注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将基础题变一拓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型”思考力。这样使创新思维的习题讲评真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四、优化“育人味”理念,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先天的智力水平和后天的学习经验都有着一定的区别,自然生长出的数学学习力也不尽相同。教师要不断研究学习,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坚持探寻数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从而推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一对一”的数学课堂中茁壮成长,润泽素养,生成学力。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精心设计分层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一星级作业:“(1)已知在三角形中,∠1 =30°,∠2 =50°,∠3 的度数是多少?(2)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50°,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呢?”类似这样的题目,弄清基础知识点就可以解决,从而巩固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掌握。二星级作业:“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至少可以分出几个三角形?并算出它们的内角和的度数。”这样的作业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延续,有利于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三星级作业:“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请你课后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秘密。”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旨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探索境界。如此一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身的练习范围内努力,实现学有所获。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中获得启发,循序渐进地践行陶行知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创设“生活化”情境、倡导“主动性”思考、培养“创造型”思维、优化“育人味”理念,从而指引学生数学学习力的蓬勃生长,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一线教师要坚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态,为促进数学课堂的真学习、让学习真发生,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