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内涵、价值与举措

2022-12-05翁丽丽

中国德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白海豚校园生活校本

■ 赵 颖 翁丽丽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从核心素养的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海裕小学以红领巾友好议事会为平台,以校园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根本点,以跨学科主题为关键点,积极探索新型育人方式,坚持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帮助学生养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内涵

怀特海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一直不断,这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内容与真实生活之间关系的关注和共鸣。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情境,如果课程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校园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习就从简单机械的低阶学习转变成能力和素养导向的高阶学习。知识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得到应用,它就能发展成为学生生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内化为适应社会的核心素养。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学习没有兴趣,就是因为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那么,学习如何与生活发生联系?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核心素养?我校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对校本德育课程进行了项目化实施。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就是把学习置身于真实的校园情境、问题、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德育主题课程的学习,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经历、探究、交流、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出核心素养,成为校园生活的主动建构者。

二、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的价值

(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学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在知识的圈子里打转,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知识点的掌握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处于受强制的状态,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被简单地与考试和成绩挂钩,把高分视为学习的唯一意义,这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充满无力感,继而选择放弃努力,对学习和生活丧失希望。真正的学习是面对真实问题的学习,是与真实世界联系、与真实世界互动的学习。围绕校园生活设计项目化校本德育课程,能使校园生活成为一个情境德育的大课堂。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主题课程,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多彩的校园生活中,物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将主题课程学习融入生活,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海洋,还成了学生应用知识、贡献智慧的大舞台。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领悟到课程的意蕴,感知到学习的魅力,逐步发展出关键能力,形成核心素养。

(二)使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细化成十八个基本要点。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重在强调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展自身潜力,规划学习和生活,成就精彩人生。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强调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就目前情况而言,学生在校园的实际生活基本上是被安排、被要求、被管理的,教育的控制性强于学生的自主性,被动式参与多于主动性参与。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以任务驱动学习,在校内建构了内涵丰富的各种场景,开发了各类跨学科主题课程,让学生在校园这个微社会中参与建设和管理。当学生真切体验到校园生活他们说了算,就会对校园生发出更多的情感、需要和意图,学生就与环境和他人产生联结,人人都是校园小主人的治理新格局也悄然发生。

(三)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新华社针对全国30万中小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年青一代产生了学习没动力、生活没兴趣、社交没能力、生命无意义感等现象。学生返校后,该如何重建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感和现实感?项目化校本德育课程是主要媒介之一。跨学科校本德育课程,打通了各学科之间的育人壁垒,也打通了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的隔阂。跨学科校本德育课程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课程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必备品格的养成过程。学生身处校园中各种真实的情境,学习与他人合作探究,以发挥潜力,赋予校园生活以积极意义,创造精彩生活。这些难得的历练机会以及在历练中逐渐形成的积极心理品质会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使其对生活充满意义感和希望感。

三、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的举措

核心素养看不见摸不着,短时间也看不到显著效果,却是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身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以多样化的课程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一)创设情境,在应用中激发主动性

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先分析学生当前的校园生活、学习特征,然后找到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素材,进行整理和设计,最后设计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以具体的校园生活为背景共同创设情境,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任务可以驱动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全身心投入。将校园生活融入课程计划中,知识的学习与一连串的感知、情感等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知识在情境任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性,从而能够唤起课程与生活的内生动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

例如,我校的“红领巾友好议事会”,是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重要平台。每届议事会都是以“任务情境”呈现,连接课程与生活,吸引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新建学校的实际情况,校园文化在规划与建设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机会。学生的参与感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被强烈激发。第一届“我最喜爱的校园”,由教师发出“小小设计师”召集令,鼓励学生画出心目中的校园。第二届“我的课间我做主”,以一年级小朋友的烦恼为由向大哥哥大姐姐求助,怎样利用好在校园里的每个课间十分钟?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吉祥物”,校长给同学们寄了一封信,邀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吉祥物……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校园与学生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有趣又有益。

(二)开发课程,在融合中凸显整体性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取决于实践性学习活动的种种设计能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把生活融入课程计划应以“主题”的方式呈现,以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又可以重新建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关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增加各学科的层次感,加深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理解。而驱动性任务,就是生活与学科的连接点,它能推动各学科的学习活动,打通各学科之间的育人壁垒,凸显课程与生活的整体性,加深课程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离开了整体性的设计,学生就无法有效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关键能力。

例如,我校第三届议事会,情境任务是设计吉祥物,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中华白海豚,对吉祥物产生兴趣和情感,我校开发了“吉祥物中华白海豚”主题课程。各学科教师通过相互碰撞、对话,明确课程主题,确立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科学课老师设计了“中华白海豚科普小课堂”,带领学生认识稀有的白海豚,了解白海豚的生活习性。语文学科开发了故事课程“以爱之名,“裕”见中华白海豚”,主角“乐乐”驰骋在蔚蓝色的大海上,航行中遇到了危险。学生在得知友善和可爱的白海豚遇险后,生发出了保护白海豚的强烈意愿。音乐课“暖暖的你”,唱中华白海豚之歌,跳白海豚舞蹈。在歌声和律动中,学生对白海豚的亲近感再次得到提升。班会课上,班主任带领学生分组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主题探究,“生活习性组”“区域分布组”“栖息环境组”“行动保护组”等各个小组深入合作探究,深化对白海豚的理性认知。美术课“我们的吉祥物”,老师从中华白海豚的特点、学校的特色元素、班级特点等带领学生着手构思,画出心目中吉祥物的形象。对中华白海豚进行综合性学习后,学校组织吉祥物设计大赛。此时学生设计的吉祥物作品就不是单纯的美术表现,而是基于学生对白海豚深入研究和全方位认识上的个性化表达,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延伸场域,在协同中保持一致性

传统的德育,以说教为主,局限于课堂,远离生活实际情境,不能走进学生内心,不能走向更远的社会生活。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遵循协同育人的原则,让道德教育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再服务家庭和社会,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实践功能,提供培养核心素养的广阔空间。任务或结果导向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仅仅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开展主题教育,而是突破时空限制,将校内校外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走向社会。考虑到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差异,在主题课程的设置上,教师要利用家长群体的资源和智慧。教师要重视发挥家长促进者的身份,从目标与结果出发,引导他们借助项目式活动协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体验探究,让孩子能够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内化成能力和品格素养。

例如,学校第三届议事主题“中华白海豚”,班主任在主题课程小组的指引下布置探究任务,家长们带着孩子选择研究方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从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有的家庭深挖白海豚的栖息环境,有的家庭动手制作白海豚家族的玩具,有的家庭研究白海豚的名字由来,有的家庭现身学校呼吁同学们担任中华白海豚小卫士。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孩子们当起小卫士,向身边的人呼吁,号召他们从点滴的行动做起,让海洋精灵与人类和谐相处,同栖共存。家长们共同参与,深化了对主题课程的认识,提高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了家校社协同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物化成果,在展示中呈现意义性

校本德育课题项目化的成果要依附于现实存在的事物,这符合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输出和应用的特征。物化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是学生检验主题课程是否有效的过程,这种方式会极大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促进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可见,不能脱离事物空洞地去谈学习,也不能脱离生活去设置课程,应围绕实际应用,否则学生无法具体地感知、领悟课程的意蕴。

例如,每届议事会,小代表带着提案以小组的形式参加议事。他们先在组内充分表达,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头脑风暴。最后议事会形成总提案,提交给学校相关部门以解决校园的实际问题。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提案,主要以有形产品、展示呈现、主题活动等形式具象化项目成果。有形类产品,如落地建成星海操场,“星辰大海”主题墙、启航大厅、大脑“加油站”等功能性场所和吉祥物等文创作品;展示呈现类产品,如主题宣讲、作品展等;活动类产品,如开发“十分友好”大美育课间活动、垃圾分类比赛等。

现实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课程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与知识也是一个整体。以主题引领、任务驱动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输入、输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品质的形成。

猜你喜欢

白海豚校园生活校本
海洋中的“大熊猫”
第五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启动
精彩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的幸福密码
爱上劳动,开启幸福校园生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欢乐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