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2022-12-05黄志成肖天涯
黄志成 肖天涯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4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造成每年近90万人死亡[1]。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愈结直肠癌的最主要方式,但手术创伤大大,术后并发症较多,需要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以促进术后康复[2]。
体温是人体5大生命体征之一,保持恒温是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关键条件。术中低体温(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定义为在术中任何时间发生,非计划性的体温下降至36 ℃以下[3]。术中低体温会引起凝血功能受损,围手术期输血需求加大,心血管不良事件增加,药物代谢缓慢,免疫功能下降,寒战,伤口感染风险增多,术后恢复时间延长[4-5]。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6]。本文构建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列线图预测模型,可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73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结直肠腺癌;根治性手术;全身麻醉;年龄18~75岁。排除标准:中枢性高热;严重基础性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肾功能受损等);肠梗阻、穿孔、出血等原因急诊手术;合并甲减或甲亢。根据术中是否出现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n=168)和非低体温组(n=105)。术中低体温诊断标准:将鼻咽温度作为核心体温的测量部位,在全身麻醉后将体温探头置于鼻咽部,深度约耳屏到鼻孔的距离,麻醉后每30分钟测量一次核心温度,直至手术结束。将任一时段的核心体温<36 ℃诊断为术中低体温。
1.2 方法
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是、否)、饮酒史(是、否)、高血压(是、否)、糖尿病(是、否)、术前 BMI(≤24 kg/m2、>24 kg/m2)、术前贫血(是、否)、术前低蛋白血症(是、否)、术前体温、ASA分级(Ⅰ、Ⅱ级、Ⅲ级)、肿瘤大小(≤4 cm、>4 cm)、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肿瘤部位(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术中失血量、麻醉时间(≤3 h、>3 h)、手术室温度(≤23 ℃、>23 ℃)、术中输血(是、否)、术中补液量(≤1 000 ml、>1 000 ml)、腹腔冲洗液量(≤500 ml、>500 ml)。血清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 35~55 g/L,当术前血清<35 g/L时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1.3 观察指标
对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构建及验证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列线图模型。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时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将P<0.05的指标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和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Bootstrap自抽样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检验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判断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度,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
27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61.5%(168/273)术中出现低体温。低体温组年龄>60岁、BMI≤24 kg/m2、麻醉时间 >3 h、手术室温度≤23 ℃、术中补液量>1 000 ml占比均高于非低体温组(P<0.05),见表1。
表1 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2.2 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意义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如下,年龄(≤60岁=0,>60 岁 =1)、BMI(>24 kg/m2=0,≤24 kg/m2=1)、麻醉时间(≤3 h=0,>3 h=1)、手术室温度(>23 ℃ =0,≤23 ℃ =1)、术中补液量(≤1 000 ml=0,>1 000 ml=1),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BMI、麻醉时间、手术室温度、术中补液量均是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多因素分析
2.3 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基于多因素分析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中低体温列线图预测模型,见图1。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ROC AUC为 0.758(95%CI:0.700,0.816),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见图2。校准曲线显示校正曲线和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见图3。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χ2=7.696,P=0.464,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准度。
3 讨论
3.1 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手术安全指南,强调在手术期间维持正常体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61.5%。与先前的研究一致,Cumin等[7]发现在15 47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高达67.0%。Sagiroglu等[8]研究表明,63.3%腹部大手术患者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机制考虑为:(1)全麻时,麻醉药直接引起外周血管舒张,使核心热量到达四周皮肤,体表通过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等方式丢失热量;(2)全身麻醉期间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基础代谢率降低15%~40%,产热量减少且丢失的热量增多从而导致负热平衡[9]。
3.2 列线图预测模型
列线图又称诺莫图,将多个预测指标整合成可视化和图像化的线段,可直观、准确预测个体出现某个结局的风险。本研究中,基于多因素分析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中低体温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ROC AUC为0.758(95%CI:0.700,0.816),校准曲线显示校正曲线和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χ2=7.696,P=0.464,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准度。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有利于临床工作人员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3.3 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低体温组年龄>60岁、BMI≤24 kg/m2、麻醉时间>3 h、手术室温度≤23 ℃、术中补液量>1 000 ml占比均高于非低体温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BMI、麻醉时间、手术室温度、术中补液量均是结直肠癌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大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风险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项功能和代偿能力减弱,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下丘脑)调节体温的反应能力减慢,耐受性差,当体温下降时无法立即负反馈进行体温调节。此外,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新陈代谢下降,全麻后进一步降低老年人的产热能力[10]。BMI低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更高。BMI高的患者体内脂肪含量更多,减少体表温度散发以起保暖作用,同时,脂肪分解代谢后为机体提供大量的热量维持体温[11]。麻醉时间是术中低体温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和麻醉时间越长,使患者暴露时间延长,麻醉药品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时间越久,使热量从中枢向外周扩散增多[12]。手术室温度低是术中低体温重要危险因素。室内体温降低时,机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增大,使人体的传导、辐射热量增多,体内热量丢失越严重[13]。术中补液量多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先前研究表明,术中每输入1.5 L液体造成核心体温下降1 ℃,出现冷稀释反应,引起机体组织散热增多、血管收缩,从而降低核心体温[14]。
3.4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保证术中恒温对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机体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包括:(1)术前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低体温的危害及注意事项;(2)围手术期按时监测体温,评估患者热舒适度;(3)保持术中室内温度>23 ℃,予以压力暖风毯加温方式为患者主动保温,输注的液体加温至37 ℃,冲洗液加热至 38 ℃ ~40℃[15]。
总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高,且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年龄、BMI、麻醉时间、手术室温度、术中补液量均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为医护人员判断风险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