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26例
2022-12-05钱永慧刘继东
钱永慧 刘 辉 刘继东
颅内表皮样囊肿为良性病变,具有完整的包膜,沿脑池生长,手术治疗效果良好[1~3]。2015 年7 月至2020 年12 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2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6 例,男14 例,女12 例;年龄16~54岁,平均(30.5±9.9)岁;病程2个月~7年,中位时间17个月。头痛13 例,听力受损9 例,三叉神经痛6 例,视力下降6例,癫痫发作4例,面部感觉迟钝3例,小脑共济失调2例。
1.2 术前影像学检查 术前均行头部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小脑幕下19例,小脑幕上7例;其中脑桥小脑角池16 例,大脑纵裂池3 例,桥前池2 例,四叠体池2例,大脑外侧裂池1例,额颞叶1例,小脑延髓池1例。囊肿直径2.7~6.0 cm,中位数4.3 cm。
1.3 手术治疗 根据囊肿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入路。选择直切口或S型切口,长4~5 cm,,骨窗直径约2.5 cm。以“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先使用0°内镜进行减压,再解剖囊肿包膜,然后采用30°内镜观察。术中使用“双人四手技术”。
1.4 术后随访 术后1 周内复查MRI,评估囊肿切除程度[4]。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26 例中,囊肿全切除19 例,2 例桥前池、1 例四叠体池、2 例桥脑小脑角池次全切除,2 例桥脑小脑角池囊肿部分切除。术中未发生过度脑膨出、邻近脑实质损伤或血管损伤等。术后颅内压升高症状和三叉神经痛完全消失。1例共济失调、3例癫痫发作、4例视力受损、7例听力受损改善。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发生面神经麻痹5 例,面神经损伤3例,后组颅神经麻痹5例,脑膜炎3例,脑脊液漏2例。未发生颅内出血。
2.3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8~56 个月,平均32.8 个月。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2例,4分4例;复查MRI,囊肿无复发或进展。
3 讨论
3.1 神经内镜手术的优势 研究表明,表皮样囊肿术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完全切除囊肿[5,6]。神经内镜手术的视野开阔清晰,不受开颅边缘限制,脑部回缩少。此外,神经内镜还可以在不同角度、不同通道中使用,直视下将包膜与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分开,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切除囊肿。在切除桥脑小脑角囊肿过程中,我们至少使用三个通道;桥前池囊肿术后中用两个通道,纵裂池囊肿切除过程中使用多条通道有助于保留桥静脉。本文26 例中,囊肿全切除+次全切除率为92.3%。本文病例手术时间在1.5~2 h,这比显微镜下手术的时间要短得多[7]。这可能是神经内镜对病变定位简单,骨/硬膜暴露小,几乎不需要使用脑牵开器,可以更好地暴露神经血管结构和盲角,确定囊肿切除范围。
3.2 我们的经验 囊肿位置是决定切除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桥脑小脑角池、桥前池和四叠体池囊肿全切除具有挑战性,但我们发现神经内镜下手术仍然能够在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下实现高切除率。后组颅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然而,这些并发症多数是暂时性的。本文病例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为7.7%,这是由胆固醇晶体溢出和分解产物进入脑脊液引起的,通常在不完全切除后更为常见。为了减少并发症,必须熟练掌握器械的协调配合、在直视下仔细切除、避免光源热损伤、严密缝合硬脑膜[2,8]。我们术中使用“两人四手技术”,助手手持神经内镜,有助于内镜的动态来回运动,避免在一个特定位置持续加热,减少热损伤风险,同时提供对手术视野的深度感知。另外,将手术室内温度保持在20℃以下,并在室温下用生理盐水间歇冲洗内镜头端和手术区域,也有助于减少热损伤。在内镜手术过程中,最好使用细长的长轴器械,可以快速到达最佳区域。术中在狭窄通道中的精确移动器械并熟练操作、对解剖结构的全面了解以及出血的控制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总之,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