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共建与实践路径拓展

2022-12-05张冶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4期
关键词:人文交流课程

●张冶

一、中外人文交流的价值与途径

2021年6月,成都金牛实验中学与英国Weydon School“互联网+人文交流”建设课程顺利开班,一堂展现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的美术课,让外国学生赞不绝口。同年8月,成都简阳中学推出的“中外人文交流共建课程——新西兰篇”课程,作为根据中方学生英语基础制定的新西兰人文、地理、风俗、节日等主题课程,让学生学习了解新西兰的风土人情。

这两个实例展现了互联网等智能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教育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孩子们运用自己的大脑与先进技术,发出了自己国家的声音,实现了知识拓展、视野开阔、思想升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中外人文交流既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出去”,还要把世界先进文化“引进来”,让学生从小厚植民族文化之根,开启全球视野,培养全球胜任力。如“共迎未来”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暨第二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迎北京冬奥倒计时100 天展演活动在线上展播,《中华少年郎》《冬奥畅想》《速度与激情》《那抹红》《博物馆奇妙夜》《大山里的身影》等歌舞乐曲接续上场,展现了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北京奥运理念,并以华夏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音乐艺术,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思想,传达了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拥抱未来的美好愿望。

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创设多种情境,邀请外国孩子沉浸式体验,鼓励学生介绍民族优秀文化,邀请专家对学生进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培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线下交流学习受到限制,但学生国际视野拓展不应迟滞,互联网让这一切变为了可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璀璨自豪的文化,学校可借助特色项目,运用互联网等工具,开展戏剧与艺术、演讲与辩论、信息与科创等课程板块教学,以鼓励学生通过文化交流融合,实现文化传扬和再创造。如美国拍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电影,就运用了中国的重要文化元素,并融入了美国的拯救世界理念,让熊猫超脱原有形象在荧屏上大放光彩。同样如此,中国古典剧目除原版演绎外,也可以融合多国元素进行再创造。

中外人文交流是以人为中心,以文为媒介,展开的交流互动、互学互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我们需要强调现代化的共同文化,超越意识形态,既可探讨古典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应探讨新能源、人工智能、国际维和等新的人文交流内容。

学校可借助社会力量,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大到国家小到学校、家庭,让中国孩子在倾听吸收本土文化的同时,不断汲取外国优秀文化,以丰富文化底蕴,打开人文视野。只有在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之美;只有将各地独特的人文风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才能谱写一部没有句号的文明史诗,才能消除隔阂、凝聚共识,巩固世界各国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二、共建共享中外人文交流课程

达成中外人文交流的育人价值,学校应以课程为载体和途径,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纵深前行。

上海市菊园实验学校与英国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在2016年中国师生赴英之际,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 周年纪念季,两校建立了人文交流主题课程——“纪念莎士比亚& 汤显祖,走进经典戏剧”,两校师生演绎了《牡丹亭》的“惊梦”和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实现了不同国家经典文化的交流共享。

依托中外友好学校,共建共享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应突出这一课程的基本特点:拓展性,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结合中外优秀文化,建构校本课程;人本性,以人为本,厚植民族文化之根,拓展国际视野;包容性,注重“平等交流”,突出对国际多样文化的尊重、理解与包容。

中外人文交流友好学校应从学生经常接触,并有兴趣和育人价值的事物入手,进行课程建构。如展开“濒危动物面对面”“中外美食荟萃”“对联押韵”“国画绘油彩”“节日集锦”“我的家乡美如画”等主题课程建构。首先,可运用微视频,通过后期剪辑、添加字幕、配音等方式,生动趣味地介绍某种美食、某种艺术发展历史、基础制作技艺和方法等。其次,开展“云端课堂”,与课程主题契合,学生以“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身份向国外友好学校师生介绍这些课程。最后,深度参与,通过艺术创作与“云端交流”,中外友好学校师生共同创作油彩和国画的结合作品,在中国美食中加上外国元素的蘸料,在中国给外国孩子过我们的节日等。

作为校本课程,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应面向全体,丰厚学生人文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学生在投入“我的家乡美如画”主题课程学习中,可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将自己的家乡展现出来,进行“家乡的起源”“家乡的文化故事”“家乡的美食”等问题研究,促进民族认同和自豪感。在学习“国画绘油彩”课程中,学生首先查阅资料了解国画和油彩的各自特点,再尝试创作,在一张画布上先画一部分并留白,通过网络传递到国外孩子手中,进行接续创作,共享合创作品,学生在经历创意学习、实践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力,又增进了双方的文化认同与理解。

在共建共享中外人文交流课程过程中,中外人文交流友好学校应进一步拓展交流场域和内涵。可开展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进行家庭结对、交换学习活动,为孩子创设本土化的生态语境,营造原生态语言使用氛围,培养学生的本土语言思维。我们知道,很多中国孩子学习外语往往仅学了词汇、语法,却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外语的真实使用语境和外语本土思维,因为“口语的核心不是表达,而是思维逻辑”。

在中外人文交流友好学校结对、交换学习生活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本土语言环境,创造在外国购物、面试、谈判、戏剧演绎、各种工作场景等情境。更可以在这些情境中,让学生竞争上岗、选择领导、承担任务,中外孩子合作完成,这样既带给孩子们纯正的外国语言语法、口语发音,又带入外国人的思维和外国人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属性,从而让中外学生在语言文化的交互、融合、创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和领导力。

三、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

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方式应更新换代,互联网和虚拟平台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如中方和外国孩子可同读一册书,然后通过线上文档,双方一起尝试写出读后感。双方孩子可选择一个戏剧,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并在自己的地方拍出来,再把双方的视频剪辑、合并,形成新的戏剧曲目。可通过微信、抖音、微博、MSN 等新媒体,鼓励孩子互相沟通,记录自己的生活、观察他人的生活。学生还可以写好作品,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递给他人;还可通过可视电话,把在家里做的美食直接和外国孩子交流。

只有通过媒介综合,才能拓展丰富、与时俱进的中外人文交流方式,才能更好地带动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走出去”,让“中国美学”和“中国智慧”成为人文交流中的亮点,鼓励中国学生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与海外的合作交流,讲好故事、传播理念、激发共鸣,让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光彩。

提高中外人文交流教育质量和效能,中外人文交流友好学校应共建共享人文交流课程,拓展课程实施场域与实践路径,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优化课程实施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有炽热的家国情怀、深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人文交流课程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