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教研组的主要特征与建设策略
——以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外语组建设为例
2022-12-05程瑜
●程瑜
学术型教研组,是能以学术的视野、态度、方法立身从教、立德树人,引领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成长[1]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改革团队。学术型教研组不但能帮助教师克服经验主义,以理论引导教育教学,而且能体系化建构学科课程,梳理课堂一般逻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做到“学”与“术”并重,让学术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生活的常态。
一、学术型教研组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和转化教育改革精神的敏锐性
对教育改革精神的快速感知与转化,是学术型教研组的首要特征。教研组的教育改革敏锐性,映射了教研团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体悟和思索,据此展开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必然会投射到教师个体身上,促使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审视、论证教育行为的逻辑性、合理性与教育性[2],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全体教师的学术性,进而提高教研组的学术建设能力。感知和转化教育改革精神,就是理解教育改革政策及其相关教育理论的实质,并将其变为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如在“双减”大背景下,革新传统的作业设计和布置方法就成了教研组研究和改革的聚焦点。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锦一”) 外语组快速开展了基于内容与目标体系的分课时作业设计研究与改革:呼应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作业目标;呼应课型及能力训练点,设定与之匹配的作业样式;呼应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设计形式多样且有趣的作业,并严格控制作业量,等等。
(二)集体攻关实践难点的改革决心
教研组在感知和转化教育改革精神的过程中,会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难题。团队集体攻克实践难点的改革决心和措施,既决定了教研组发展的方向与高度,也是教研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的必然选择。因此,依靠集体智慧和努力来突破改革难点,是学术型教研组的又一显著特征。如“锦一”外语组在不同发展阶段,通过集体努力解决了改革过程中的难题。首先是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从班级建制层面解决了语言课班级人数过多的痼疾;通过小班分层教学,基本解决了依据班级整体水平确定教学标高、设定教学活动的难题。如果说小班化教学需要学校整体规划来解决,依据班级学情设置学习目标则是教研组需要攻克的难题。针对目标的设定及表述,教研组经过多轮研究,确定了“一个依据,三种手段,三轮呈现”的目标制定及呈现原则。首先按照SMART 的维度来设定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呈现的手段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以及课型类别特点而呈现,按照目标制定的自主性强弱而呈现,通过图形组织器辅助而呈现。三轮呈现指的是课时学习目标以不同表达方式,分别呈现到学习提升单、辅学单及课堂PPT 上,依据场景的改变对呈现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基于目标与整合改革教学,是“锦一”外语教研组确定的改革方向,在此过程中解决的种种难题,都依靠教研组集体改革的智慧和定力来攻克,由此锻造出了教研组学术型气质的魂。
(三)持续超越的团队风貌
基于学科研究的专业成长与持续超越,是学术型教研组建设的焦点。持续超越,既能反映教研团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能促进团队成员在学术研究与实践改革中洞悉新观念,提高学术敏锐度和实践改革决心。所以,持续超越的团队风貌,应成为学术型教研组的又一重要特征。“锦一”外语组在过去五年,不断将教学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从课程整体建构、英语阅读课程的完善、整本书阅读及群文阅读的推进,都展现了团队持续超越、积极向上、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自建校伊始,教研组就着力构建一套有“锦一”特色的外语课程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调整优化。外语组基于对阅读价值的认识,根据“锦一”“培养全人”的理念,以架构立体、整合的阅读课程体系来传递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围绕兴趣提升、文本解读、语言学习、资源整合、支架搭建等重点,持续努力,不断从零散的阅读课走向了整合式的“大阅读”课程,从以语言学习、技能发展为主的阅读教学,走向了意义建构的主题式阅读,教师的学术能力不断提升,教研团队的学术意识与能力也不断得以显现和强化。
(四)善于分享的成果推广能力
学术型教研组具有引导团队成员表达、分享和推广成果的意识与能力,能以开放心态接纳、包容不同想法与做法,能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教育改革人人有责”的担当意识。善于分享,在分享中相互碰撞,才能不断提高教研团队的学术品位。因此,善于分享的成果推广能力,也是学术型教研组的重要特征。为了提高教研团队的分享意识与能力,“锦一” 外语组强化了如下措施。一是组内搭台,众人开讲。系列化设计组内的分享活动,如持续在备课组内举行“班级学科建设方略”分享活动,分享各位老师在班级学科管理上的得失、困惑,重点关注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手段,并分享与其相关的教育学原理等。二是校级分享。教研组利用学校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周一次的全校集中学习、间周一次的教研组长会这三个平台,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梳理、提炼,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研究与改革成果。三是为区域教改贡献智慧。主动走出去,以讲座、汇报、课堂教学的方式,与英语界的同仁共话教育改革方案,分享教育改革成果,通过区、市、省及全国各级各类的说课、赛课、集体备课展示等活动,将课堂教学改革的阶段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分享,在分享中提高了团队的学术品质。
二、学术型教研组的建设策略
学术型教研组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构想、计划、实施、总结、调整、提升等过程。在建设学术型教研组的过程中,“锦一” 外语组采用了不同策略,既关注团队架构,采用梯度化模式培养不同层次的教师;又关注团队文化建设,强调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从思想到行为等的一体化发展;还关注具体的研究路径和成果提炼策略,让路径可观察、能复制,成果可表达、能分享。
(一)团队梯度化培养策略
梯度化团队培养策略的核心要义是差异化发展。团队成员在认知、能力、经验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基于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成长节奏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路径,有利于团队整体学术意识与能力的快速提升。“锦一”外语组共有49 名教师,50%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20 余位老师有海外留学、交换、进修或者工作经历,涵盖英语、法语、德语三门语言的教学。教研组根据教师的教学经历、教学成果,以及发展现状,实行分层培养、分批发展的队伍建设机制。团队老师分成了实践优化型、改革提升型、学术教学型、风格培育型四个层次。实践优化型教师是从合格到“熟手”阶段的教师,改革提升型教师是从“熟手”到优秀阶段的教师,学术教学型教师是从优秀到骨干阶段的教师,风格培育型教师是从骨干到专家阶段的教师。每一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发展目标和成长路径。这种分层培养体系,串起了“锦一”外语组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轨迹,这一轨迹构成了教师团队的发展和培养体系[3]。
实现教师梯度化培养的重要策略是任务驱动,以终为始。处于实践优化型和改革提升型阶段的老师,核心任务是参加校内及区、市级的晒课与赛课,以赛课促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规范辅学单的书写,从教学理论的分析和教学步骤设计层面来实现学术力的提升,并通过论文式教学反思的写作来进行阶段总结,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厘清课堂逻辑和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学术教学型教师和风格培育型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教研组搭建学术讲座的平台,以完成每学年一次不同层次的学术讲座为主要任务,促进这部分教师的成长。同时,积极支持他们展开不同层面的学术交流,鼓励他们出版专著,成立名师工作室,以此来促进这部分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提炼和传递。
(二)教研组规范建设策略
学术型教研组的建设离不开制度规范。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引导和促进个体或集体的学术意识与能力稳定发展,保证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学术力和战斗力,相应的学术标准才有可能成为集体和个体的常态思维方式,才能确保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学术能力持续发展。据此,“锦一”外语组在常规管理、工作流程、学术标准等三个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的管理措施,提高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教研组先后制定了《集体教研制度》《早自习操作流程》《集体备课流程》《国家课程校本化材料编写规范》《试卷编制规范》《课后作业编写规范》《成都金苹果锦城一中英语课堂教学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强调了工作的基本流程,更重要的是聚焦了学术标准。在长期实践中,这些以学术标准为依据编制的文件所涵盖的内容,无疑会对各个备课组及教师个体在备课、命题、作业编制、课堂教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对教师个体的学术能力发展起到规范、解释和护航的作用。如在“双减”政策出台后,针对作业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教研组从“析、选、创、融、合”五个维度制定了《课后作业编写规范》,立足单元主题意义探究,基于单元整体目标和课堂学习目标制定了作业目标,在分课时作业设计中充分考虑课堂学习目标与作业目标的呼应,进一步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的,兼顾不同学力学生的实际,提倡形式多样、兴趣引领,并联结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创新分层作业设计策略,提高了作业设计与使用的有效性。
(三)系列化成果的提炼策略
系列化成果的提炼,是建设学术型教研组的重要一环。教研组的学术成果,是基于集体和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特定的学术话语体系下形成的实践改革认识与经验,是在学科规律践行与深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实践改革方案、学术论文、著作等。教研组的成果提炼策略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由教研组引导、促进所有老师提炼自己的改革成果;二是教研组及其核心团队成员和全体教师一起,共同提炼实践研究与改革成果。“锦一”外语组在学校“全息课堂”理念的统整下,融入学科特色,着力构建目标导向的全息英语课堂,提出了全息英语课堂的实施原则、路径及实现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教研组组织骨干教师,对全息英语课堂的具体实施进一步总结提炼,将课堂教学按照听说课、语法课、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进行细致的再总结、再梳理,分课型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方式、评价方式,将这些研究与实践成果融入“锦一”外语课程的整体架构,最终形成了“锦一”英语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成果——《锦一英语课》。在此过程中,教师个体研究的整体概念、架构由教研组提出,具体案例与学术表达则来自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双向奔赴,使教研组的学术成果能够按照系列化的方式进行提炼,最终形成指导全组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巩固和深化了团队研究成果。
(四)学术性文化建设策略
学术型教研组建设,需要坚持“文化养组”“学术兴组”等理念。学术性文化是教研组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教研组学术水平的高低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教研组的学术性文化,是教研组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及学术信念,体现着教研组的整体风格和精神面貌。“锦一”外语组在学术型教研组建设的道路上,致力于培育“锦一”外语人共同的精神价值,探索“锦一”外语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凝聚“锦一”外语人的集体人格。在建组之初,教研组便形成了“涵内养外,语通世界”的箴言,并以此作为组训,引导老师们聚焦于内心的修炼,充分提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水平,强化口语和笔头的表达能力,形成了善思考、肯攻坚的学术风气和开放包容、追求真理、遵守学术道德的学术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攻坚的基础是思考,基于思考的尝试、研究、论证、实践、提炼过程,是培育良好学术风气和沉淀学术性文化的过程。“锦一”的每一种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形成,都经历了这样的完整过程。例如,在建构英语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时,教研组最初的思考是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不能满足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进行“主题同、维度异”的差异化阅读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在同一主题下探究多维立体的主题意义,基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群文阅读教学便进入了研究视野。通过系统规划,教研组用了一年的时间,引导老师展开研究、实践,并通过校内系列赛课、专题研讨等活动进行论证、提炼,从群文的组文原则、主题意义的探究路径,到课内外阅读任务的分配、活动的形式等做了广泛且有深度的研究,最终在教研组内达成共识,解决了阅读课程体系建构中的难题。在此过程中,外语组的学术风气、学术环境都得到了优化,学术性文化也不断得以沉淀。
三、学术型教研组建设要处理好的关系
从实践情况看,学术型教研组的建设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精神与行动的关系。学术型教研组首先要有追求学术与不断改革的精神气质,但这还不够,还需要组内的所有教师在感悟、反思、观察、实践等活动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把全体教师的学术气质显性地表达出来,实现学术追求与改革实践的互动共生。
二是处理好个体教学风格与团队学术建设的关系。个体和集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术型教研组虽然强调集体攻关,但也注重培育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且个体的教学风格不能背离团队共同追求的学术特质。个体应当以积极的姿态,主动理解、融入集体,集体也要为所有教师的教育风格形成创造条件、贡献力量。
三是处理好本学科与跨学科的关系。建设学术型教研组,既要关注本学科的内容,也要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跨学科内容和现实生活。以宽阔的视野提升团队成员的学术品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以包容的心态形成更为健康的团队学术生态。
四是处理好学科知识传授与育人的关系。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在建设学术型教研组时,要坚持将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活动、学科文化等作为育人载体,全面提升学科育人的高度和价值。唯其如此,学术型教研组的建设才能为高品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和高品质的学校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