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实现音乐表达
——以童声合唱实践运用为例
2022-12-05沈秀莉
沈秀莉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人文素养教研室, 福建 漳州 363000)
一、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脉络
合唱艺术发源于西方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合唱艺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中国古代民族音乐文化,如戏曲中的帮腔与衬腔、劳动号子中的一领众和、民俗歌舞活动中的主副旋律多声部运用等,已出现合唱的表演形式;随着19世纪末20世初,新思想的启蒙,学堂乐歌得到发展,加上五四运动的政治背景,涌现出了一批符合时代精神的合唱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唱作品尝试与中国民歌曲调相结合,在多声部创作思维下进行民歌改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合唱作品;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这一大趋势下合唱艺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合唱作品形式题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作品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民族地域特色、时代精神等元素,如《飞来的花瓣》《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等;近年来,随着中国音乐合唱教育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合唱团队与音乐创作中,作品风格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了世界合唱元素,观众更加注重合唱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因此,当今的合唱艺术表演形式更加灵动,融入肢体语言、服装设计、灯光渲染、队形变换、情境道具等元素,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近些年,国内各类合唱团队如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层出不穷,展演、比赛、国际交流等合唱活动的不断推进,使我国的合唱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二、肢体语言在合唱艺术中的表达形式
(一)简单的形体动作律动
在合唱艺术表演中,适时加入一些形体律动,使之成为一种音乐表达方式。合唱队员在演唱过程中,手势语言的运用是指人在运用手臂时,所出现的特定的动作与体态。 手臂是人体最灵活的部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形体律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通过手臂动作变化表达细腻的人物情感,描绘故事的情节,另外,下身的形体律动形式可通过踏步搭配一些进行曲风格的合唱作品,如军队合唱、严肃的政治歌曲等;跺脚常常用于增强作品的气势,烘托作品意境,如一些欢快且节奏较强的合唱作品,可以用跺脚模拟作品特定的节奏形式,表现作品内涵;移步可分为左右移步或是前后移步,一般在一些节奏律动感较强的合唱作品中出现,例如,一些爵士风格的现代合唱作品中,可以通过简单左右移步等肢体语言来增加作品的律动性,烘托舞台气氛。
(二)综合肢体语言的运用
综合肢体语言包含了上下身综合律动、肢体造型等元素,肢体动作表现更为丰富,常用于表现风格性较强的合唱作品。在合唱表演中适当融入符合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可以深化作品的民族性特点,把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人物个性展现出来。合唱表演中的肢体造型主要体现在合唱队形的设计和变化中。近年来,许多合唱团为了追求更好的舞台效果,会设计一些富有新意的合唱队形,并且在表演过程中能根据作品意境适时变换。变换队形也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需考虑各声部间声音的融合性、合唱队员的驾驭能力、作品的意境呈现、观众的接受度、造型的美感等诸多因素。
(三)肢体与道具相结合
合唱表演艺术中可以运用肢体借助相关道具表现音乐风格,这些道具可以是特色的乐器,也可以是一些特制的辅助物。例如,一些精美的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铃鼓、沙锤、小军鼓、风铃、口风琴、三角铁等,它们方便携带,增添听觉感染力。另外,在童声合唱中,经常会借助一些特殊的辅助物来增加舞台表演效果,如鲜花、条幅、心形灯、字牌、手环、三角铁、响板等,还有部分为迎合歌曲内容而特制的小物件。例如,童声合唱《天佑中华我的家》,学生演唱时可以将发光的心形灯捧于胸前,在歌曲高潮部分运用肢体手臂将灯往上托举,每一个闪烁的灯光都代表学生真挚纯洁的心灵,真心祝福祖国,为中华民族幸福安康而祈祷。
三、肢体语言在童声合唱中的运用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童声合唱团以小学生为主体,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清纯率真,富有童趣。童声合唱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应更加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的肢体动作,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创新设计,表演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对作品意境的想象力,将肢体语言融入演唱中,进而让肢体语言成为音乐表达的一种方式。切忌编排一些脱离作品风格的肢体表演,或是一些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肢体律动,不仅无益于作品呈现,还会影响歌唱的舞台发挥。
(二)互动性原则
著名的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于1900年左右提出了“体态律动学”教学法,他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是孤立不全面的[1]。在童声合唱训练中,教师可以将聆听到的音乐转化为内心的感受和认知,通过特定的肢体比划或随心所欲的舞蹈展示出来[2],将音乐转化为肢体语言展现其旋律、节奏及情感。融合肢体语言的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辅助性原则
在合唱艺术中,肢体语言的作用是更好地辅助歌唱者诠释音乐人物形象,实现音乐情感表达。田晓宝教师提及肢体语言曾说:“不要为了做肢体动作而动作,不要画蛇添足,点到为止。”任何的肢体语言都是在不影响歌唱声音的前提下,切忌喧宾夺主。肢体语言一般出现在合唱作品特定的时间点,如前奏或间奏,为渲染某个音乐情节或升华作品主题锦上添花,切忌编排过于频繁的肢体动作,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影响舞台效果[3]。
四、童声合唱中肢体语言运用的意义
(一)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童声合唱团成员大多都是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如何在合唱教学中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且高效掌握课程教学重点,是童声合唱团训练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应贴近孩子的心理特征,根据肢体语言统一性和互动性原则,可以在发声训练、节奏模拟、作品情感表现等重要的训练环节中融入肢体动作,将抽象的音乐旋律、节奏等元素变为具象、明了的肢体互动,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激励他们做出更多、更新的肢体语言表达方式,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学习。
(二)帮助儿童理解作品内涵,实现情感共鸣
在童声合唱排练中,指挥或指导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是与作品的情感表现及意境呈现息息相关。教师在教授肢体语言运用的同时,要充分解析每个动作的含义及其所要实现的音乐表达。这样能帮助儿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真正体会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元素,并在舞台表演中实现情感共鸣。
(三)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舞台心理素质
儿童年龄尚小,缺乏舞台经验,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容易紧张,影响正常发挥。童声合唱表演过程中融入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消除舞台表演的紧张感,激发儿童的表演欲望,增强其内心的愉悦感。在演唱和肢体语言训练与表演过程中不断提高儿童舞台感知力、心理承受能力,并最终提高其舞台心理素质。
(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舞台表演能力
合唱作品风格多样,不同风格的作品可融入不同的肢体语言加以呈现。民族风格的作品可以加入适当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演奏等肢体表达;歌颂少先队等合唱作品可以融入敬礼、吹军号、升国旗等肢体演绎;展现流行现代风格如爵士、说唱等元素的作品,可以融入肢体摇摆、移步等轻松愉悦的肢体展示;展现地方戏曲的合唱作品,可融入烘托戏曲情境和人物形象的肢体设计。儿童的可塑性很强,通过不同风格的肢体语言训练,能提高儿童的舞台表演能力,丰富舞台表现力,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演绎出更为完整、出色的作品。
五、肢体语言在童声合唱课堂实践训练的运用
(一)肢体语言训练助力课前热身,实现音乐表达
1.运用肢体语言舒缓身心
在童声合唱训练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聆听到的音乐转化为内心的感受和认知,并通过特定的肢体比划或随心所欲的舞蹈展示出来。教师可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做自由舒展的摆动;俏皮可爱的儿歌,让学生跟随节奏的变化,把脖子、手臂、双脚灵活地伸展开来,做一些自由的跳跃、摇头等与旋律相符的舞蹈动作。自由放松的体态律动可以唤醒耳朵、大脑,缓解疲劳状态,用心感知音乐,为合唱训练做好心理上的准备[4]。
2.运用肢体语言感知音乐节奏
节奏、节拍是重要的乐理基础知识,也是合唱团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根据肢体语言统一性原则,针对儿童好动的心理特征,可以运用拍手、走、跑、跳等肢体律动进行节奏模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不同节奏型,如在黑板上写下:
“|| XX X | XX X | XX XX | XX X ||”
全体同学首先心里默念节拍,然后用拍手或跺脚的方式把节奏演绎出来。还可以分组或分声部PK,教师再进行评估,对比哪个声部或小组对节奏的反应速度更快。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课堂互动的方式,符合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营造出趣味放松的课堂氛围。
3.运用肢体语言调整气息
气息是歌唱的源动力,也是合唱团声音训练的基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正处于香气四溢的花丛中,慢吸慢吐,双手叉腰,感受吸气吐气时腹部横膈膜和两侧肋骨扩展与收缩的律动感,体会气息充满胸腹腔时身体的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动物呼吸,如小狗喘气的急促感,感受腹部在喘息时的震动。通过腹部的律动感体会气息流动,让学生学会运用腰腹部的力量去调整气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合唱团声音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让发声训练更有趣
发声训练是合唱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很严谨的课程内容。良好的发声训练可以使学员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还可以协调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对童声合唱团,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运用肢体语言表达,丰富不同类型练声曲的意境色彩[5]。
1.速度较快的练唱曲
快速练唱曲需要较灵活的气息支撑声音,反复练唱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身体紧张和气息僵硬,导致声音脱离气息而压迫喉咙。在童声发声训练中,针对此类练唱曲,可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肢体互动方式加以引导,如荡秋千:双手握拳于身体两侧,好似握住秋千的两条缰绳,随着练唱曲节奏的律动,整齐地前后摆动,想象自己的秋千在空中来回穿梭。肢体的律动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放松喉部肌肉,让气息更加灵活自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声音控制能力。
2.特殊节拍的练唱曲
发声练唱曲有不同的节奏变化,每种节奏型的练习都有特别的训练目的。以三拍子节奏型为例,此类节奏因其特殊的律动性,稍不注意就易与其他节奏型混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错位打拍子的方式练唱:如一小节三拍,第一拍双手轻拍大腿,第二拍双手轻点肩膀,第三拍双手击掌。这样的肢体律动可以让学生用身体和眼睛感受三拍子节奏的特点,提高音乐听觉、动觉的协调性,拓宽音乐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六、结语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在童声合唱课堂实践训练及音乐作品呈现中都有着现实意义,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表达方式贯穿合唱艺术之中。肢体语言在合唱艺术的运用还需兼顾统一性、互动性和辅助性等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为目的,使其成为合唱表演艺术中画龙点睛的浓烈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