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2022-12-05陈美妍
陈美妍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民族创造了深蕴博远、灿如星河、历经五千余年而从未中辍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1],是华夏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也是当代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血脉。文化自信是中华儿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价值最高层次的思想认同和积极践行,是中华儿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也是把好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青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所在。身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无疑是国家、民族中最有希望、最有潜能的群体。高校必须积极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阵地,切实引导大学生学习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涵养文化自信,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将个人抱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输送充足的思想养分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薪火相传、发展壮大,是因为我们孕育了源远流长、璀璨厚重的中华文化,其中积淀着的智慧理念、精神追求、道德规范、气度神韵等文化精髓至今依然历久而弥新、适用而受益、灿烂而恒久。数千年来,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想理念,不仅为中华民族延续千年、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同时还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延续生长意义重大[2]。我们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有“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伦理哲学,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准则,更有“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精粹作为新时代筑牢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中国道路的文化之基和自信之源,赋予了中华民族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大学生源源不断地供应思想资源,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夯牢根基。通过深深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蕴中的思想养分,对大学生深入学习、感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起到入脑入心、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对大学生涵养文化自信大有益处。
(二)注入强大的精神信念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孕育并积淀了能为我们提供有益启迪的、鼓励大学生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品节,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之意,构成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从“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变革意识,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弃旧图新,再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创新理念,构成了敢为人先、勇于冒尖、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不论是爱国精神,抑或是创新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深厚渊源,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这就启示我们,引导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必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自强”“创新”这些文化基因,全面且深入地汲取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养分,引导他们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联系,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进而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树立更高一级的理想信念[3]。
(三)提供深厚的价值资源
价值观是人之核心和灵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沉淀积累中孕育凝练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和精髓,已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国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还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并将持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价值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弘扬与传承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事业,需要当代有志青年棒棒相传、赓续奋斗。大学生作为中坚力量,必须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自觉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中吸取源源不断的价值资源,触动心灵、付诸行动,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确保自身的精神素养、行为操守、价值理念协同发展[4]。
二、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高校大部分学生都是“00”后,作为“Z世代”的他们,更加喜欢动漫化、年轻化的信息内容,对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度不够。一方面,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大多都浮于表面,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简单的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等,或是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是理论性的知识概念,只需死记硬背就好,无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刻蕴意,更没必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层次、全方面的认知。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注重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结合。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更加倾向于攻读专业课程。片面的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学好、学扎实,就可以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如鱼得水,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不大。这样的错误认知使当代大学生错失了很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的宝贵机会,使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提升面临挑战。
(二)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力度不足
高校在深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学生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期引导学生明大理、识大势、知大任、养大德,但是教育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教育成效一般。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理论宣讲的形式展开,依托口语表达和文字传播的教育模式无法很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一面,不足以吸引学生,教育成效大打折扣。此外,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牢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之匹配的实践环节,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之在疫情封校的大环境大背景下,高校在运用学校驻地周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资源方面存在困难,无法开辟新的教育模式和校内校外联动解读的新渠道,难以带给学生精彩且新鲜的学习体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下降。这些都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深刻体会,难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他们自身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三)家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不浓
“0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而“00”后的家长大多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这部分家长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准则都与“50”后、“60”后有很大不同,他们更加善于并且乐于接受新潮流、新事物、新思想。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形势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不难看出部分家长对“西式文化”的接受与追捧。比如,与孩子一起“过洋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00”后家庭对西方节日的推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淡化。另一方面,“00”后家长更加侧重于对孩子乐器、美术等方面的艺术培养,作为对校内课堂专业知识的额外补充,以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大部分家长都容易忽视的一方面,这就使“0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困难重重。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科学设置大学课程体系
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快形成因材施教、全程贯通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价值意蕴。一要做好顶层设计。高等院校要科学制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探索整合场馆研学、校园共学、文化旅学、网上自学等学习形态,逐步形成大学文化课程新模式;要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开展全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工作,为高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障;要单独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经费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用于开办专题讲座、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为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二要科学编制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庞大复杂,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高校学生的信息接收偏好,有针对、有重点、科学合理地编制教材。同时,高校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对教材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教材内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真正起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作用。三要优化课程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筹备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贴合大学生的知识获取偏好,明确在规定课时内,要以何种方式向学生传授哪些内容、达到怎样的授课效果。高校教育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筛选与挖掘、加工和提炼,在贴合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养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学生呈现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优质的教育内容。
(二)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只有在理论学识方面有见解、教学水平上有能力,才能深刻透彻理解教学内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说,拥有渊博学识的高水平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大有益处。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水平卓越、活力四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对高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意义非凡。一要建强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结合校内实际需要,在各类教师选聘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员的比重,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长远师资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开辟校内外联动教学、联动解读的新渠道。主动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文化名家、红色展馆解说员来校宣讲,或者聘请校外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兼职队伍。二要加强文化培训。强化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为教师设置专门的板块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集中学习教育;在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训中,着重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价值的宣讲和熏陶。同时,要鼓励各类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将学科内容同文化育人结合起来,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时时向学生浸润文化精华,从而涵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三要完善考核体系。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校考核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实绩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此外,还应将教师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对优秀教师及时表彰,对优秀案例加强校内推广和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创新丰富大学教育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在大学生中遍地开花,就要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开放性熏陶,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建设。一方面,要丰富线下教育载体。高等院校可以开设国学经典品读、国学文化大讲堂、历史名剧经典话剧大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多种校园教育活动,也可以合理利用学校周边博物馆、文化馆、故居遗址等教育资源,建立校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大本营,进行实地教育教学,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而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聆听历史、感悟文化。同时,要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熏陶和濡染作用。家长要主动承担传承好文化、培养好习惯的责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使其逐渐产生兴趣、乐于学习,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5]。另一方面,要用好线上教育平台。高校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拓宽线上教育形式。通过慕课、直播等新型授课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熔铸在他们的脑中、心上;同时,高校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掀起全校范围内的学习热潮,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展播适合快节奏传播、能吸引“眼球”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对当代大学生涵养、提升文化自信大有益处。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且能不断汲取滋养、丰富涵养、提升品位,自觉抵御消极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高校必须把深入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向深处,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加自觉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和光荣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