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及渗透探讨

2022-12-05赵胤生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古诗词中华高中语文

赵胤生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甘肃 天水 741000 )

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语文学科本就是文化的载体,且包含了较为丰富和优质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在讲课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扩充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的感染,辅助完善其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并使之充分感知到我国优秀文化的魅力,主动承担起弘扬我国文化的重任,继而顺利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度及融合意义分析

(一)契合度

语文课程本就是各种文化的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任,而且纵观各个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是以古诗词、古文、古代小说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各种语言知识信息、写作表达技巧,还能使其在品读、分析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从中汲取精神力量[1]。另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说语文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面具有鲜明的优越性,二者之间的契合度也是非常高的,能为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多便利。

(二)融合意义

1.扩充课堂容量,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通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意蕴,为学生呈现更加多元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吸收和内化所学内容,且可以针对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探究中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继承发扬

语文学科是沟通学生与文化的重要媒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文化知识,并从中汲取精华,不断充实个人的知识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是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化活动,便于学生在长期的吸收、积累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不断改善其价值取向,促使其内外兼修,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落实情感教育,发展学生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包括文化知识、历史知识,也包含各种美好的情感,其是古代先贤高洁品质的映射,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进一步落实情感教育目标,使学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传统美德的影响,提高对自我的要求,并能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以此推动其道德修养的稳定提升[2]。

二、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流于形式,缺乏深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合理筛选素材,使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衔接起来,且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案,确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元形式融入教学全过程,提升渗透的成效。但是,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利心依然比较重,更加倾向于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记忆文化知识,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所以除了讲授教材中原有的古诗词、文言文以外,很少再拓展补充其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而且在剖析教材中选用的古代文学作品时,也常常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理论知识上,未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久而久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流于形式,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深度也无法增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也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且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方法单一,实效不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虽然教师可选择的方法多样,但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优化设计促使他们高效学习。然而,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即多数时候都是以教材中的古诗文为对象,简单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历史故事或是古代的文化常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大意,再引导他们分析和鉴赏古诗文的主旨、情感、重要词句等,使之通过探索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和学习技能,但如果长期沿用相同、相似的教学方法,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懈怠感,弱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很多语文教师设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案中很少涉及实践活动,就会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理论灌输的状态之中,不仅不能使之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这对其文化观的发展十分不利,进而制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进度[3]。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融合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前,教师必须精心筛选教学素材,使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达到“1+1>2”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平台。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中的课文《苏武传》之前,就要依据此课的要点内容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包括“班固与苏武的生平”“《汉书》的文学价值与历史地位”“历史背景资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然后根据教学方案,将这些素材合理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如“班固与苏武的生平”可以放在整个教学流程的开端,便于学生在了解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去阅读和品味,而“《汉书》的文学价值与历史地位”则可放在上课之初与课堂鉴赏环节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地把握要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在分析人物品质和课堂总结中渗透,且可以联系学生实际,使之更为精准地吸收这些信息,在深度学习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助力学生良性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以多元形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创设生动情境,高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创设生动、多元的情境,一方面渲染良好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传递更加直观的信息,帮助学生品味与感知,使之受到启发与感染,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中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例,教师在讲授此文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图片和视频情境,使学生一一对应文中的语句,通过阅读品味、观察分析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同时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甘肃地区的古建筑图片,如莫高窟、嘉峪关、冯国瑞故居等,并要求学生依据课文中的表述对本地的古建筑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可仿照文章的语言风格选择一种或两种本地的建筑进行说明和介绍[4]。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充分领会我国古建筑的艺术魅力,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与启发,同时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不断简化其理解课文主旨的过程,并针对性提升其表达能力,进而推动其语文素养的稳定发展,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思路,在引导、分析、总结中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他们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2.补充背景资料,辅助学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师在正式讲课时,也要注重补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路,让他们结合更加完整的信息去品味和探索,同时使之在此过程中挖掘更多优秀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强化其人文素养。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为例,教师在分析课文内容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补充相关的资料,包括魏征的个人简介、唐太宗时期的社会状况、唐太宗与魏征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等,以此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文章内容产生好奇心,也可以使学生提前把握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继而要求他们自主学习课文内容。此时,学生会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全文,直观且准确地了解魏征的思想主张,感受其忧国忧民、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品质,也会认真分析其劝谏唐太宗的思路和方法,从中提取居安思危、赏罚分明等要点。而教师也可以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立足现实展开思考,分析魏征的各种理论主张是否在当前仍具备借鉴价值,并鼓励其列举实例阐释个人观点。通过补充和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解读文本内容,同时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使之从中提取更加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会受到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继而推动其良性发展。

3.重视诵读指导,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力

在高中语文课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也要做好诵读指导工作,并要求学生在一字一句中倾注情感,从而隔着时空与古代先贤“对话”,从其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深入挖掘文本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应用中将其传承下去。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古诗词《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先从诵读指导入手,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朗读,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专业的诵读音频,并要求学生模仿、联系,使之在初步体验中感知诗词的情感、节奏、韵律,还可以配上音乐渲染气氛,促使学生调动个人感官,在诵读中更加深入的品味和感知,充分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诵读展示、小组诵读展示,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制作身份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古诗词的主要内容,且可以让学生围绕古诗词展开创作,将其扩写成完整的故事,或是按照其格律进行续写,亦可以保留古诗词的格律,通过自主填词创作一首全新的诗词,并在班级中诵读展示,由此不断提升学生的领悟力、感知力,促使他们在诵读活动中更加高效地掌握古诗词内涵,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豪感[5]。

4.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融合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经历的机会,使之在参与中接触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从学科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开展调研活动,例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本地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如西汉名将李广,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感知其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并受到其启发,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描写甘肃地区风土人情的古诗词,如《凉州词》《关山月》《兰州竹枝词(其四)》等,并指导他们翻译、鉴赏,对照诗词分析以往的风土人情与当前风俗习惯的差异,也可以让学生拍摄本地遗留的古建筑图片、古城墙或古城门遗址照片,然后制成画册,在班级中传阅和分享,更为直观地感知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了解本地的各种民间艺术和习俗文化,如庆阳香包、皮影戏文化、登高滑沙习俗、敦煌壁画、太平鼓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手工制作、表演排练,且可以追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在分享中展现本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类型。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实践感悟和收获,以写作的方式表达个人的内心感受,或是记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还可以就我国、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情况展开分析,拟写倡议书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要坚持文化创新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取更多发展的机会。由此,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语文教学空间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能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储备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并积极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为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资源,同时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推动各种优秀文化的流传。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立足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引导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各个环节,以便促使学生高效学习,辅助其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继而推动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古诗词中华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我和古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