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

2022-12-05花国祥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训体系

花国祥

(无锡学院 自动化学院,江苏无锡 214105)

实践教学,就是通过课程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相较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实践教学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实践教学的范围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转型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近年来,教育部通过部门协同、部省合作,持续推动转型改革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迈进,推动应用型本科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为改善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践办学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项目。作为应用型本科的重要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要主动适应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探索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途径[2]。

随着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亟需一批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了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构想并积极推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3]。新工科理念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现状分析

传统的工程训练中心存在诸多短板和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标准,无法达到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1.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只考虑高校教学需求,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实践教学体系层次不完善,基础实践课程割裂,关联度低,实训项目的系统性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实践教学平台落后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平台硬件条件落后,滞后于产业发展。首先,基础的实践教学设备数量较少,种类匮乏,不能满足工程实践教学需要。其次,基础的实训设备比较老旧,更新速度较慢,学生无法接触和掌握最新的技术与制造工艺。最后,缺乏先进的实训平台,特别是引领学科发展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

1.3 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

部分高校的工程训练课程长期未变,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与社会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工程训练项目以简单认知和模仿训练为主,且项目之间缺少联系,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满足智能制造技术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要求。

1.4 实践教学师资匮乏

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第一,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人员数量较少,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广度。第二,实践教学人员主要由以本科、硕士学历为主的青年教师构成,部分教师不仅缺少工程专业的从业经历,而且缺乏工程实践教学的经验和培训,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度。

2 建设目标

2.1 交叉融合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综合性实训平台,需要打造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工程实训平台[4]。一方面,形成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开设大工程背景下的学科交叉的实践项目,帮助学生掌握大工程制造的先进理念,从而提高工程实践综合素质和实践视野。

2.2 分层次、多模块的综合工程训练体系

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通常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识和理解;第二层次是工程技术的综合课程,主要面向理工科专业学生开放,主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理性认识和基础工程能力;第三层次是工程技术的专业课程,主要面向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5],深化学生对工程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综合实践能力。

2.3 多元协同和产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机制

打破专业限制,积极引入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协同构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产学研融合的新机制,设立校企模块课程,建立校所联合培养机制。

3 建设措施

3.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金课”培育

遵从目标导向理念,根据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多层次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面向一年级本科生开展工程认知实践,面向二年级本科生开展工程基础实践,面向三年级本科生开展工程综合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面向四年级本科生开展创新实践,提升工程综合素质[6]。同时,将校企融合、产教融合融入工程实践教学,重点开展“金课”建设。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拓展实践教学的宽度和广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课程时间与广度的延伸[7]。

3.2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充分考虑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合中心既有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并按照拓展认知平台、丰富基础平台、加强综合平台、提升创新平台的基本建设思路[8],整体规划、分批构建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不同的培养模块可帮助学生完成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知识的融合和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

3.3 创新人才培养——创客文化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积极引入创客文化,并借此对工程训练进行思想和文化革新[9]。同时,秉承“动手创造、思想碰撞、跨界协作、创业实践”的宗旨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利用训练中心现有的实训场地和开源硬件等设备,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意分享空间,建立跨界协作桥梁,提高学生动手创造能力。此外,通过人才优势互补和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

3.4 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完善培育机制、改进评价机制以及健全激励机制等手段,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出众、有创新思想的师资队伍[10]。同时,积极发挥中心的教学团队作用,提升教师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和业务素质,提高团队成员的合作观念和职业素养,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5 管理机制改革

管理机制以简约、高效和育才为原则[11]。工程训练中心采用校、院共管模式下的主任负责制,部门负责人通过公开竞聘、竞争上岗,从而建立起一支有思想、有能力的领导队伍。以部门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解决了党政分离的“两张皮”现象[12]。此外,将相关的主管负责人纳入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专业建设管理和行政管理指导的作用,对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3.6 持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积极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教学习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及时地修订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制定统一与个性相结合的学生能力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4 结语

为满足新工科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新要求,开展升级建设。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金课”培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客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改进等方面,建设一个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一个分层次、多模块的综合工程训练体系和一个多元协同、产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机制。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训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