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以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例

2022-12-05宋俊良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四个一社团基地

宋俊良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255000)

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共青团组织为抓手,强化思想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排头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科技创新+”模式向校外实践拓展,优化和打造“一专业”“一社团”“一赛事”“一基地”的“四个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科技革命催生出大量新兴产业,计算机相关学科是鲜明代表,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诉求[1]。基层团组织是培育青年人才的主要组织[2]。学院聚焦青年需求,凸显科技创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共享思途、青软等企业为首,带动学院整个实践基地群,不断推进“社团+科技创新”工作与校外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和打造共青团“四个一”科技创新育人体系,在提升学院共青团工作“三力一度”的同时,也让青年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有担当、懂技术、能就业[3]。

2 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工科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实践机会,在校“学”与离校“用”存在断层。学校和学院原有的“三个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缺乏与社会导向的有效衔接,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无法充分借助校外资源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

3 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明确党建引领团建

党建引领团建,协同推进党团建设“三同步”,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思想引领,扩大实践覆盖面。

3.2 明确青年创新需求

以完备体系平台支撑为关键,激发广大青年团员的科技创新激情。高校团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青年学生。厘清青年一代的创新需求,用创新创业的获得感赢得青年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激发团员青年聚力强心、发力作为的潜质,培育基层团组织的强大创新力。

4 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构建的路径

4.1 搭建“四个一”顶层架构体系,完善过程性评价模式,实施“四个一”四步走推进计划

筑牢“四个一”顶层架构,计算机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学院院长担任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科技创新领导班子,带动实施“一专业”“一社团”“一赛事”“一基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4.1.1 体系架构,健全机制

一是制度保障。加强制度整合,出台各类管理办法,通过体系化的制度规章建设学院科技创新架构。二是场地保障。做到实验室全天开放、实验室面对全校学生开放,团干部负责管理实验室。

4.1.2 校内外“双导师”全过程培育

学院设立面向我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求。配齐校内校外“双导师”,初步共建共享一批包括教材、课件、案例库等的校企合作实践课程,形成校内外密切融合的人才培养保障。

4.1.3 实验室孵化,项目驱动

学院建设ACM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软件孵化实验室等十大科技创新实验室,不断满足各类科研需求,以研带本,本硕联动。在学生培养、项目培育中持续评价反馈,动态调整。形成内部良性竞争,强化重点赛事“挑战杯”项目培育,采用分类指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持校外实验室,借助实践基地完善校外指导,动态整合过程性评价反馈机制。

4.1.4 产教融合,实践论证

通过“自荐+挖掘”,甄选项目,进行创业孵化,强化实战能力。切换以往被动组队模式,有效避免“有项目,没人选”。逐步完善跟踪处理流程,利用校外基地转接孵化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作品,近三年累计孵化公益社团组织小水滴、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等项目21个。学院各级各类群团组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5]。打造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发挥基地辐射作用。逐步实现以基地为平台,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成功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30个,着力提升产教融合,提升育人能力。力求通过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院科技创新内涵式发展,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4.2 “嫁接”培育,实践育人,有效输出“产学研创型”人才

引入企业平台资源以及配套支持,构建产教融合的计算机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相互融合的培养;总结校本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规律,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实践应用机制;持续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实习、就业空间[6]。校外参与校内实验室建设,大数据教学平台、工程实践平台等多平台校内融合,全面培育实践创新型人才。

4.3 院校联合,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

校内外实践融合,依托实践基地,双导师培养人才。建设基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现有济南开创、青岛青软两大实践基地,以点带面进行省内布局,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用好实践基地,鼓励本科生进企业单位,提高学院教学资源与社会共享资源的利用率[7]。

4.4 深入拓展“第二课堂”[8],营造学生成才成长氛围

校外实践基地是真实有效“第二课堂”,需提升其附加值[9]。学院将企业实践式教学作为有益补充,已同浪潮集团、淄博市大数据局等单位合作,建立12处实训基地。开启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其中软件工程专业是山东省首批“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与相关企业共建大数据学院、移动通信研究院。通过校外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技能,2021届毕业生考研率再创新高,就业率达91.57%,多名学生到中央电视台、华为、字节跳动等单位就职,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居学校前列。

5 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构建的创新点

5.1 思想引领,增强学院科技创新内生动力,让青年团员队伍永葆活力

青年人的科技创新工作还需青年人去完成[10]。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完善好团课辅导、团员帮扶等措施至关重要。针对专业、社团、赛事、基地四个领域,制定创新创业相关学习内容。重点建设“双创”团干部队伍,让素质高、政治和业务能力都过硬的团干部队伍入驻实践中心,同时遴选一批团员代表加入基地实训中[11]。

5.2 团建注入,持续深化社团发展,发挥社团效能

坚持突出“一社团”构建目标,推进学生社团与学科专业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院科创文化活动深度融合,扩大社团团支部覆盖面[12]。

6 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构建的成效

6.1 完善工作机制,完备组织领导形成全方位育人体系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把“四个一”工作纳入学院党建重要议事议程和重点项目,带动学院团建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全院自上而下形成院党委-团委-团支部-团干部-团员青年五级流程机制,以流程再造促进青年创新。实施教学联动、学研联动、家院联动、院企联动,形成了全方位育人体系[13]。

6.2 打造“现象级”主赛道,体现核心竞争力,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14]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ACM、中国高校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等重点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

6.3 实施学院科创“金政”,加大“双创”奖励,师生共享红利

专项设置三级奖励、一赛一事单独奖励,因地制宜奖励师生,实实在在地为师生服务。制定详细的指导教师科技竞赛奖励、创新创业立项奖励、学生科技竞赛奖励方案,明确国家级奖励和校级奖励配套政策。学校发布的其他科技赛事获奖,年终核算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单独奖励。

6.4 校内培育+实践基地特色,创新反馈机制,动态调整培养侧重点

一是校内与基地同步设立专业“课程超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前半段采用“项目贯穿”技术培养模式,后半段按需选择技术方向,因材施教,分级教学。二是开设“走班制”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三是面向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培育学生。针对山东省和淄博市范围内相关产业,整合传统学科,吸纳企业经验,探索地方高校开展新工科个性化和交叉性人才培养途径,校企培养的关键一步是总结地域性产业需求,符合当地用人需求。全方位规划人才培养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搭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工科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四个一社团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四个一”并举,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