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持文化战略定力,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做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2022-12-05陈圣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定力民众传统

陈圣洁

(福建省将乐县文化馆,福建 三明 3533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的要求,要求各级政府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文化为引导,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提高文化在社会服务中的渗透力,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自信心。在漫长的历史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统称为“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和文化服务事业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文化素材和历史内涵,以丰富的文化素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保驾护航,提高社会公共文化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相关理论概述

我国于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针对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工作,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是从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责任主体,有义务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全面落实辖区范围内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纷纷开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服务工作,以满足民众对文化建设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使民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构建人民满意的社会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重在培养高素质公民,提高社会总体文化素质和人民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总结,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方略时,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文化命题。这是对文化自觉的深化、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自强的引领。深入认识这一命题的丰富内涵,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文化战略定力概述

战略定力,是指在错综复杂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文化战略定力即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氛围、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是一种社会精神的体现。坚持文化战略定力的主体是在党正确领导下的人民大众,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信心越强,我国的文化战略定力越强劲,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文化战略定力,建立文化立场,实现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瑰宝,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都体现其应用的优越性和服务性,受到不同阶段历史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文化因其落后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将给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冲击。

在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工作背景下,文化工作者要明确区分优秀传统文化和不良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给予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命力,作为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概述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由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向全体公民提供非竞争性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资源配置活动的制度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对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深化和转型升级,是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的总称。

二、保持文化定力的重要性

文化定力是汇集文化自信心、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意志力的文化力量,是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坚实力量,以人民大众为主体,推进国家建设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坚定文化立场、保持文化定力,从国家层面上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发挥文化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文化定力将全民族人民团结起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是历史的承载者,是一种社会认同心理。保持文化定力,将文化建设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打下文化建设基础,调动民众支持、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建设氛围。人民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服务的主要对象,人民不仅是社会的参与者,也是社会的建设者。保持文化定力,带动人民参与到社会建设事业中,以精神文明建设,约束人民参与社会的行为,提高社会文化建设水平,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有序开展、平稳运行。

党的十九大将“文化立场”“文化定力”提高至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层面上,要求各级政府要发挥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引导社会民众主动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文化根源上而言,保持文化定力的本质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具有现代价值的部分,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对其加以利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建设现代文化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完善中国特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关系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可被民众的精神所认知,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文化载体,例如,文章、诗词、历史典籍等可以被民众的视觉、听觉所捕捉的形态,而非单纯精神上的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历史典籍等载体,得以传承至今,且经过专业人士的筛选、改造和创新,逐渐转变为对现代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内容,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的,具有历史性、总结性的特点,体现文化精髓。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向、总体要求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日益完善,为政府文化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依据,推进现代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的有序开展,社会文化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强化社会文化建设,与民众精神需求进行全面对接,为民众提供具体的文化娱乐和放松的场所,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总结,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和基础素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民众以精神上的引导,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生机与活力。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素材,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载体和素材,将在历史中总结的优秀文化应用于现代文明体系建设中,丰富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涵,引导民众在感知社会文化氛围和被服务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立场意识,发动群众集体的力量,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平稳运行,并最终将文化建设成果反馈给民众,激发民众参与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在社会营造全面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体系建成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阶段,则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文化的方式呈现在民众的眼前,让民众认识、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当前发展态势

各级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反馈于政府工作中,作为人民权力行使者和执行者的政府要依据人民的需求,全面落实各项建设工作和为人民服务和各项事业,各级政府是践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求和文化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在人民需求和政府工作要求下,各地纷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相对接。当前,各地政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地区文化特色与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社会文化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为更多的社会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满足民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接,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内涵,历史的就是人民的。

各级政府通过完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上而下,直至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等,为不同文化需求和运动偏好的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开展文化培训工作,壮大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供给,为基层民众提供专业化文化服务。

从对各地文娱活动室、文娱广场建设的现实情况可知,伴随着具备文化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设施的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文化立牌也在各地的文化广场、街道等出现,并与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发挥文化潜在的影响力。

通过努力,我国各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各类文化服务形式相继出现,一方面为社会民众提供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精神文明以及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强化群众队伍建设,发挥文化影响力,促使社会民众形成坚实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意识,发挥基层群众在文化传承、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做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文化内容,其中的落后思想被专业人士剔除,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精髓和文化核心,对现代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为时代精神赋予历史内涵,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内涵。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文化服务水平,则要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求,丰富群众生活,通过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同感,发动群众的力量,保持文化战略定力。

(一)结合当地实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

为民众提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关注民众行为中文化价值取向的建构是实施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的重要意义。政府文化建设部门在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民众日常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各地政府要基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求,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和社会文化服务工作,将其应用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在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政府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文化背景下,抓住民众的文化心理背景和心理需求,将地区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社会文化服务中,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构建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以笔者工作的将乐县为例,将乐县作为历史文化古县,具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是闽学鼻祖杨时的故乡,为此,乐县斥资建设了杨时纪念馆、杨时小学等文化教育重要平台。大力弘扬杨时文化,同时自2008年起,实施杨时文化主题歌曲创作,陆续推出《程门立雪》《杨时家训歌》《赞杨时》等作品。2018年,组创大型文艺晚会《杨时故里情》《土沃民乐 文脉流芳》,继续推出了《星及龙池》《勉学歌》《道南长歌》《游玉华洞(杨时诗)》《湘湖淼淼爱民情》等一系列弘扬杨时文化的新作创作、编排、展演活动,为杨时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延续发挥积极作用。

比如,笔者根据村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文化建设新载体,通过创作乐县乡土文艺精品,“深挖、整理、展现”乡土文化,完成《家训歌》《争气歌》等农耕文化歌谣作品创编多首,印制成册,并制作好歌谣范唱及伴奏,刻录成CD。不定期举办小型“农耕歌谣大家唱”活动,使其得以进一步推广。通过推广农耕文化歌谣,切实、有效地加强乐县农村村民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村民职工的行为,提高村民职工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稳定的社会,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扎实立足群众文化服务形式,开展“三贴近”文化文艺活动

在积极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乐县为例,就尤其针对偏远村镇农民日益增长求知、求善、求美、求乐的需求,做了一系列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的积极探索。“庭院文化”活动则是符合乐县地域、民情特色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思路。“庭院文化”活动在解决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文化不均等、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等现象上使我们得到一个启发。

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 “庭院文化”建设。“庭院文化”融合了乡村庭院民居习惯、“喝擂茶”习俗、做宣传需要、住村挂村工作,群众喜闻乐见。具体说来,即确定每月最后一周周一为“庭院文化活动日”,乡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带领挂村、住村工作队和“两支队伍”部分成员,深入自然村(小组)农家小院和群众一起擂擂茶、喝擂茶,拉家常,谈家规、讲政策、说城乡发展和观看教育片及开展现场文艺表演、有奖问答等。活动常常还邀请群众与干部一同进行讲笑话、说故事、玩游戏、展才艺等文娱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挖掘农村文艺人才,进一步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创新现代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模式

为了做好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各级政府纷纷采用“分馆式”服务模式,坚持层层递进的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县区级政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总馆”,各乡镇群众文化服务中心为序列中的“分馆”,各级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层层递进,制订统一的群众文化服务工作计划,全面落实地区文化建设和服务工作。对辖区内各特色文化进行针对性发掘,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地区文化资源。

近些年,笔者所在的乐县文化馆通过融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实施线下+线上公共文化活动。大量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报道、 “文化进万家”栏目等活动,让各类群众喜闻乐见文化活动通过媒体让民众触手可及,居家尽享,数字服务覆盖人次暴涨。而“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则让广大社区文艺爱好者登上舞台,线下、线上都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深入挖掘乐县群文资源的“共庆丰收节”,以其接地气的气质,精心的编创,高质量的舞台保障,线上线下相结合与全县广大基层农村群众见面,单场直播浏览量22万多人次,取得可喜的成绩。2020年,线上服务覆盖181万余人次;2021年,线上服务覆盖651万余人次;2022年,至今线上服务覆盖110万余人次。

六、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战略定力的根基,在保持文化定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当地实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扎实立足群众文化服务形式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扎实立足群众文化服务形式,开展“三贴近”文化文艺活动;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创新现代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百姓文化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使得保持文化战略定力,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做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

猜你喜欢

定力民众传统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言论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定力在心安如山
冬·发心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