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22-12-05王立新孙川川张荣达

农技服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赫章县大方县种植区

王立新,孙川川,张荣达

(1.贵州省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毕节 551700;2.贵州省毕节市经济作物工作站,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市位于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海拔457~2 900.6 m,年平均气温10.5~15.1℃,年均水降量923.4~1 399.8 mm,年均日照时数1 096.1~1 769.8 h,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立体农业气候明显;土壤类型有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沼泽土、潮土、草甸土等,耕地未受到工矿业、重金属、农残污染;水质、大气质量优良。多样的农业气候、丰富的土壤类型及优良的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孕育了毕节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毕节市素有“天然药园”之称,当地已查明的中药材资源有1 672种,其中植物药1 577种,动物药79种,矿物药16种。在全国368种重点植物药中,毕节就有172种[1]。“夜郎无闲草,处处皆灵药”,是毕节市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真实写照。依托发展优质无公害高品质中药材的资源和环境优势,毕节不仅成为贵州省主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也是国内中药材的重点产区之一[2]。

近年来,毕节市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良好成效,逐步形成威宁以党参、当归为主,赫章以半夏、覆盆子为主,大方以天麻、丹参为主,七星关以刺梨、苦参为主,织金以皂角、黄柏为主,黔西以皂角、白芷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带,部分药材如半夏在全国药材市场上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均占据重要位置和优势[3]。中药材产业在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当地七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为促进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更好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发展,对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

1 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

全市10个县(区)均有中药材种植,其中种植面积666.67 hm2以上的中药材品种有15个,分别是皂角1.30万hm2、花椒0.82万hm2、魔芋0.28万hm2、党参0.15万hm2、半夏0.13万hm2、天麻0.39万hm2、续断0.07万hm2、前胡0.17万hm2、菊花0.16万hm2、牡丹(皮)0.16万hm2、黄柏0.10万hm2、红豆杉0.12万hm2、百合0.09万hm2、鱼腥草0.10万hm2、野八角0.09万hm2。

1.2 种植品种

全市种植中药材品种多达104个,其中草本79个,木本17个,菌类3个,食药兼用类5个。全市许多道地药材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如大方的天麻、赫章的半夏、威宁的党参。此外,威宁的金铁锁、纳雍的光叶珙桐、赫章的狭叶瓶尔小草等中药材,均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威宁的扇蕨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目前全市重点推广种植品种有天麻、半夏、党参、丹参、皂角、刺梨、白合、鱼腥草、当归、白芨、花椒等10余个。

1.3 分布区域

按品种划分,天麻核心种植区在大方县、七星关区等地;半夏核心种植区在赫章县、威宁县等地;党参核心种植区在威宁县;刺梨核心种植区在七星关区、黔西市等地;猪苓核心种植区在赫章县、大方县等地;百合核心种植区在威宁县、黔西市等地;皂角核心种植区在织金县、黔西市等地;头花蓼核心种植区在织金县;丹参核心种植区在威宁县、大方县、七星关区等地;花椒核心种植区在金沙县、黔西市、织金县等地。

1.4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的公司企业及专业合作社480家(合作社402家,企业7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代表性企业有贵州省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黔草堂金煌(贵州)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威宁县管氏特色中药种植有限公司等。

1.5 品牌创建

全市有6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分别是大方天麻、威宁党参、赫章半夏、大方圆珠半夏、织金续断、织金头花蓼。中药材产品已注册有威宁县“哲觉”“海拉黄党”、大方县“九龙腾”“奢香”“乌蒙腾””“云上乌蒙”“芦笙妹”、黔西市“黔舒佳”等品牌商标;“乌蒙腾牌-天麻”获得贵州省名牌产品等荣誉。此外,赫章县黔草堂金煌(贵州)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药材种植基地于2017年7月28日通过中国中药协会“优质半夏道地药材示范基地”认证;威宁党参、天麻、半夏、当归等药材已获批为免检出口产品,威宁县哲觉镇的百合、折耳根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6 利益联结机制

在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上比较典型的有大方县、威宁县和赫章县。其中,大方县主要采用“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进行生产,天麻种植面积达0.13万hm2,且90%以上采取林下仿野生种植,产值预计可达1亿元以上。威宁县通过“中药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三变模式”等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联合种植、保底收购等方式,有效带动种植户增收,提高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脱贫效应。赫章县建立“政府引导,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示范带动,规模种植”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半夏为突破,带动全面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

2 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水平落后

基础设施配套上,20 hm2以上规模化基地配套的运输道、机耕道、生产便道分别仅有79 km、31 km和59 km,待配套56 km、88 km和97 km;灌溉设施仅有353.33 hm2,育苗设施1.84 hm2,待建51.57 hm2。种植方式上,全市20 hm2以上规模化基地种植面积仅0.83万hm2,规模化、集中化程度低。同时,许多种植基地品种良莠不齐,加之全市(特别是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生产中缺乏有效的专业技术指导,导致栽培管理薄弱。

2.2 加工生产滞后,产品附加值低

在中药材加工上的新技术应用较少,产后加工技术落后,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导致中药材产品附加值较低,与国内其他产区同类产品的竞争力不足[4]。如威宁县兴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中药材加工上甚至没有机械设备对党参等中药材进行清洗,药材仅在人工清洗后作为原材料出售。

2.3 品牌效应和市场开拓不足

全市尚无一个专门的中药材市场,药材销售主要通过种植户自销和药商上门收购,后者将当地优质中药材进行贴牌后高价出售[5],使当地药材的品牌效应和应有的产业效益难以发挥。虽然近年在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品牌上取得一定成果,但就如何利用好品牌、发挥好品牌效应,进一步丰富品牌内容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上,与云南三七、甘肃枸杞等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4 科技支撑薄弱

全市尚未系统开展中药材应用技术研究等工作,除天麻、半夏、党参等少数中药材有涉及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外,多数中药材品种缺乏资源鉴定和保存、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繁育、优质高产栽培以及采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支撑,在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上也严重滞后。

3 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3.1 强化组织领导和规划引领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6-7],政府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开展中药材产业调研,通过起草《毕节市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毕节市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提升工作方案》等方式,明确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统筹领导协调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并强化工作调度,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

3.2 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做好良种选育和品种提纯复壮研究,制定优良新品种标准,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和资源圃,收集和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展天麻、半夏、党参等重点品种的种源快速繁育中心及规范化规模化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把大方天麻、威宁党参、赫章半夏等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成为贵州省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良种繁育基地。

3.3 加大生产基地建设

围绕大方天麻、赫章半夏、威宁党参等品牌打造中药材生产基地。大方县、七星关区、赫章县、金海湖新区等地打造0.33万hm2天麻种植核心区;赫章县、威宁县、大方县打造0.2万hm2半夏种植核心区;威宁县、赫章县打造0.2万hm2党参核心区;织金县、纳雍县等地打造2万hm2皂角核心区;七星关区、大方县等地打造2万hm2刺梨核心区。

3.4 提升品牌创建

推进天麻、半夏、党参等道地药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做好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的认证申报工作。同时,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积极制定行业标准,逐步确立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8]。另外,充分利用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媒介,做好“大方天麻”“赫章半夏”“威宁党参”等道地药材品牌推介宣传工作。

3.5 加强人才培育

通过选派一定数量的各级生产人员赴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和聘请生产技术专业人员开展培训等方式,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一批生产经验丰富、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与相关培训,提高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猜你喜欢

赫章县大方县种植区
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的冬小麦种植区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研究
白布河畔苍鹭飞
C市主要草莓种植区土壤重金属镉、铅现状调查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夏日荷景
赫章县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My Best Friend’s Lifestyle
赫章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
贵州省赫章县核桃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
赫章县德卓、河镇乡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