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导促学 因学而导
——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为例

2022-12-04储晓云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0期
关键词:宋元导学研学

■储晓云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旨在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学习。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历史学科以导学案的创设为抓手,从学习目标设定、重难点定位、活动过程安排以及巩固拓展等环节进行预设,以导促学、因学而导,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一、课前探疑:自主研读,标注疑点难点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课前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学生依据导学案的要求“先学”,这不仅仅是“读读教材”,而是在自主阅读文本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员互批导学案中的“梳理及预习自测题”,小组成员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挑战性的思考反馈给组长。组长集中本组疑难并汇总提炼后,在新课开始时反馈给教师,一方面便于教师在课堂实施环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疑难突破情况,另一方面利于教师进一步完善导学重点、优化导学环节。学生“探疑”的过程是基于教材研读,提出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联系的疑问。比如,有学生提出“宋元时期,尤其是元朝时,中国的疆域很大,是否与当时的科技有关”,这个问题就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二、课堂研学:小组合作,边研边议边学

课堂研学是实施导学、落实教学目标的重点环节、主体环节,突出学习方式的合作性、探究性。在进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时,在谈话揭题、创设情境环节,通过课件“叙人类文明发展,述四大发明渊源”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科技发明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主学习之后的表达欲望。在先学反馈环节,学生交流收获、畅谈感受,尤其是提出的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常常引发激烈讨论,教师相机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选择与本课内容联系最紧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研学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样态,不是历史知识、标准答案的静态记忆,而是基于历史事实观察理解之后的生成与拓展,学生不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淀了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怀,更增强了历史观念和思辨意识。

三、延展提升:古今贯通,培养历史思维

“导学案”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摒弃了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带来的是课堂结构、教学关系的变革,尤其是在课堂研学、交流展示之后的拓展延伸更具有挑战性。基于《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中反映出的学习兴趣和课上探究学习的重点,笔者适时提出问题“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促使了中外经济文化进一步交流和发展。请了解当下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彼时的不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实施成效。历史事件与当下重要倡议的联结,让学生在初步习得历史思辨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历史思维、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宋元导学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研学之旅
我是小导游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