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进阶、变革: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以《三顾茅庐》任务群教学为例

2022-12-04李鹏程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0期
关键词:试镜刘备诸葛亮

■李鹏程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到“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课程内容”中又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课程实施”中再次提到“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新课标中的重要性。

笔者结合教学观摩和教学实践,发现部分教师在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如情境失真、任务零散且脱离文本、任务的实践性不够等。那么,应如何有效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呢?笔者认为应该准确把握“整合”“进阶”“变革”这三个关键词。“整合”是指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进阶”是指任务与任务之间应有内在联系,难度与深度逐步拓展。“变革”是指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将信息技术引入学习任务群设计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这也正是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

二、案例描述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进行了《三顾茅庐》一课的学习任务群构建。笔者在新授课前设计在线问卷调查,请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并将他们的疑问生成“词云图”,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分别是“诸葛亮”“刘备”和“出山”。基于此,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特点,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定为:发掘“出山”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班级准备把《三顾茅庐》改编成课本剧,在“汉语周之戏剧节”活动中表演。同学们先在语文课上开展试镜活动以确定演职人员。围绕情境,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短视频试镜(诸葛亮)

请在课文中选择诸葛亮的一句台词,拍摄一段15秒的试镜短视频。

任务二:现场试镜(刘备、关羽、张飞)

现场分组表演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同学们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在线点评,形成“观点墙”。

任务三:新剧发布会

在试镜活动中得到认可的四位同学组成“新剧主演团队”,回答“记者团”的提问。

三个任务情境真实、富有趣味,在表演和点评中可以融入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第一个任务中,学生饶有兴味地点评“诸葛亮”的试镜视频。有学生说表演者语速过快,不符合诸葛亮从容淡定的性格;有学生说表演者眼神闪烁,不符合诸葛亮自信的形象;还有学生说演得很好,微微抬头、捋胡须的动作,表现出诸葛亮的深谋远虑……

在第二个任务中,台上学生表演,台下学生实时点评,“弹幕”出现在大屏上。笔者抓取其中有意思的评价,进一步追问。这样,任务就成了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黏合剂。例如:

师:“刘备演得好,很有大哥范儿”,这条点评有意思,能具体说说刘备的“大哥范儿”体现在哪里吗?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主见。张飞和关羽对诸葛亮十分不屑,刘备没有听他们的,而是坚守自己的初心。

师:这是“大哥范儿”的体现,说得好。你提到“初心”,刘备的初心是什么呢?

生:就是要请诸葛亮出山,张飞、关羽他们再阻拦也要请。

师:看来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诚意十足啊。再看这条点评,“刘备对张飞说话时叱责的语气没有表现出来”,刘备为什么要叱责张飞?

生:因为张飞无礼。刘备认为诸葛亮是“大贤”,不能无礼。刘备自己就有礼有节,半里之外就下马步行。

第三个任务围绕“出山”,笔者筛选出重合率比较高的提问:为什么刘备非要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诸葛亮一开始拒绝出山?为什么诸葛亮最后愿意跟随刘备出山?请“主角团”和“记者团”稍加讨论后召开新剧发布会。显然,第三个任务紧承前两个任务,从演到评到召开发布会,任务不断进阶。学生需要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完成第三个任务:从单纯地理解人物形象,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关系,“求贤”与“择主”之间的关系。

“主角团”在“发布会”上初步解答了上述三个问题。“记者团”进一步提出疑惑:刘备需要谋士,为什么不请其他人,而非得是诸葛亮呢?诸葛亮最终答应出山仅仅是因为被刘备感动了吗?有没有别的原因?“主角团”进一步回答: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是因为他发现刘备很贤明,能够让自己实现抱负。在“记者团”的问和“主角团”的答中,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比如诸葛亮决定出山前刘备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关键词“苍生”揭示了诸葛亮最终出山的另一个原因:心系苍生,心系天下——这就是诸葛亮的“志”。

最后,笔者的总结水到渠成: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固然是君主多番等待、拜访,请到贤臣出山;其实也是臣子苦苦守候,审慎选择,终于求得明君。

三、案例反思

1.依托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群将情境与教学有机融合。

学习任务群往往和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然而,当下学习任务群教学突出的问题就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任务而任务,情境、任务和教学内容脱节。因此,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由此可见,学习任务应该是黏合剂,通过任务群把情境与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案例中的试镜任务紧紧贴合“课本剧选角”的情境,试镜试的就是文中台词,演的就是文中片段,选的角色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情境、任务和内容自然是有机融合的。“新剧发布会”的任务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疑惑出发,在“记者团”与“主角团”问答过程中,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这样,情境、任务、内容始终整合在一起,“任务群教学”中的这个“群”字才算有了最基本的注解。

2.任务与任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逐步进阶。

语文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段话里“关联”一词反复出现,可见其重要性。可以说,几个毫无关联的任务拼凑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任务群”。

那么,一个任务群中的几个任务,要有怎样的关联呢?笔者认为应当是进阶的:一个任务一个台阶,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拾级而上,一步步挑战的过程。案例中的几个任务,由视频试镜到现场试镜再到召开新剧发布会,前后顺承,符合生活中事件真实发生的顺序;由单人台词到多人群戏,表演难度升级;由投票到文字点评,点评细致程度升级;发布会几个回合的答问深度逐步升级。

3.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三顾茅庐》案例中,笔者运用了在线问卷设计、短视频拍摄、实时互动等手段,这些信息化手段的介入确确实实达到了语文新课标中要求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试镜刘备诸葛亮
读懂刘备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通用试镜架
诸葛亮隆中决策
相面
试镜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