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探索
2022-12-04郭玉琴张宏征
郭玉琴 张宏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在新形势下,医学生的医德素质培养,仅仅依靠学校开展专门的思政课程,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应该继续加快医学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推动由单一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模式转变,开启“三全育人”医学课程思政新模式[2]。
1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已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3],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对医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4]。一方面是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对思政课程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存在思想误区,认为临床医学教育,关键是让医学生尽可能地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他们没有意识到,适当的医学思政教育,对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以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第三,教师不知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也不知道如何把握度,思政元素过少,起不到教育效果,思政元素过多,又可能会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
2 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与切入点
主要从健康中国、文化自信、历史伟人、科技兴国、医学人文、医德医风、社会责任几个方面作为思政切入点融入课程。让学生了解过去,感恩当下,心系未来,面向世界,服务全人类。
2.1 健康中国:将健康中国的概念融入绪论教学
2016 年10 月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5]。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进一步减少疾病的发生,进一步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很多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眼中看到的只是疾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疾病变成了各种“症状组合”,诊断成了“一堆检查”,治疗变成了“开刀用药”。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医生会真正关注患者的健康状况。新时代背景下,消除疾患已不再是医学唯一主题,“健康”已然成为全民普遍共识,提高“健康保障感”,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健康获得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至上”理念在健康领域的生动彰显[6]。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绪论主要是介绍本学科所涉及研究器官及常见疾病的诊疗概况,传统的讲解相对枯燥无味,同学们的代入感不强,教学效果欠佳。在讲解各类疾病概况时融入健康中国的概念,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文化自信:中医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发展史中地位
在中国古代,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最早描述,见于公元前13 世纪的甲骨文。公元前221 年至公元279年,关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剖、生理、病理与疾病的详细描述见于《黄帝内经》《难经》等医书,随后在《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医书中均有论述,且内容逐渐详尽。
通过学习古代医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教育学生在行医过程中不断弘扬传统中医文化。
2.3 历史伟人
2.3.1 耳聋章节以贝多芬的故事导入
在《耳聋及其防治》章节,开篇以贝多芬的故事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25 岁时患耳疾,45 岁时失聪,但他却在全聋的情况下完成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这不止是音乐上的奇迹,也是医学上的奇迹。贝多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通过贝多芬的故事顺利进入耳聋章节的主题,像贝多芬这样听障人士并不在少数。据统计,我国听力残疾的人数共有2 780 万人,其中单纯听力残疾人数为2 004万人。让耳聋患者走出无声世界,是我们新一代医学人的使命与担当。
2.3.2 讲解平衡器官时融入诺贝尔奖获得者——Róbert Bárány
罗伯特·巴拉尼(Róbert Bárány)凭借对平衡器官的研究,获得了1914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巴拉尼命运坎坷,幼年患骨结核,导致膝关节终身僵硬。中年又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巴拉尼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时,还被关在一所战俘集中营里面,被释放之后,又受到同事莫须有的指控。巴拉尼的人生路充满了颠簸坎坷,在不断探索的求知道路上,他遭遇无数次失败,但是他从没有灰心丧气过。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学术钻研精神,才使得巴拉尼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结合专业课程讲述像巴拉尼等历史伟人的励志故事,告诉医学生,眼前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坚定信念,就可以成功。成功之路从来都是曲折崎岖的,不可能是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成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善于处理前进中的障碍。
2.4 科技兴国:国产人工耳蜗对我国听力医学的意义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治疗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最有效的手段[7-8],国际市场主要由澳大利亚、奥地利及美国三家公司供应。1995—2009 年,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被这三个国家的人工耳蜗公司所垄断。由于进口人工耳蜗产品价格昂贵,不少耳聋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听障问题无法解决。
为解决进口人工耳蜗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几代中国耳科学和听力学专家致力于开发国产人工耳蜗。经过不懈的努力,2011 年2 月,上海力声特所开发的人工耳蜗,获得中国本土的首个人工耳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成为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9]。
国产人工耳蜗的问世和推广使用,打破了20 多年来进口人工耳蜗在中国的价格垄断和技术垄断,造福了我国广大耳聋患者。当前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法规,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帮助耳聋残疾人,使无数先天性聋儿从无声世界回到了有声世界。这一研究成果增强了我们的专业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医学生获得科技进步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成就感。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努力推进医学强国建设。
2.5 追求真理:梅尼埃病发展史
目前梅尼埃病的诊断、治疗方法虽然已经被大部分临床医生所熟练掌握,但是回顾梅尼埃病的历史演变,期间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追寻梅尼埃病的发展历程,追忆先辈的卓越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第一次精确解剖并描述了半规管和前庭的存在。十八世纪后叶,Domenico Cotugno(1736—1822)充分利用了显微技术,首次证明了迷路的腔隙内充满了液体,揭穿了空气充满内耳迷路的缪论。1789 年,Scarpa A 阐述了后来被称为“Scarpa 液”或“内淋巴”的液体[10]。
到19 世纪早期,法国解剖学家Flourensa 首次提出半规管与人体平衡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论点。1861年,法国人普罗斯佩梅尼埃(Prosper M.Meniere)首次提出内耳病变与眩晕的联系。1938 年,科学家Hallpike 和Cairns 报告梅尼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膜迷路积水[11-12]。
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我们对梅尼埃病的症状、病理及治疗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经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背后有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和奉献。
2.6 医学人文
2.6.1 举“空鼻症”患者伤医案为例,强调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2013 年,温岭杀医患者称要用生命换真相,他多次宣称,自己是为了“把事情搞大”,以此来引起社会对“空鼻症”患者的重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医生始终坚持“空鼻症”是纯粹心理问题这一说法。空鼻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由鼻甲过度切除造成的鼻腔宽大伴反常性鼻阻等症状的医源性并发症,最早是在1994年由Eugene Kern 和Monika Stenkvist 提出的,是用来形容鼻腔组织缺失和影像学显示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缺失并伴有某些症状[13]。
作为医生,如何去改善患者空鼻症的情况,除了手术填充外,应该加强医患沟通,更多的是需要医生对患者的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让患者切身感受到医生是真真切切的理解自己,同情自己,而不是单纯的认为是幻想症或者精神病,帮助患者走出疾病的恐惧。通过医学思政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郎景和院士曾经说过:医生给患者开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医生对患者的同情不是用眼泪,而是用心血[14]。
2.6.2 在肿瘤章节通过临终关怀的例子融入医学人文关怀
如何让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比治疗更重的是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治疗患者身体病痛的同时,帮助患者减轻心灵的痛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教学过程中引用特鲁多的“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墓志铭。通过临床上各种临终关怀的例子告诉学生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生命,时刻把患者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放在心里,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多地去安慰、帮助患者。
2.7 医德医风:危急情况下的救治体现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耳鼻咽喉是呼吸道、消化道起始区域,病变或梗阻后具有明显紧急性,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都会有生命危险。这就要求医生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过硬的技术和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高尚道德情操,“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展示医者的仁心仁术。课堂上通过播放紧急情况救治的视频鼓励医学生刻苦学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在危急的时刻,才能顺利完成救死扶伤的使命,突显医生的医德医风。
2.8 社会责任:耳硬化症章节导入耳鼻咽喉界的中国名人
姜泗长(1913—2001),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确诊了国内首例耳硬化症患者,并成功实施手术治疗;他自行设计了一整套内耳、中耳手术器械,制作出国内第一套颞骨切片和一批人类内耳标本;他在国内首先开展内耳迷路电凝破坏术治疗梅尼埃症顽固眩晕。姜老作为我国现代耳鼻咽喉学科的一代宗师,以艰辛的跋涉和不懈的奋斗为中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
他悉心教导了一批又一批医学骨干,培养了我国几代耳鼻咽喉科专业的优秀人才。他举贤荐能、甘为人梯,他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医学生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努力拼搏。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教师在思政案例库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将老师录制的微课、医学人文的相关纪录片、医学大家的访谈录等相关内容放于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学,布置一些相关的开放题,比如学后个人反思、执业规划等。课中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以重难点剖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互动交流的专业与思政相融合的教学。课后主要是一些实践教学,如辩论赛、参观广东省残联中心、开展各类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性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实现“全程”育人。
4 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的融入专业课程,学生们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同时也开拓了眼界,培养了学生们医学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学生们课后通过问卷星反馈,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专业知识灌输,还有各种有趣的思政元素,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5 总结
通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思政元素的挖掘,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意识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加快推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和思政教育两者的有机融合,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互融共创、共促共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达到“立德树人、仁心仁术”的思政教育目的。努力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和拥有更高健康素养的卫生和健康从业人才,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思政案例库在此基础上将不断完善和规范,并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推广应用。